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钟凯人

作品数:31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惠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激光
  • 5篇植入
  • 5篇内障
  • 5篇疗效
  • 5篇角膜
  • 5篇白内障
  • 5篇LASIK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准分子
  • 4篇准分子激光
  • 4篇近视
  • 4篇分子
  • 4篇病变
  • 3篇原位
  • 3篇原位角膜磨镶...
  • 3篇植入术
  • 3篇视网膜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机构

  • 20篇惠州市中心人...
  • 7篇惠州市中心医...
  • 4篇中山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惠州市人民医...
  • 1篇惠州中心人民...

作者

  • 30篇钟凯人
  • 15篇陈子林
  • 12篇王小艺
  • 11篇丘少杰
  • 4篇吴淑如
  • 4篇廖凤兰
  • 3篇王丁丁
  • 3篇张世华
  • 3篇吕振生
  • 3篇陈晓凯
  • 2篇梁继武
  • 2篇王小艺
  • 2篇许忠
  • 2篇刘文
  • 2篇蔡树泓
  • 1篇宋青山
  • 1篇林职霞
  • 1篇徐桂花
  • 1篇徐桂花
  • 1篇黄涵

传媒

  • 3篇眼科学报
  • 3篇国际眼科杂志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2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井冈山医专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眼科研究
  • 1篇中原医刊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1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7
  • 2篇1995
  • 1篇1993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角膜瓣蒂在上方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
钟凯人陈子林王小艺丘少杰吴淑茹
该研究为国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方面首先采用角膜瓣蒂在上方的术式,术中术后减少了因制作角膜瓣而导致的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关键是从鼻下方向鼻上方旋转制作角膜瓣,该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关键词: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角膜瓣
肿瘤误诊为视神经病变的分析
1995年
当肿瘤压迫或侵犯视通路时,可以表现视力障碍为首发症状,故病人多首先就诊于眼科,如果未发现颅内高压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常常容易误诊为视神经炎或其它眼底病。我们对多年来在眼科住院患者中发现的肿瘤误诊为视神经病变进行总结分析,以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吕振生钟凯人丘少杰
关键词:肿瘤诊断学误诊视神经疾病脑肿瘤
角膜瓣蒂在上方与鼻侧的LASIK远期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探讨角膜瓣蒂在上方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远期效果。[方法]选用旋转式角膜刀制作上方蒂角膜瓣LASIK 418例(804眼),用平推式角膜刀制作鼻侧蒂角膜瓣LASIK 108例(202眼),对两组蒂部不同位置的角膜瓣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术后2年裸眼视力上方和鼻侧蒂组分别为(5.01±0.15)和(5.00±0.13),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制作角膜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上方蒂组低于鼻侧蒂组,切缘出血上方蒂组大大减少(P<0.005),干眼症发生率术后早期上方蒂组高于鼻侧蒂组,3月后两组均降低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上方和鼻侧蒂组均具有良好的术后效果,远期随访2年两组无明显差异,但在角膜瓣稳定性上,上方蒂优于鼻侧蒂。
钟凯人王铮陈子林王小艺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旋转式微角膜刀在LASIK中的应用
2001年
目的:评价旋转式微角膜刀在淮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准分子激光器联合Hansatome旋转式微角膜刀对266例(514眼)近视进行治疗,按屈光度不同(-8.0 D以下,-8.0 D~-15.0 D,-15.0 D以上)分为 3组。该刀前进轨道呈旋转形,切开角膜瓣后蒂部位于上方。术后6个月观察视功能、屈光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3组达到0.5以上眼数分别为303、144、28,达到1.0以上分别为278、124、10。术后4~6月屈光度趋于稳定。手术并发症包括角膜上皮脱落、角膜瓣形成不全、游离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眩光等。该技术的学习曲线需时半年。结论:旋转式微角膜刀在LASIK中应用对不同屈光度近视治疗效果好,安全性较高。角膜瓣蒂部位于上方比位于鼻侧的并发症可能较少。眼科学报2001;17:72~75。
钟凯人丘少杰王小艺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近视
两种术式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比较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比较翼状胬肉切除+丝裂霉素C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175例(190眼)翼状胬肉患者分为A、B组,A组89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丝裂霉素C;B组101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A组89眼中12眼复发,复发率13.48%;B组101眼中13眼复发,复发率为12.87%;A组与B组治愈率比较(χ2=0.02,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复发性胬肉时A组与B组治愈率比较(χ2=4.34,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丝裂霉素C在治疗复发性胬肉方面具有优势。
