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回均
- 作品数:11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体会
- 2004年
- 张红蔡回均苟大明余志豪
- 关键词:小儿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心脏外科婴幼儿
- 连续硬膜外麻醉发生中毒惊厥原因及处理被引量:2
- 2000年
- 刘兴奎余志豪王钊秦榜勇邓胜利蔡回均
- 关键词:连续硬膜外麻醉
- 乌司他丁对血液回收病人炎性介质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观察乌斯他丁对血液回收病人炎性介质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肝、脾、肾及异位妊娠破裂失血行急诊腹腔手术并使用血液回收患者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13-44岁(术前患肝肾、血液、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者除外),随机分为两组:乌司他丁组(U组),对照组(C组),每组10例。U组分别于麻醉前经静脉(3000u/kg)、肝素盐水中(4000u/kg)、手术结束时经静脉(3000u/kg)给予鸟司他丁。C组则按常规进行血液回收。两组病人均分别于麻醉前(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12小时(T3)、术后36小时(T4)四个时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FHB)、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IK)、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两组在T1时点,MDA、FHB、IL-6、TNF-α、RBC-C3BRIK、RBC-ICR均无差异。T2、T3、T4时点,两组MDA、FHB、IL-6、TNF-α、均高于T1时点(p〈0.01),U组MDA在T2、T3时点,FHB在T2时点.IL-6、TNF-α在T2、T3、T4时点均低于C组相同时点值;T2、T3、T4时点,RBC—C3bRR均显著低于T1水平,与C组比较,u组T2、T3、T4时点RBC-C3bR_R都高于C组;C组RBC-ICR在T2、T3、T4时点均显著低于T1时点,(P〈0,01),u组RBC—IClK在T2、T3、时点明显低于T1时点(P〈0.01);与C组比较,U组T2、T3、T4时点RBc—ICR均高于C组。结论 血液回收可导致炎性介质增加,红细胞免疫功能下降.鸟司他丁可降低炎性介质.保护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 萄大明弓胜凯蔡回均马改改
- 关键词:乌司他丁血液回收红细胞氧自由基
- 两种不同方法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 观察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12 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6 0例。传统组经锁骨中点上 1cm处进针 ,达第一肋骨并寻找异感后注药 ,或将药注在第一肋骨表面。改良组进针部位同上 ,达第一肋骨后 ,先将药液的 1/ 2量注在第一肋骨表面 ,然后边退针边回抽边注药至皮下约 1cm处将药注完。结果 传统组麻醉有效率为 80 % ,无效者 2例 ;而改良组麻醉有效率为 98% ;仅 1例效果较差。结论 改良法安全简便 ,效果可靠 。
- 刘兴奎王钊邓胜利蔡回均王海英余志豪
- 关键词:臂丛神经阻滞并发症麻醉
- 多沙普仑、多巴胺对失血性休克犬等容输血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1999年
- 目的:在实验犬中观察多沙普仑、多巴胺对失血性休克等容输血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索多涉普仑对失血性休克等容输血后血流动力学产生良性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犬分对照组、多沙普仑组和多巴胺组,每组5条。三组动物均于股动脉快速放血30ml/kg,造成严重失血性休克模型,30分钟后等容输血。多沙普仑组于输血后立即静脉注射多沙普仑2mg/kg,多巴胺组于输血后立即静脉输注多巴胺8ug/kg/min.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及心脏电脑监护仪等手段分别于动物休克、等容输血前后测定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休克5分钟和30分钟,三组动物的MAP、CO、CI、SV、LVSW、LVSWI明显下降,SVR明显增高;等容输血后15分钟三组动物的上述参数均有所恢复,多沙普仑组和多巴胺组都恢复至休克前水平,两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但对照组则未能恢复。结论:多沙普仑对失血性休克等容输血后血流动力学的良性影响与多巴胺相似,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多沙普仑刺激机体释放多巴胺有关。
- 苟大明余志豪蔡回均高振宇
-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输血后血流动力学多沙普仑多巴胺
-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犬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及MDA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犬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 成年健康杂种犬18只,体重10~15kg,雌雄不拘,随机分成3组(n=6):对照组(C组)、乌司他丁Ⅰ组(U1组)和乌司他丁Ⅱ组(U2组)。U1组于CPB前经股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500U/k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CPB预充液中给予乌司他丁2500U/kg;U2组于CPB前经股静脉注射乌司他丁5000U/k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CPB预充液中给予乌司他丁5000U/kg;C组在CPB前经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0ml。