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芳芳 作品数:19 被引量:115 H指数:4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泰安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利鲁唑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研究利鲁唑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91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24只、安慰剂组34只和治疗组33只。假手术组仅切断颈外动脉并结扎;安慰剂组和治疗组建立大鼠颈内动脉穿刺SAH模型,治疗组术后2 h经腹腔注射0.5 ml利鲁唑(6 mg/kg),安慰剂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改良Garcia评分系统评估大鼠神经功能,伊文思蓝渗出法评估血-脑脊液屏障通透性,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Western印迹法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皮质谷氨酸转运体1(GLT-1)表达,试剂盒测定脑脊液谷氨酸含量及皮质中丙二醛(MDA)、谷胱甘肽水平,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结果与安慰剂组比较,治疗组大鼠SAH后神经功能评分显著提高(P<0.05),伊文思蓝含量、脑含水量、脑脊液中高浓度谷氨酸及皮质中M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皮质中GLT-1表达及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显著升高(P<0.05), TUNEL/NeuN复染阳性细胞显著减少(P<0.05)。结论利鲁唑可减轻SAH后早期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抗谷氨酸兴奋性和抑制神经元凋亡有关。 王涛 张馨娜 赵大鹏 赵芳芳 张文汇 刘运林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利鲁唑 神经保护 脑损伤 万古霉素致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万古霉素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2006年1月至2022年12月万古霉素致白细胞减少症的不良反应报告,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感染类型、白细胞计数、治疗药物、转归等,依据出现白细胞减少症后是否停用万古霉素将患者分为停药组(36例)和未停药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依据白细胞计数是否恢复正常(>4.0×10^(9)/L)将患者分为恢复组(20例)和未恢复组(40例),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万古霉素致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的影响因素。结果60例患者中,男4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1.13岁;65岁以上患者18例;万古霉素的平均疗程为14.7 d,平均日剂量为1.92 g,平均累积剂量为27.28 g。与停药组比较,未停药组患者的年龄显著更小(P<0.05);颅内感染例数显著更少(P<0.05),骨组织感染、监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使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例数均显著更多(P<0.05);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时间显著更长(P<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基线白细胞计数与万古霉素致白细胞减少症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呈正相关[OR=0.004,95%CI(0.000,0.490),P=0.024]。结论接受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一旦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则应及早停药,严重者可考虑使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治疗,长期用药者应监测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以免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赵芳芳 褚燕琦 刘琛 白向荣关键词:万古霉素 白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计数 药品不良反应 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2013年 脑出血总的发病率是每年每10万人口中有12~15人发生,它占到新发脑血管病的10%~15%1。美国每年有6万新发脑出血患者,中国每年是40万。由于超过2/3的脑出血都发生在老年人群,因此随着人口老龄化,脑出血发病率也随之升高。脑出血30d的病死率可达到50%,其中一半发生在起病后的24h。2002年在美国涉及67000例脑出血患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只有不到20%患者6个月时肢体无明显功能障碍。而高血压性脑出血作为脑出血最多的一个类型,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将高血压性脑出血病理生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赵芳芳 罗玉敏 徐敏 王平平 高利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 病理生理 脑出血患者 脑血管病 老年人群 脑血管病与血脑屏障的关系 2013年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上百万的人死亡。中国是脑血管病死亡率高发地区。血脑屏障是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是血-脑、血-脑脊液和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的总称。 赵芳芳 徐敏 罗玉敏 李宁 黄礼媛 王平平 高利关键词:脑出血 脑梗死 血脑屏障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与肾小球滤过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肾小球滤过率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预警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68例,根据颅脑磁敏感成像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CMBs组患者根据分布位置分为脑叶组和深部/幕下组。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计算依据MDRD公式,比较不同程度CMBs患者肾功能损害指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CMBs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CMBs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eGFR升高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CMBs组[(4.29 ± 3.86)mg/L比(2.58 ± 2.74)mg/L、40.7%(33/81)比11.4%(10/88)](P<0.01)。高血压病史所占比例在深部/幕下亚组高于脑叶亚组[83.3%(50/60)比52.4%(11/21),χ^2=6.947,P=0.008],两亚组血清肌酐(SCr)值[(113.75 ± 71.23)μmol/L比(75.38 ± 38.36)μmol/L,t=-2.346,P=0.021]及eGFR值[(91.58 ± 31.87)ml/(min·1.73 m2)比(109.95 ± 29.47)ml/(min·1.73 m^2),t=2.316,P=0.023]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5.408;95% CI 1.518~19.267,P=0.008)是深部/幕下亚组CMBs的危险因素。随着CMBs程度加重尿素氮(BUN)值(χ^2=28.150,P<0.01)和SCr值(χ^2=47.610,P<0.01)升高,eGFR值(χ^2=39.067,P<0.01)随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GFR下降组患者CMBs所占比例明显高于eGFR正常组[76.7%(33/43)比38.1%(48/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88,P<0.01);高血压病史(OR=3.135;95% CI 1.343~7.321,P=0.008)、血hs-CRP升高(OR=1.233;95% CI 1.098~1.385,P<0.01)和eGFR下降(OR=1.025;95% CI 1.002~1.048,P=0.033)是CMBs发生的危险因素,eGFR下降发生CMBs的危险性是eGFR正常的1.025倍;eGF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94(P=0.042)。