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劲松
- 作品数:7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通过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含量分析,进一步探讨适用于临床基因诊断的有效手段。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对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定量检测,并与常规定性PCR和杂交梳方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FQ-PCR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杂交梳法及常规PCR法,其阳性率依次为:92.80%、78.57%和46.43%。结论:FQ-PCR技术,不仅可减少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假阳性,而且能真实可靠的反映病毒复制情况,大大提高乙肝病毒的检出率,对临床诊断、药物筛选及疗效考核都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 李淑莉曾令兰隗荣华郭劲松杨晓铭刘薇
- 关键词:临床诊断学乙型肝炎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
- 商陆抗病毒蛋白体外抑制HBV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04年
- 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 (pokeweedativiralproteinPAP)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作用。不同浓度的PAP-S(pokeweedantiviralproteinfromseeds)作用于HepG2 2 15 ,应用ELISA、荧光定量PCR ,分别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上清液的HBsAg、HBeAg、HBVDNA水平的变化。PAP -S处理HepG2 2 15后 72h发现 ,PAP -S在 >1μg/ml时有明显的抗HBV效应 ,在所试验浓度范围 (1- 10 ) μg/ml内 ,倒置显微镜下未发现明显的细胞毒性 ,PAP -S为 5 0 μg/ml时 ,发现部分细胞脱壁。PAP -S对HBsAg、HBeAg、HBVDNA呈剂量时间依赖性。PAP
- 潘延凤贺永文王萍郭劲松
- 关键词:体外抑制HBV乙型肝炎病毒核糖体失活蛋白
- 商陆抗病毒蛋白抗HCV作用的初步研究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 (PAP)对HCV的抑制作用。方法 用不同浓度PAP处理HCV感染细胞模型 ,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结果 HepG2 细胞内HCV持续表达达 3 0d以上。PAP处理HCV HepG2 细胞后 ,各组细胞内HCVRNA含量在 48h、96h和 14 4h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培养上清液HCVRNA含量在 48h时 ,各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但在 96h和 14 4h时 ,各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此种抑制作用随PAP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 PAP具有抑制HCV复制和表达的作用。
- 贺永文陈瑞烈高勇郭劲松
- 关键词:丙型肝炎
- 绿色荧光蛋白/PAP-a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SMMC-7721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构建绿色荧光蛋白/PAPa融合表达载体,并检则其在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采用PCR方法获得PAPa基因;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入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protein,CFP)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EGPN1中,构建融合表达载体pEGFPPAPa;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该载体转染到SMMC7721中,Westernblot检测PAPa的瞬时表达,荧光显微镜检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结果pEGFPPAPa转染SMMC7721细胞后,在细胞中检测到PAPa基因片段,Westernblot可以检测到PAPa在SMMC7721细胞表达,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转染细胞中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结论pEGFPPAPa在SMMC7721细胞中获得了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PAPa和绿色光蛋白的双重活性,该载体的成功表达是研究PAPa抗肿瘤或抗病毒活民生的基础。
- 贺永文潘延凤王华刘薇郭劲松
- 关键词:绿色荧光蛋白核糖体失活蛋白
- 商陆抗病毒蛋白体外对HepG2.2.15细胞HBV复制的影响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 (pokeweedantiviralprotein ,PAP)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活性。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PAP S作用于培养的HepG2 .2 .15细胞 ,采用ELISA、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HBsAg、HBeAg及HBVDNA水平的变化 ,并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成活率。结果 随着PAP S浓度的增加 ,对HBsAg、HBVDNA的抑制作用亦逐渐增强 ,不同药物剂量组之间差异十分显著 (P <0 .0 1)。PAP S处理后 96h ,PAP S对HBsAg和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 (ID50 )分别为 6.9μg/ml和 3 .2 μg/ml ,半数中毒浓度 (CD50 )为 2 9.3 μg/ml,治疗指数 (TI) =ID50 /CD50 分别为 4.3和9.3。MTT试验结果显示 ,药物的细胞毒性也呈剂量依赖型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在 5 0 μg/ml~ 10 0 μg/ml剂量组出现部分细胞脱壁和死亡现象。结论 PAP S在体外有直接的抗HBV作用。。
- 贺永文潘延凤王萍郭劲松
- 关键词:核糖体失活蛋白乙型肝炎病毒HEPG2.2.15细胞
- 丙型肝炎病毒对SMMC 7721细胞体外直接致病作用的研究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直接致病作用。方法:用HCV阳性血清体外感染SMMC 7721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并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及流式细胞仪(FCM)分别检测培养细胞的存活率及凋亡率,同时用套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 RT-PCR)检测其中的正、负链HCV RNA。结果:HCV感染后部分SMMC7721细胞发生皱缩、脱壁,8h细胞存活率为74.2%,细胞凋亡率为18.7%,至56h后细胞存活率回复至84.3%以上,而细胞凋亡率又降至7.4%以下;各时间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未感染HCV的SMMC7721细胞,而凋亡率则显著高于未感染的SMMC 7721细胞。感染后24h细胞及上清中HCV RAN检测结果均阴性,48h后在细胞中可检出正、负链HCV RNA,96h后细胞中HCV RNA正链呈阳性、负链转为阴性。结论:1.HCV具有一定的直接致病作用;2.HCV感染SMMC7721后的复制不稳定。
- 陈瑞烈贺永文高勇李淑莉郭劲松杨小铭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致病作用SMMC体外感染细胞凋亡
- PAP—a/CD81—LEL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2005年
- 目的探讨将商陆抗病毒蛋白-a(PAP-a)与CD81的胞外大环(CD81-LEL)融合,并在大肠杆菌内表达。方法采用重叠延伸PCR方法,将PAP-a和CD81-LEL的基因拼接成PAP-a/CD81-LEL融合基因,并在两基因的连接处引入柔性肽段linker(GSGGSG)的核苷酸片断,然后将此融合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并在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表达。结果所获得的PAP-a/CD81-LEL融合基因经测序正确,并可以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经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50KD。结论PAP-a/CD81-LEL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与表达为进一步研究生物活性打下基础。
- 潘延凤贺永文刘薇郭劲松王华
- 关键词:CD81融合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