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荣愈平

作品数:24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胰腺
  • 5篇胰腺炎
  • 5篇腺炎
  • 5篇急性胰腺炎
  • 4篇肿瘤
  • 4篇重症
  • 4篇重症急性
  • 4篇重症急性胰腺
  • 4篇重症急性胰腺...
  • 4篇细胞
  • 3篇胆管
  • 3篇胆总管
  • 3篇抑癌
  • 3篇抑癌基因
  • 3篇再灌注
  • 3篇手术
  • 3篇探查
  • 3篇切除
  • 3篇缺血
  • 3篇缺血再灌注

机构

  • 16篇武汉大学
  • 7篇武警湖北省总...
  • 4篇武警湖北总队...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武汉亚洲心脏...

作者

  • 24篇荣愈平
  • 6篇黄汉涛
  • 5篇刘家盛
  • 4篇罗勋鹏
  • 4篇沈世强
  • 4篇熊星铖
  • 4篇刘垒
  • 3篇许汉斌
  • 3篇汪栋宇
  • 3篇陈亮
  • 2篇愈波
  • 2篇石乔
  • 2篇魏莱
  • 2篇张蓓
  • 2篇杨勇
  • 2篇李蔚
  • 2篇刘胜武
  • 2篇熊成龙
  • 2篇龚勇
  • 2篇赵端仪