结论高血压病史是深部/幕下CMBs的危险因素;eGFR下降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殷亚敏 赵芳芳关键词:脑微出血 肾小球滤过率 腔隙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静息心率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静息心率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泰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发病在48 h内的20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均行常规治疗,根据入院时心率水平分为<60次/min组、60~69次/min组、70~79次/min组、80~89次/min组、≥90次/min组,出院3个月后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评估神经功能作为预后评价,m RS≤2分为预后良好,m RS≥3分为预后不良。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12 h内心率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患者200例,完成研究189例。<60次/min组及≥90次/min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所占百分比发生率高,分别为20.21%(19/94),36.17%(34/94),60~69次/min组预后不良发生率10.64%(10/94)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静息心率不同,其m RS评分亦不同,对预后有提示意义。 赵芳芳 高浩源 李冬梅 宋惠 刘运林 李翠萍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心率 预后 颈动脉重度狭窄致急性脑梗死血压与预后研究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梗死急性期血压与病情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48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对纳入患者进行血压监测,记录入院后前3 d血压,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卒中危险因素及检查结果。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把出院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 Rs)作为预后评价。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患者120例,完成随访106例。以间距10 mm Hg将收缩压分组,分析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梗死急性期收缩压与预后呈U型曲线关系。收缩压最适水平在160~170 mm Hg。调整其他预后相关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当收缩压<160 mm Hg时,收缩压每降低10 mm Hg,预后不良的危险率增加68.4%(OR 1.643,95%CI 1.123~2.345,P=0.043);当收缩压≥170 mm Hg时,仅NIHSS评分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 1.353,95%CI 1.033~1.612,P=0.021),收缩压(P=0.066)、年龄(P=0.157)与预后并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偏低提示预后不良,收缩压160~170 mm Hg可能为最适血压。 赵芳芳 高浩源 高利 李娟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急性脑梗死 血压 预后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中西医治疗 被引量:21 2013年 脑出血发病率大约占脑血管病的10%~15%,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更加细微的出血亦可能被检测到,这意味着本病的发生率可能会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1]。统计分析表明,我国高血压脑出血约占全部脑出血的50%。30d内死亡率在35%~52%.只有20%在6个月时会有较好预后[2]。由此不难看出。其危害比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得多。高血压脑出血后对脑组织的损害主要为血肿扩大引起的机械性压迫及血肿释放的毒性物质致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本文主要论述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以便更好指导临床及研究。 赵芳芳 徐敏 王平平 高利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 中医 西医 活血化瘀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压与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血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400例,分析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收缩压与预后呈U型曲线关系。根据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分为<120 mm Hg(1 mm Hg=0.133 k Pa)组(62例)、120 mm Hg^140 mm Hg组(68例)及>140 mm Hg组(270例)。所有病人入院时行血压监测,以10 mm Hg为间距接收缩压分组,记录病人基本资料、心梗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律失常、再梗死、住院期间死亡例数。本研究总共纳入病人400例。结果 <120 mm Hg组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高于>140 mm Hg组[6.4%(4/62)比2.2%(6/270)](P<0.05)。<120 mm Hg组LVEF为(44.0%±10.5%)明显低于120mm Hg^140 mm Hg组(54.2%±10.6%)及>140 mm Hg组(49.1%±10.2%)(P<0.01);并发症发生率:<120 mm Hg组、>140 mm Hg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率均高于120 mm Hg^140 mm Hg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时收缩压为影响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血压过低是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和心室重塑的预测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应密切关注并合理控制血压,降低病死率,改善心功能,收缩压120 mm Hg^140 mm Hg可能为最适血压。 高浩源 葛斌 赵芳芳 高利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血压 左室射血分数 国人脑血管病与胃肠道疾病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根据中医望诊相关理论,观察脑血管病患者面部、舌部与胃肠道相关的投射部位色泽及纹理变化,分析脑血管病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并用现代医学方法进行检测,以证实中医望诊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从而探讨国人脑血管病新的可能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面部及舌象的望诊,对唇周有皱褶或/和舌中有裂纹(沟)并疑为存在胃肠道疾病者,嘱其做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观察望诊所见与胃镜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脑血管病患者经望诊筛选后其胃镜检查阳性率为100.0%,幽门螺杆菌测定阳性率50.6%(39/77)。结论唇周有皱褶或/和舌中有裂纹(沟)与胃肠道疾病有密切相关性,脾胃功能紊乱、胃肠道疾病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为中国人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高利 许长敏 赵芳芳 黄礼媛 宋珏娴 王平平关键词:脑血管病 胃肠道疾病 幽门螺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