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巍

作品数:16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手术
  • 6篇外科
  • 5篇术后
  • 4篇外科手术
  • 3篇心脏
  • 3篇食管
  • 3篇食管癌
  • 3篇手术治疗
  • 3篇贲门癌
  • 3篇外科治疗
  • 2篇胸外
  • 2篇胸外科
  • 2篇胸外科手术
  • 2篇原发性
  • 2篇双源癌
  • 2篇四联症
  • 2篇肿瘤
  • 1篇胆管
  • 1篇胆管感染
  • 1篇低分

机构

  • 16篇汕头市第二人...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作者

  • 16篇陆巍
  • 12篇李开河
  • 4篇宋定伟
  • 3篇张少忠
  • 2篇胡敏
  • 2篇潘铁成
  • 1篇王家强
  • 1篇黄劲松
  • 1篇卢聪
  • 1篇刘奕彬

传媒

  • 7篇河北医学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实用中西医结...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国际护理学杂...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人胆管感染手术后死亡原因分析
2006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胆管感染手术后的死亡原因。方法:对38例老年人胆管术后死亡的住院患者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0例,占52.6%,其他分别死于感染性休克、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DIC、及心肌梗死。结论:对老年人胆管感染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其他重要脏器的监测与保护,避免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李开河陆巍赵之乔张少忠
关键词:老年人胆管感染伴随疾病手术治疗
16例食管贲门双源癌的临床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双源癌的诊断和手术方式,提高术前诊断率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16例食管贲门双源癌的临床治疗资料。结果:术前确诊6例,内腔镜检查诊断率18.8%(3/16),X线检查诊断率31.3%(5/16),术中及术后确诊9例(9/16)。本组16例均行手术治疗,手术无死亡。结论:本病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及X线钡餐检查确认。术前检查不能仅满足于发现一个病灶,以避免多发灶的漏诊,并积极进行外科治疗,有望改善治疗效果。
陆巍李开河赵之乔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
国产管状吻合器在食管癌、贲门癌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总结管状消化道吻合器在食管癌和贲门癌根治术中应用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25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使用国产管状吻合器行食管胃机械吻合。结果:吻合失败6例,吻合口瘘发生率1.6%,吻合口狭窄率2.4%。讨论:机械吻合可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熟练掌握吻合器的使用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李开河赵芝乔陆巍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吻合器
原发性纵隔肿瘤46例诊治体会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总结近5年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研究从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经外科手术诊治的46例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的病人均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46例中畸胎瘤19例占41.3%,主要位于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14例,占30.4%,主要位于后纵隔;胸腺瘤9例,占19.6%,全部位于前纵隔;淋巴瘤4例占8.7%,主要位于前纵隔。结论:在原发性纵隔肿瘤中,本组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畸胎瘤、神经源性肿瘤、胸腺瘤、淋巴瘤。手术是主要的诊治方式;术后综合治疗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李开河陆巍赵芝乔
关键词:纵隔肿瘤外科治疗
残胃癌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分析探讨残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方式。方法:对我院1989年6月至2004年6月27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探讨。结果:残胃癌占同期胃癌1.8%,施行根治性手术14例(53.3%),姑息性手术9例(34.6%),由于广泛转移未行手术或仅行剖腹探查术3例(11.5%)。根治性手术病人1、3、5年生存率85.7%、50%、35.7%。结论:良性溃疡胃次全切除术5年后定期胃镜检查是残胃癌早期诊断的关键。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残胃癌的主要方法。
李开河赵之乔陆巍张少忠刘奕彬
关键词:残胃癌外科手术
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年1月至2006年12月,42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治及随访资料。结果:42例中,良性肿瘤15例,恶性肿瘤27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4例,空肠10例,回肠28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黄疸等。术前确诊为18例(42.9%)。结论:原发性小肠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陆巍李开河赵芝乔
关键词:小肠原发性肿瘤
护理干预对冷光源辅助下胸壁微创切口开胸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护理干预对冷光源辅助下胸壁微创切口开胸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提高微创切口开胸护理质量。方法30例冷光源辅助下胸壁微创切口开胸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对照组患者提供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充分健康教育、手术后超早期活动、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胸腔引流液量、拔除胸腔引流管时问、术后患侧上肢活动情况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胸痛情况、住院时间无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冷光源辅助下胸壁微创手术后患者的康复,可提高护理质量。
邹冬团宋定伟陆巍宋义英陈蔚贤
关键词:护理干预术后康复
心脏直视术后持续正压通气拔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探讨持续正压通气拔气管捕管(简称拔管)技术在心脏直视术后患者拔管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以2005至2007年行心脏直视术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观察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2组患者拔管前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达到同样的拔管指征,采用同样的拔管前后干预措施,A组采用持续正压通气法拔管;B组采用传统边吸引边拔管方法拔管.监测患者的心率(HR)、心电图(ECG)、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Sp02)、动脉血气,分别记录2组患者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1,3,5,10min生命体征、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拔管时不适反应发生的例数,对比分析2种拔管方法对患者拔管时不良反应的影响.结果 与拔管前相比,对照组拔管后MAP、HR、RR、PaCO2均显著增加,且分别持续到拔管后10 min仍高于拔管前基础值水平,而PaO2、SaO2、Pha则明显下降,且分别持续到拔管后10 min仍低于拔管前基础值水平;观察组拔管后Pha、SpO2在各时点与基础值比较无明显变化,但拔管后3min内MAP、HR、RR、PaCO2均有所增加,于3 min后逐渐下降,至5 min时基本恢复到基础值水平;PaO2、SaO2于拔管后3 min内逐渐下降,但不明显.拔管时2组患者不适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用传统法拔管可引起心内直视术后患者明显的心血管反应和低氧血症,正压通气法拔管能有效预防心内直视术后拔管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保持拔管后的氧合状态和减少不适反应的发生,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舒适、优于传统法的拔管方法.
宋义英陆巍蔡柔妹
关键词:正压通气心脏直视手术
高聚生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水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高聚生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水的疗效。方法:64例恶性胸水患者,治疗组32例行高聚生加顺铂治疗,另32例行顺铂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CR9例,PR18例,总有效率84.4%;对照组CR5例,PR13例,总有效率56.3%,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Karnofsky评分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结论:高聚生联合顺铂治疗恶性胸水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少。
赵芝乔李开河陆巍王家强
关键词:恶性胸水顺铂腔内注射
微创手术治疗气胸的临床应用
2007年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前外侧小切口及腋下直切口三种微创手术方法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结果。方法:应用电视胸腔镜、前外侧小切口及腋下直切口分别治疗自发性气胸50例、9例和31例。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9月无复发。前外侧小切口组、腋下直切口组与胸腔镜手术组比较,三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平均住院天数上无显著性差异;腋下直切口隐蔽。结论:微创小切口径路治疗自发性气胸具有伤口隐蔽、微创、费用低廉的优点,可以作为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常规选择。
宋定伟陆巍赵之乔胡敏潘铁成
关键词:小切口胸外科手术自发性气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