传媒

  • 6篇临床外科杂志
  • 5篇腹部外科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吉林医学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贵州医药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中华结直肠疾...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7
  • 1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调微RNA-3178表达对肝癌血管内皮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通过合成及转染微RNA(miRNA)-3178模拟物(mimics),研究上调miR-3178表达对肝癌血管内皮细胞(HCCTECs)侵袭、迁移的影响。方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肝窦内皮细胞(HSECs)和HCCTECs中miR-3178的差异表达。实验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CON组)、miR.3178上调组(Mimics组,miRNA-3178mimic转染HCCTECs)、阴性对照组(NC组,miR.3178mimic阴性对照序列转染HCCTECs)。RT-PCR验证转染前后HCCTECs中miR-3178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Transewell法检测HCCTECs侵袭及迁移。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miR.3178靶基因,蛋白印迹(Westernblot)及RT、PCR验证靶基因。结果RT—PCR结果显示HCCTECs中miR-3178表达明显低于HSECs(P〈0.05)。转染后HCCTECs中miR-3178表达明显高于转染前(P〈0.05),细胞转染效率达到90%以上。细胞侵袭及迁移试验结果显示,Mimic组侵袭及迁移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EGR3可能是miR-3178的靶基因之一。Westernblot及RT—PCR结果显示,上调miR-3178表达,可明显抑制HCCTECs中EGR3mRNA及蛋白表达(P〈0.05)。结论HCCTECs中miR-3178明显低表达,上调miR-3178表达可通过抑制EGR3表达而抑制HCCTECs侵袭及迁移,靶向抑制HCCTECs中miR-3178表达可能为肝癌重要的治疗方法。
李蔚陶京熊成龙朱忠超荣愈平刘垒熊星铖
关键词:肝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迁移
经鼻胰管美蓝显影在胰腺肿瘤剜除术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2025年
目的 探讨胰腺肿瘤剜除术术中经鼻胰管行美蓝显影的应用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5月至2024年9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胰腺外科行术中经鼻胰管美蓝显影的胰腺肿瘤剜除术18例病人的病历资料和随访结果。18例病人中,肿瘤位于胰头颈部15例,体尾部3例;肿瘤最大径为(2.3±0.7) cm,肿瘤边缘距离主胰管的最近距离为(2.2±0.6) mm,18例病人均术前经内镜下放置鼻胰管,术中胰腺肿瘤剜除后,经鼻胰管注入美蓝溶液,观察创面蓝染情况,根据胰液漏出部位选择合适的修补方式,记录分析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尤其关注术后胰瘘发生情况。结果 术中注入美蓝溶液发现6例创面蓝染;按国际胰瘘研究组术后胰瘘标准,术后共有10例病人发生胰瘘、生化漏,其中生化漏7例,B级术后胰瘘3例,无C级术后胰瘘发生。结论 经鼻胰管美蓝显影应用于胰腺肿瘤剜除术中,安全可行,有助于及时精准地发现肉眼难以观察的胰液漏出,并及时修补,从而降低以胰瘘为代表的术后并发症风险。
张孟哲张正乐李汉军荣愈平朱忠超陶京
关键词:美蓝胰瘘胰腺肿瘤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胰腺癌血管侵犯的评估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胰腺癌血管侵犯程度及胰腺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28例胰腺癌病人进行腹部螺旋CT检查,并做二维、三维重建图像。分别按照Loyer分型标准、Lu分级标准及本研究制定的标准评价胰腺周围重要血管的侵犯程度,评价胰腺癌是否可切除。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各标准对血管可切除性评价的正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计算Kappa系数。结果Loyer分型标准判断肿瘤可切除性的正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14%、88.00%、86.96%、59.46%和97.09%,其Kappa系数为0.629;Lu分级法分别为92.86%、84.00%、94.78%、77.78%和96.46%,Kappa系数为0.766;本研究标准分别为95.00%、84.00%、97.39%、87.50%和96.55%,Kappa系数为0.827。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直观、准确地显示胰腺癌对胰周血管的侵犯,术前64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判断胰腺癌的胰周血管是否受侵对手术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
荣愈平黄汉涛刘家盛杨勇罗勋鹏黎雪琴
关键词:胰腺肿瘤肿瘤转移血管
3p21.3区域相关抑癌基因——BLU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07年
目的探讨3p21.3区域相关抑癌基因———BLU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BLU基因在39例肝癌组织以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35.9%(14/39)癌组织表达,87.2%(34/39)癌旁组织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有肝硬化或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患者,其肝癌组织中BLU基因的表达失活的比例显著高于无肝硬化或乙肝表面抗原阴性患者(P<0.01)。低分化肝癌较中、高分化肝癌BLU基因未表达的比例显著增高(P<0.01)。肝癌组织中BLU的表达情况与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肿瘤大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LU基因可能参与调控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进而影响其生物学特点及预后。
汪栋宇沈世强荣愈平陈亮
关键词:抑癌基因肝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经皮支架辅助感染性胰腺坏死清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胰腺外科2017年5月~2019年2月行经皮全覆膜自膨胀食道金属支架置入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技术成功率100%,支架微创治疗成功率84%,总治愈率92%,结果表明,经皮全覆膜自膨胀食道金属支架置入辅助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是临床上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正乐荣愈平常剑朱孔凡熊星铖石乔李蔚刘垒陶缘发陶京
关键词:感染性胰腺坏死胰腺外科微创治疗金属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
姜黄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早期肝组织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再灌注1 h)的微循环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对照组(B组)和实验组(C组)。通过检测再灌注早期1 h血清转氨酶的水平、肝组织中NO和ET-1水平来评价姜黄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再灌注1h)的微循环影响。结果姜黄素可降低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血清转氨酶的水平,减少肝组织中NO水平和抑制肝组织中ET-1生成。且肝组织中NO生成与血清ALT存在正相关,肝组织ET-1水平与血清ALT存在正相关。结论姜黄素可通过减少肝组织中NO生成、降低肝组织中ET-1表达来改善肝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中微循环的紊乱,从而减少对肝缺血再灌注肝实质细胞的损伤。
向进见沈世强熊成龙余莉荣愈平
关键词:姜黄素一氧化氮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与腹腔镜胆道手术治疗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对比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中取石与腹腔镜胆道手术(LBDEL)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查阅分析2012年12月~2018年12月在医院手术治疗的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患者29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ERCP组和LBDEL组,术中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术前的选择切除或保留胆囊、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或行T管引流,比较两种术式及LBDEL组内的患者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有94例患者为ERCP组;243例患者为LBDEL组。对比ERCP组与LBDEL组中保留胆囊且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的患者,ERCP组(54.3%)的残余结石率高于LBDEL组(21.2%),且术后发生肝损伤和胰腺炎上要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开始耐受下床时间、发生胆瘘等并发症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BDEL组中都选择胆总管一期缝合的患者有203例,对其是否保留胆囊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选择保留胆囊的患者(31.9%)结石复发残余率比切除胆囊的患者(7.8%)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恢复情况、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DEL组中保留胆囊的患者共有197例,对比其中胆总管一期缝合和放置T管的患者,选择胆总管行一期缝合的结石复发率(24.01%)比放置T管引流的患者(17.1%)要高,而且在术后并发胰腺炎上也高于放置T管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BDEL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较低并发症,但其各有特点,在选择具体手术时需综合多方面因素。
杨勇沈章义张平龚勇荣愈平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重症急性胰腺炎后期发生胃瘫的影响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2025年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后期胃瘫的发生风险及SAP的预后,开发一种在SAP早期即可预测后期胃瘫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3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240例SAP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SAP发病2周后是否发生胃瘫分为胃瘫组和非胃瘫组,并进行组间比较。将240例SAP病人按8∶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92例和验证集48例,对训练集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Lasso回归和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出胃瘫风险预测因子,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和分析。结果240例病人SAP后期胃瘫发生率为29.6%(71/240),胃瘫组较非胃瘫组住院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长期ICU住院率显著延长、60 d全因死亡率增加、手术次数及开腹手术率均增加。基于训练集数据筛选出7项独立预测因子,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肠内营养开始距SAP发病时间、入院72 h平均血糖、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胰腺胰周坏死或炎症渗出面积和部位,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均展现了良好的区分度、真实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结论SAP后期胃瘫发生率较高且影响预后,该研究建立的SAP病人后期胃瘫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病人,为临床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重要参考,有望改善病人预后。
张孟哲张正乐李汉军朱忠超荣愈平杨强熊星铖陶京
关键词:胃瘫重症急性胰腺炎列线图
清胰汤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炎症因子平衡状态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研究清胰汤联合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炎症因子水平和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9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66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行胃肠减压、补液、抗生素、抑制胰腺分泌等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清胰汤鼻饲,肠功能恢复后开始肠内营养。分别观察两组病人腹胀消退时间、禁食时间、胰周感染率,血淀粉酶、IL-8、IL-10、TNF-α、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等临床指标并加以比较。结果研究组血淀粉酶水平自鼻饲清胰汤后第3天开始显著下降,血清IL-8和TNF-α水平第5天出现显著下降,且第3、5、7天血淀粉酶、血清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5、7天病人血清IL-8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IL-10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两组间上述两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胰汤能有效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维持炎症因子平衡状态。
张蓓黄汉涛王志刚荣愈平喻波龚勇
关键词:胰腺炎前白蛋白
白藜芦醇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SV)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I组)和白藜芦醇预处理组(RSV组)。检测各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乙酰化p53(Acetylp53)、p53、bax、bcl-2、凋亡诱导因子(AIF)和TUNEL,观察肠组织病理形态。结果与Sham组相比,IRI组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以及Acetylp53、bax、细胞浆AIF、TUNEL表达明显增加,而SIRT1和bcl-2表达明显降低。与IRI组相比,RSV组肠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及Acetylp53、bax、细胞浆AIF、TUNEL表达明显减少,而SIRT1和bcl-2表达明显增加。此外,三组之间p5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SV可通过抗凋亡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与SIRT1/p53信号通路相关。
魏莱魏莱荣愈平刘胜武
关键词:白藜芦醇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