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青 作品数:21 被引量:94 H指数:7 供职机构: 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衡水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 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YAs)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11~45岁初治AYAs急淋患者的MICM分型、临床特征及疗效,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例AYAs急淋患者中,11~30岁者48例,31~45岁者52例,两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50×109/L者38例,WBC与预后有关(P=0.006);初诊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及睾丸白血病(TL)共2例,影响长期生存(P=0.000);普通B细胞急淋(common-B-ALL)58例、前B细胞急淋(pre-B-ALL)12例、早前B细胞急淋(pro-B-ALL)5例、成熟B细胞急淋(成熟B-ALL)1例、T细胞急淋(T-ALL)23例、伴髓系抗原表达的急淋(My+-ALL)3例,CD10(+)ALL、CD10(-)ALL、T-ALL、My+-ALL组间长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细胞遗传学检查显示亚(假)二倍体6例、t(9;22)/bcr-abl 3例、t(4;11)/MLL-AF4 1例、超二倍体8例、t(12;21)/TEL-AML1 1例。亚(假)二倍体、t(9;22)/bcr-abl、t(4;11)/MLL-AF4预后较差(P=0.000);泼尼松预试验反应不良者11例、初治诱导化疗效果未达到完全缓解(CR)者9例,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初诊时外周血WBC及CNSL/TL、泼尼松预试验反应、初治诱导化疗效果、免疫分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对AYAs急淋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的AYAs急淋具有相同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年龄不是AYAs急淋的预后影响因素。 李英华 郭秀芬 王冬梅 刘学东 郭素青 孟真关键词: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青少年 年轻成人 MICM分型 预后 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儿童化的临床研究 通过探讨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AYAs)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急淋)治疗方案儿童化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指出,初治11岁~45岁AYAs急淋患者应用儿童化急淋方... 李英华 郭秀芬 王冬梅 刘学东 王红芬 郭素青 孟真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文献传递 热射病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热射病患者血液系统损害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影响其发生的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以期提高对重症中暑患者血液系统损害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我院血液科及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2例热射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应用SPSS17.0软件对各临床指标进行χ2检验。结果 20例患者出现血液系统损害,占62.5%。其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5例,血小板减少10例,血栓事件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热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抽搐、肌酸激酶增高水平及昏迷持续时间与血液系统损害的发生有关;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小板减少与预后有关。结论热射病患者血液系统损害在临床上较常见,多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及血小板减少,少数发生DIC及血栓形成,并发DIC的患者病死率高,血小板减少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是预后不良的判断指标。 李英华 刘淑红 郭素青 孟真 耿建林关键词:中暑 热射病 血液系统损害 并发症 慢性髓系白血病急性转化中基因组的不稳定 2015年 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髓系细胞的过度增殖。患者往往早期(即慢性期CP)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有效,但后来出现耐药,并导致疾病的急性转化,进入加速期和急变期。目前有关CML急性转化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基因组不稳定促进了CML急性转化,本文将对CML急性转化的分子机制及阻止CML急变发生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郭素青 李英华关键词:慢性髓系白血病 基因组不稳定 SHP-1mRNA在髓性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李英华 刘晓 郭素青 张永晓 陈圆圆硼替佐米治疗伴P53缺失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伴P53缺失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住院的新发MM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G显带技术和原位荧光杂交方法(FISH)检测患者染色体核型和基因(P53缺失、1q21扩增、IgH重排)情况;对MM患者采用以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分析伴P53缺失的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和远期生存情况。结果:186例MM患者中,检出单纯P53缺失者14例,合并1q21扩增者(A组)11例,合并t(14;16)者(B组)7例,合并t(4;14)者(C组)9例。伴有P53缺失的27例双打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可以评价,3组的完全缓解率(CR%)分别为27.27%、28.57%和33.33%,总有效率(ORR%)分别为54.54%、57.14%和55.56%,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分别为26.15±12.53、36.57±16.80和33.56±15.99个月,无事件生存期分别为22.82±12.71、29.79±14.25和24.97±13.95个月,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1,P=0.046)。伴1q21扩增的双打击骨髓瘤患者的总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明显缩短(P=0.027),无事件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也缩短,但无统计学差异(P=0.157);伴t(14;16)和伴t(4;14)的双打击骨髓瘤患者的总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缩短,但无统计学差异(P=0.871,P=0.276),无事件生存期较仅P53缺失的MM患者亦缩短,均无统计学差异(P=0.955,P=0.379)。