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向东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层
  • 1篇地层格架
  • 1篇断层
  • 1篇断层面
  • 1篇断块
  • 1篇压裂
  • 1篇压裂技术
  • 1篇压裂效果
  • 1篇压实作用
  • 1篇油藏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藏
  • 1篇油气藏分布
  • 1篇源岩
  • 1篇运移
  • 1篇运移研究
  • 1篇三次采油
  • 1篇水力压裂
  • 1篇烃源
  • 1篇烃源岩

机构

  • 5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 1篇胜利石油管理...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5篇谢向东
  • 1篇姜晓健
  • 1篇朱之锦
  • 1篇李煊
  • 1篇郭学民
  • 1篇吏锋兵
  • 1篇姚秀田
  • 1篇董艳蕾
  • 1篇罗群
  • 1篇苏敬宝
  • 1篇廖林
  • 1篇王超
  • 1篇黄捍东
  • 1篇杨晓敏
  • 1篇李元亮
  • 1篇韩建辉

传媒

  • 2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西安石油学院...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08
  • 1篇2004
  • 1篇200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富林洼陷油气运移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油气在烃源岩中的初次运移和在储集层中的二次运移是油气运移过程中连续而特点不同的两个阶段。富林洼陷油气从烃源岩中排出的主要动力是压实作用。富林洼陷排烃门限为2250~2600m,排烃时间从明化镇组沉积末期开始。沙三段的砂层、沙三段底部的不整合面和断层面是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输导层,油气围绕着生烃中心向周围次洼及其相邻的隆起地带运移。
朱之锦姜晓健廖林谢向东
关键词:烃源岩富林洼陷排烃门限断层面压实作用
顺向断坡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以孤北斜坡为例被引量:10
2008年
以孤北斜坡为例,对顺向断坡的断裂展布、油气藏分布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综合研究表明,顺向断坡同沉积断层的不断活动控制了孤北斜坡"一带一洼三台阶"构造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多级断裂坡折带,从而控制了各类扇体的沉积和岩性岩相的分布,为形成隐蔽油气圈闭准备了可容纳空间。在顺向断坡背景下,受断裂产状的控制,油气藏沿顺向断裂展布,并且分布于向斜坡倾向凸出的油源断裂的上倾部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断面优势运移模式。断裂的控圈控相和控运作用,使断裂成为断坡控制油气运聚成藏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杨晓敏罗群黄捍东谢向东吏锋兵
关键词:油气藏分布主控因素
基于频谱属性趋势分析和小波变换的层序界面识别方法——以珠三坳陷中新统珠江组—韩江组为例被引量:3
2023年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是有效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文中运用基于测井曲线的频谱属性趋势分析(INPEFA)和小波变换技术,识别各级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即通过对自然伽马曲线进行最大熵谱分析,得到INPEFA曲线;利用INPEFA曲线的趋势和拐点,提取自然伽马曲线隐藏的周期性特征,进而划分出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同时利用小波变换技术,对自然伽马曲线重构,分析重构后的小波系数曲线和时频色谱图,并采用曲线的异常震动和时频色谱图的能量变化识别三级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研究结果表明,在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中新统珠江组—韩江组识别出3个二级层序界面及6个三级层序界面,划分了2个二级层序和8个三级层序。利用文中方法,各级层序界面识别更直观、更明显,同时能够提高旋回划分及对比的精度和准确性,为研究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闾伟董艳蕾葛家旺孙连浦谢向东贾天鹏郑赛飞李元亮
关键词:小波变换层序地层格架珠三坳陷珠江口盆地
影响水力压裂效果的因素分析——以压裂技术在F11-111断块沙三下的应用为例被引量:3
2002年
通过介绍压裂技术的选井依据及现场应用 ,重点分析了影响压裂效果的因素 ,有助于进一步改进压裂工艺 。
李煊苏敬宝谢向东韩建辉郭学民
关键词:水力压裂三次采油最终采收率
稠油油藏多轮次吞吐阻流环的分布特征及突破开采技术被引量:5
2023年
随着稠油油藏吞吐轮次的增加,原油黏度较小的组分被优先采出,近井带周围会形成高黏阻流环,储层渗流能力降低,导致周期产油量、周期产液量,周期气油比持续降低。为了弄清阻流环的形成机制及对渗流的影响,利用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方法,对不同周期稠油性质、渗流特征以及阻流环影响下的黏度场、温度场、压力场和饱和度场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轮次吞吐后轻质组分被优先采出,重质组分留下,在近井带40~60 m处形成以沥青质、胶质等重质组分堆积为主的环状高黏阻流环;阻流环的宽度随着吞吐周期的增加而增大,阻流环会降低储层的渗流能力,影响了油藏中流场的分布特征,对远井区稠油的渗流起到遮挡作用,导致井间的原油难以有效动用;为了消除阻流环的不利影响,形成了基于阻流环分布的“前置降黏+高压搅动”“高效降黏+气体增能”2类释放产能促效引效开采技术。研究成果为多轮次吞吐稠油油藏持续高效开发提供实验支撑和理论依据。
姚秀田徐宏光张仲平谢向东贾蕾王超
关键词:稠油油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