3组于CPB前即刻(T1)、升主动脉阻断后15min(T1)、45min(T3)、升主动脉开放后30min(T4)、60min(T5)取股静脉血5ml,4000r/min离心5min,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sICAM-1和vWF水平、生物化学发光法测定MDA水平,相同时点截取股动脉做光镜下病理学检查,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的变化。结果 与T1相比,C组各时点血浆sICAM-1、vWF、MDA的水平均增高(P〈0.05或0.01),经乌司他丁处理后,虽然各指标水平也增高,但与C组相比,U1组T5时血浆MDA水平降低(P〈0.05),U2组T4,5时血浆sICAM、T2-5时血浆vWF、T3-5时血浆MDA水平降低(P〈0.05或0.01)。光镜下病理学检查发现C组各时点血管内皮细胞损害程度较U1组、U2组严重,U2组内皮完整性好于U1组。结论 乌司他丁10000U/kg可一定程度地抑制体外循环犬血浆sICAM-1、vWF、MDA的水平,对血管内皮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 芶大明魏兵华张红蔡回均兰日明
- 关键词:心肺转流术WILLEBRAND因子
- 西维来司钠对体外循环犬肾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通过观察西维来司钠对体外循环(CPB)期间血浆弹性蛋白酶(NE)、尿液C5b-9浓度的影响及CPB后肾脏形态学的改变,探讨其对肾脏的保护效果。方法将12只健康成年犬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6)和西维来司钠组(S组,n=6),建立犬CPB模型,两组均在转机前(T1)、阻断升主动脉15 min(T2)、45 min(T3)、开放升主动脉15 min(T4)、开放60 min停机时(T5)取静脉血,T1、T3、T5时点取尿液。静脉血离心后测血浆NE,尿液测C5b-9;T5时取右肾切片后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①CPB后,两组动物各时点血浆NE和尿C5b-9含量显著高于CPB前。同时点组间比较,S组CPB后各时点血浆NE和尿C5b-9含量均低于C组(P<0.05)。②CPB后两组动物肾脏病理形态学均有不同程度改变,但S组改变要轻于C组。结论 CPB中应用西维来司钠可通过抑制NE的活性,减少补体激活而产生的尿C5b-9浓度,对犬CPB中的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刘彦平蔡回均张红
- 关键词:体外循环西维来司钠C5B-9形态学弹性蛋白酶
- 丙酮酸钠林格氏液对CPB患者红细胞变形功能的影响:体外实验
- 2014年
- 目的 评价丙酮酸钠林格氏液对体外循环(CPB)患者红细胞变形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3例,年龄25 ~ 64岁,性别不限,ASA分级和NYHA分级Ⅱ或Ⅲ级.分别于CPB 10 min(T1)、60 min (T2)和CPB结束后60 min (T3)时采集桡动脉血样18 ml,将每例患者血样平均分为6份,每份3ml,按照随机配伍设计的原则,分为3组(n=13):对照组(C组)、乳酸钠林格氏液组(R组)和丙酮酸钠林格氏液组(P组),各加入生理盐水、乳酸钠林格氏液和丙酮酸钠林格氏液1 ml,在37℃下分别于孵育30、60 min时测定红细胞刚性指数(ERI)和红细胞变形指数(EDI).结果 与C组和R组比较,P组T1时孵育30、60 min时ERI降低,T1,2时P组孵育30 min时EDI降低(P<0.05);T2,3时E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时E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孵育不同时点ERI和E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酮酸钠林格氏液可增强CPB患者红细胞变形功能.
- 黄钦芶大明左珊珊蔡回均周方强
- 关键词:等渗溶液红细胞变形性心肺转流术
- 乌司他丁对血液回收病人炎性介质及红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目的观察乌斯他丁对血液回收病人炎性介质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肝、脾、肾及异位妊娠破裂失血行急诊腹腔手术并使用血液回收患者20例,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 13~54岁(术前患肝肾、血液、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者除外)...
- 芶大明弓胜凯蔡回均马改改王袁
- 关键词:乌司他丁血液回收红细胞氧自由基细胞因子
- 文献传递
- 硬膜外镇痛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糖的影响
- 2000年
- 目的:观察硬膜外术后镇痛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及血糖的影响。方法: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胆囊切除患者22例,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EP组,12例)和肌注镇痛组(IM组,10例)。EP组于术毕用电子泵输注0.2%布比卡因与芬太尼(8μg/m1)混合液行硬膜外术后镇痛,背景流量5ml/h,备PCEA 1ml/h。IM组回病房后按常例肌注哌替啶1mg/kg术后镇痛.两组病人均于麻醉前、手术毕、术后次日晨及术后二日晨分别抽血查红细胞肿瘤细胞花环率(ERC1)、ERC1促进因子(EPF)、ECR1抑制因子(EIF)、EPF/EIF比值及血糖。结果:两组病人于术后次日晨,ECR1、EPF、EPF/EIF均明显低于麻醉前,但IM组又明显低于EP组(P<0.01);术后二日晨两组均已回升,但IM组仍低于EP组。术后次日晨两组EIF均明显高于麻醉前,但组间无差异。两组病人的血糖于手术毕、术后次日晨均明显高于麻醉前(P<0.01),术后二日晨IM组虽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麻醉前;EP组术后二日晨已恢复到麻醉前水平,术后次日晨、术后二日晨EP组血糖明显低于IM组(P<0.01)。结论:硬膜外镇痛能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避免术后血糖过度升高,并能保护红细胞免疫功能。
- 苟大明余志豪蔡回均邓胜利陈凤琴
- 关键词:血糖麻醉红细胞免疫功能EP硬膜外镇痛IM
- 全文增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