结论:P53缺失合并1q21扩增的双打击骨髓瘤更容易早期复发,患者总生存期短,预后差,是对MM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遗传学指标。 王东梅 陈园园 孟真 张永晓 郭素青 李英华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化疗 低剂量硼替佐米为主的三联化疗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低剂量硼替佐米为基础的三联化疗在老年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58例老年(年龄≥60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用药方案分为3组。A组:硼替佐米0.7 mg/m^2,d 1、4、8和11;环磷酰胺0.5 g/m^2,d 1和8;地塞米松20 mg/d,d 1-2、4-5、8-11和11-12。B组:硼替佐米1.3 mg/m^2,d 1、4、8和11;环磷酰胺0.5 g/m^2,d 1和8;地塞米松20 mg/d,d 1-2、4-5、8-11和11-12。C组:硼替佐米0.7 mg/m^2,d 1、4、8和11;地塞米松20 mg/d,d 1-2、4-5、8-11和11-12。3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3组的疗效及治疗反应。结果:3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31.58%、38.09%和27.78%,总有效(ORR)率分别为68.42%、66.67%和55.56%(P>0.05)。有贫血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经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基础值明显上升;3组患者4个疗程期间的人均红细胞血输注、化疗后的骨髓抑制率、感染率均无统计学差异。3组周围神经病、胃肠道反应、带状疱疹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A组较其他2组明显降低。随访1年,3组患者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以低剂量硼替佐米为主的3药联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反应与标准剂量类似,但周围神经病、胃肠道反应、带状疱疹的发生率均较低,患者对减低剂量联合方案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陈园园 李英华 王东梅 孟真 刘珊 郭素青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硼替佐米 地塞米松 疗效 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单用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59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反应。根据基因突变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27例,不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32例。2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不同组的疗效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DNMT3A^+组患者中位年龄为56.2(37-81)岁,与DNMT3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中位数为4.67(0.78-201.4)×10^9/L,Hb中位数为81(46-149)g/L,血小板中位数为85(43-562)×10^9/L,2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NMT3A^+患者对地西他滨总体反应率(ORR)达70.37%,完全缓解(CR)率为40.74%;DNMT3A^-组ORR、CR率分别为40.63%和21.88%,2组总体反应率(ORR)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5),2组完全缓解(CR)率无统计学差异(P=0.159)。2组患者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不良反应类似。59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伴有TP53突变,TP53+/DNMT3A^+组(13例)与TP53+/DNMT3A^-组(8例)的ORR及C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85、0.353)。DNMT3A^+MDS组总生存期(29.1±13.4个月)高于DNMT3A^-MDS组的总生存期(27.8±14.4个月),但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75)。结论: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是有效且安全的,但未显示更好的总生存优势。 陈园园 石锐 郭素青 张永晓 李英华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观察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急性自血病患者SCL-90症状自评量表特征。比较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2组入院时一般特征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时2组患者SCL-90抑郁、焦虑因子分分别为(2.33±0.33),(2.23±0.33),(2.41±0.83),(2.61±0.73)分;心理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HAMA、HAMD评分;而常规护理对患者HAMA、HAMD评分无显著影响。结论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急性白血病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表现,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状况。 郭秀芬 王红芬 孟真 代晓茹 郭素青 李英华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规范化护理提高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耐受性25例 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预防大剂量甲氨蝶呤(MTX)不良反应的效果,增加患者的耐受性。方法将51例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规范化护理,包括脏器功能评估、肝肾功能、皮肤黏膜护理、骨髓抑制状况观察、四氢叶酸钙(CF)解救护理以及饮食护理。观察两组MTX血药浓度变化情况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48 h MTX血药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肛周炎及口腔黏膜炎均较对照组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能有效降低MTX血药浓度、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化疗耐受性。 郭秀芬 王红芬 孟真 代晓茹 郭素青 李英华关键词:规范化护理 大剂量甲氨蝶呤 药物反应 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