张世华钟凯人陈晓凯
关键词:翼状胬肉丝裂霉素C角膜缘干细胞
惠州市糖尿病患者黄斑水肿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调查惠州市患有糖尿病居民中黄斑水肿的患病率,探讨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严重程度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程度、视力损害和糖尿病病程之间的关系。方法以自然人群为基础,对惠州市随机抽样进行糖尿病筛查,确诊者进一步进行DME及DR的检查。具体包括问卷调查、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下+90D前置镜检查眼底、眼底彩色照相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糖尿病患者645人中患有DR262人,DME患者92例,惠州市人群DME发病率0.91%,在糖尿病患者人群患病率1.43%,在DR患者中患病率35.1%;轻度DME38.20%,中度DME31.46%,重度DME30.33%;随着DR分期的加重,DME有加重的趋势(r=0.945,P=0.035、患者的视力随着DME的加重明显下降(r=-0.972,P=0.005);DME的分级与糖尿病病程具有显著相关性(r=0.954,P=0.008)。结论DME严重危害糖尿病患者视力,需建立DME患者流行病学资料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合理治疗以降低DME致盲率;DME的严重程度与DR程度、视力、糖尿病病程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王丁丁林职霞陈子林钟凯人王小艺
关键词:糖尿病黄斑水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
80岁及以上患者老年性白內障超声乳化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 80岁及以上患者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 95例 (10 0只眼 ) 80~ 96岁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定为高龄老年组 ,经角膜缘隧道切口进行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同期收治 6 6 5例 (6 71眼 ) 6 0~ 79岁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定为低龄老年组 ,使用相同的手术方法作对照。 结果 高龄老年组术后第 1天、1周和 1个月视力达到或超过 0 5者分别是 30只眼、5 2只眼、74只眼。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 3个月~ 3年 ,随访时的视力达到 0 5以上高龄老年组患者 82只眼 (82 0 % ) ,低龄老年组 5 83只眼 (86 9% )。并发症主要有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晶状体核碎块脱位、角膜水肿、后囊膜混浊。 结论 高龄与低龄老年性白内障经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钟凯人丘少杰陈子林
关键词: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疗效安全性
显微技术在共同性斜视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对62例62眼共同性内斜视及共同性外斜视患者采用显微技术治疗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探讨显微技术应用于斜视治疗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共同性内斜视及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施行手术治疗,并对疗效、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完全功能治愈者49例(79.03%),不完全功能治愈者7例(11.29%),临床治愈者6例(9.67%),其中5例(8.06%)外斜者欠矫〈~10^△,1例(1.61%)术中缝线穿透巩膜,所有病例随访6~12个月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共同性内斜视和外斜视损伤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手术疗效高,值得大力推广。
许忠钟凯人徐月娥陈晓凯曾璇
关键词:显微技术共同性斜视手术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06年6月~2009年7月收治的500例(965只眼)糖尿病患者拟诊视网膜疾病的临床资料,患者进行检眼镜检查,后对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诊断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情况和分级,并根据诊断结果指导治疗。结果:检眼镜检查670只眼存在视网膜病变,病变率为69.43%,Ⅰ期220只,Ⅱ期135只,Ⅲ期147只,Ⅳ期85只,Ⅴ期83只;后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有868只眼存在视网膜病变,病变率为89.95%,Ⅰ期288只,Ⅱ期210只,Ⅲ期173只,Ⅳ期103只,Ⅴ期94只。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诊断正确率较高,两种诊断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诊断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检出率较高,并可以进行分期,是指导患者治疗和疗效评价的重要手段,值得在临床推广。
王小艺陈子林钟凯人吴淑如廖凤兰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61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后囊破裂的原因及处理
2005年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后囊破裂的原因,探讨其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对61眼超声乳化手术中发生的后囊破裂的情况、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后囊破裂仅位于中央者37例,鼻下方13例,颞下方11例.术后3个月视力≥0.9者17例,0.4~0.8者30例,0.1~0.3者14例.结论:严格选择病人、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手术技巧、精良的超声乳化系统及显微镜设备是预防及处理后囊破裂的关键,处理恰当可减少损害.
陈晓凯丘少杰陈子林钟凯人梁继武
关键词:超声乳化白内障后囊破裂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