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晖
-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寿光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耳鼻喉科就诊的应变性鼻炎患者96例,根据分层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应用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干预时间为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干预前后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流涕、鼻塞、喷嚏、鼻痒等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效能总评分及4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物质功能及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能有效提高应变性鼻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崔秀梅崔国伟董晖
-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自护能力生活质量
- IL-12、IL-18与复发性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 2014年
- 目的通过检测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中IL-12与IL-18水平,探讨其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选取复发性流产孕妇(RSA组)、健康早孕妇女(HEP组)和健康未孕妇女(HNP组)各50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2与IL-18浓度。结果测定RSA组患者血清中IL-12与IL-18的水平显著高于HEP组及HNP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P组血清中IL-12与IL-18水平高于HNP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2质量浓度在46.33pg/mL时预测复发性流产的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70.3%;IL-18质量浓度在51.78pg/mL时灵敏度为98%、特异度为65.2%。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IL-12与IL-18的水平较正常妊娠妇女显著增高,IL-12≥46.33pg/mL、IL-18≥51.78pg/mL作为复发性流产的一种临床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提示IL-12与IL-18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且有望成为新的判定流产发生几率的参考指标。
- 董晖吴振兰王丽赵建强
-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IL-12IL-18妊娠
- 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 2024年
- 目的:评价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老年LEAOD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收治时间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实施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组实施血管介入术。对比两组的踝肱指数、跛行距离、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下肢血管血流通畅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踝肱指数高于对照组,跛行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流量、血流峰速、血管内径均大于对照组(P<0.05)。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观察组下肢血管血流通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LEAOD效果较佳,且安全性高。
- 崔国伟董晖王玉玲
- 关键词:血管介入术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踝肱指数
- 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IL-12和IL-18的变化与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中IL-12、IL-18水平与流产的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复发性流产孕妇(研究组)63例、健康早孕妇女(对照A组)和健康未孕妇女(对照B组)各50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2与IL-18浓度。结果:测定研究组患者血清中IL-12与IL-18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A组及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A组与对照B组血清IL-12与IL-1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2质量浓度在44.34 pg/ml时,预测复发性流产的灵敏度为86.00%、特异度为60.60%;IL-18质量浓度在59.45 pg/ml时,灵敏度为90.90%、特异度为91.10%。结论:复发性流产患者血清IL-12与IL-18的水平不同于正常妊娠妇女,且IL-12和IL-18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有望成为新的判定流产发生几率的参考指标。
- 董晖吴振兰王丽赵建强
-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IL-12IL-18ROC曲线分析
- 导管溶栓联合介入重建深静脉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研究导管溶栓联合介入重建深静脉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
方法选择48例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行单纯导管溶栓治疗,观察组行导管溶栓联合血管重建。比较两组溶栓治疗后大腿消肿率、通畅率、D-二聚体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对照组溶栓治疗后肢体消肿率为(0.642±0.131),通畅率为(0.673±0.116),D-二聚体水平为(2471±793 )μg/L;观察组溶栓治疗后肢体消肿率为(0.725±0.085),通畅率为(0.798±0.079),D-二聚体水平为(3075±689)μg/L。两组比较,观察组消肿率、通畅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与对照组比较未见增多。结论导管溶栓联合介入重建深静脉较单纯导管溶栓治疗急性期DVT溶栓效果增强。
- 郝玉军李炜芹牟德堂崔国伟崔秀梅董晖
- 关键词:导管溶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