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政帅

作品数:6 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功
  • 3篇张量成像
  • 3篇上肢
  • 3篇上肢运动
  • 3篇上肢运动功能
  • 3篇扩散
  • 3篇扩散张量
  • 3篇扩散张量成像
  • 3篇成像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1篇低剂量
  • 1篇低剂量扫描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假瘤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诊断

机构

  • 5篇扬州市第一人...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青海大学

作者

  • 6篇谭政帅
  • 4篇李澄
  • 3篇周龙江
  • 3篇张帅
  • 3篇王润榕
  • 2篇何玲
  • 1篇李华东
  • 1篇鲍海华
  • 1篇李文芳
  • 1篇李一鸣
  • 1篇杨文杰
  • 1篇蔡玉建
  • 1篇尹建忠
  • 1篇赵希鹏

传媒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肺炎性假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被引量:1
2011年
肺炎性假瘤(pul 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 tumor)是肺实质内一种炎性增生性瘤样病变,肺炎性假瘤又名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或增生,发病原因至今未明,属良性病变。
谭政帅鲍海华李文芳赵希鹏
关键词:肺炎性假瘤影像学诊断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阻塞性肺疾病分级定量测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在多层螺旋CT(MSCT)上行气道测量的可行性以及各级别COPD支气管和肺密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取COPD病人15例,采用MSCT行胸部低剂量CT平扫,重组并评价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气道壁厚度与直径的比率(TDR)和气道壁面积百分比(WA%),并与每例病人随机选择的内径<2mm支气管的平均TDR和平均WA%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Pearson检验。另外随机选择COPD病人55例,根据肺功能检查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标准分为4组,其中COPD 1级16例,2级16例,3级14例,4级9例。同时选取非胸部病变病人15例作为对照组。5组病人均行MSCT低剂量吸气相全肺扫描,测量平均肺密度(MLA)、体素指数(VI)、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管腔面积(Ai)、TDR和WA%,并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①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所测得的TDR和WA%与小气道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存在差异,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793和0.784)。②各组病例所测得的MLA随COPD分级的增高呈逐渐减低趋势,VI则逐渐增高;但相邻两级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4级病例的Ai减小;除3级与4级外,相邻两级病人所测得的TDR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之间WA%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所测得的TDR和WA%与小气道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存在良好的相关性。WA%是反映气道重塑、管腔狭窄最敏感的指标。
李一鸣尹建忠杨文杰谭政帅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低剂量支气管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纹状体内囊梗死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DTI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纹状体内囊梗死(SCI)患者急性期大脑脚扩散改变情况,分析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首次急性起病,有单侧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SCI患者18例,于发病后2周行DTI扫描,测量两侧大脑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值,计算两侧FA的不对称指数(AI),对AI和受累上肢的FM功能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病后2周时患侧大脑脚FA值较健侧降低,两侧MD值无显著差异,AI与受累上肢的FM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1,P<0.01)。结论 DTI可以早期检测到SCI患者大脑脚的扩散变化,该部位锥体束的完整性与受累上肢的运动功能关系密切,DTI检查可以为SCI的早期临床评估提供量化的影像学参考。
王润榕张帅周龙江谭政帅何玲李澄
关键词:扩散张量成像上肢运动功能
纹状体内囊梗死上肢运动功能损害大脑脚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2014年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大脑脚扩散改变情况,分析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起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47~80岁,平均年龄62.6岁。平均受教育年限9.7年。MRI诊断为单侧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纹状体内囊梗死。于发病后2周时行DTI,测量两侧大脑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值,计算两侧FA的不对称指数(AI),对AI和受累上肢的FM功能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病后2周时患侧大脑脚FA值较健侧降低(0.66±0.08 vs 0.73±0.06,P=0.02);两侧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2±0.11 vs0.94±0.09,P=0.51);AI与受累上肢的FM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5,P〈0.01)。结论DTI可以早期检测到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大脑脚的扩散变化,大脑脚部位锥体束的完整性与受累上肢的运动功能关系密切,DTI检查可以为纹状体内蠹梗死的临床评估提供量化的影像学参考.
王润榕张帅周龙江谭政帅何玲李澄
关键词:扩散张量成像上肢运动功能
128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其良恶性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3例胃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 CT平扫均呈单发软组织肿块,其中11例为恶性,肿块相对较大,密度不均匀,部分伴有囊变、坏死、钙化;12例为潜在恶性,瘤体相对较小,多数密度均匀,3例病变出现钙化。CT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均有较明显强化。多平面重建可清晰显示肿瘤与胃壁的关系。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128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其良恶性分析。
蔡玉建谭政帅李澄
关键词:胃间质瘤胃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纹状体内囊梗死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脑桥基底部扩散张量成像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脑桥基底部的扩散变化及其与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5例首次急性起病且伴有单侧上肢运动功能损害的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在起病后2周时行DTI扫描,检测两侧脑桥基底部FA、MD值,将两侧FA的不对称指数(AI)与患侧上肢FM功能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灶侧脑桥基底部的FA值在起病后2周时较健侧降低,MD无明显改变,AI与患侧上肢的FM评分呈负相关。结论DTI可以早期检测到纹状体内囊梗死患者脑桥基底部的扩散改变,该部位锥体束的完整性与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关系密切,DTI可以为纹状体内囊梗死的临床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王润榕谭政帅张帅李华东周龙江李澄
关键词:扩散张量成像上肢运动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