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方芳

作品数:11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语言文字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转喻
  • 2篇修辞
  • 2篇转喻研究
  • 1篇形容
  • 1篇形容词
  • 1篇修辞法
  • 1篇修辞学
  • 1篇言语行为
  • 1篇语言
  • 1篇语言学
  • 1篇语义
  • 1篇预科
  • 1篇预科教育
  • 1篇认知性
  • 1篇认知语言学
  • 1篇思维
  • 1篇现代汉语
  • 1篇留学
  • 1篇留学生
  • 1篇矛盾修辞

机构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5篇同济大学

作者

  • 11篇胡方芳
  • 1篇黄晓静

传媒

  • 3篇淮南师范学院...
  • 2篇岱宗学刊(泰...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济宁师范专科...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泰山学院学报
  • 1篇国际汉语教育...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6
  • 2篇2012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显著度的差异与两种类型的转喻
2012年
在转喻范围不断扩大的当前,"显著度"这个概念的提出能够将语言学家认为是转喻的一些语言现象排除在外,使转喻的范围得以有效的控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中"显著度"这个概念的相对性太强,不得不依靠具体的语境对之进行补充。因此,有必要对"显著度"进行重新界定。通过对显著度的界定,转喻可以分化为两类:策略性转喻和认知性转喻。
胡方芳
关键词:转喻
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
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的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全新的分析。 转喻的重要性已经被许多学者提及,它和隐喻同样重要甚至有的学者认为它比隐喻更为基础。但是目前转喻的研究无论是就广度还是深度而言都远远不及隐喻。转喻的重要性...
胡方芳
关键词:现代汉语
文献传递
工具主语:转喻在句法中的稳定
2016年
工具主语的出现,在认知层面是由于转喻机制在起作用,其中行为者对工具的控制关系是转喻形成的基础,而行为者对不同性质工具控制的直接性决定了转喻认知性的强度,具体表现为:头脑工具<人体工具<一般工具;而对于相同性质的工具主语,转喻认知性的强度也是不同的,表现在语言层面:行为者出现<行为者不出现,行为者确定<行为者不确定。越靠近右端,转喻的认知性越强;除此之外,工具主语使用频率的高低也是影响其认知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使用频率越高,其认知性越低,反之越高。
胡方芳
关键词:转喻认知性
图形—背景理论与“命名”
2007年
命名是赋予没有名称的事物一个名称以便于称说,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新词的产生。而有一类语言现象,对已经存在于语言系统中的词却采用了"叫做"等命名的语言形式。本文在对二者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形背景的转换理论以及范畴等级理论来解释这种语言现象。
胡方芳
对言语行为构成规则的重新思考被引量:2
2007年
塞尔对言语行为的构成规则有过比较详细的论述,对具体言语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但是这并不说明他对言语行为构成规则的论述是尽善尽美的,这些规则无论是命名还是内涵都值得重新思考,对这些规则的重新思考可以促进言语行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胡方芳
关键词:言语行为
策略性转喻和认知性转喻的认知机制被引量:1
2016年
纷繁复杂的转喻现象背后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发挥作用。常规思维方式作用下的转喻由于没有改变事物的认知关系,只是人们认知过程中使用的不同认知策略,因而可以称之为策略性转喻;而另一种类型的转喻,则是超常思维在发挥作用,它将具有接近关系的两个不同事物认知为同一种事物,这种转喻即认知性转喻。认知性转喻更具有语言学的研究价值。
胡方芳
关键词:常规思维超常思维
转喻研究的历史:不断泛化的过程被引量:3
2008年
传统修辞学将转喻看作辞格,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修饰性的手段;认知语言学将转喻看作日常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表现。在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下,转喻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用转喻理论来分析越来越多的语言现象,这种不断泛化过程对转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
胡方芳
关键词:转喻传统修辞学认知语言学泛化
关于矛盾修辞法的界定
2006年
针对目前对矛盾修辞法认识的混乱状况,本文从矛盾的定义出发,采用语言哲学中的分析与综合、语义学中的语义特征分析法,在对几种语义矛盾的句子的分析中得出对矛盾修辞法的界定:它是指在思想并不矛盾的前提下,处于共同语义场中的、指向同一个事物的语义不相容的两个词语的共同使用。
胡方芳
由范畴转换看“形容词+着”被引量:3
2006年
“形容词+着”是当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主要从范畴及范畴转换的角度对这种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
胡方芳
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综述(2005—2018年)被引量:3
2020年
本文以近14年(2005—2018年)中国知网(CNKI)发表的有关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111篇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先对其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展现该研究领域在发文量、研究机构和单位、来源期刊及研究主题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之后就研究主题进行细致深入的内容分析,从学生、教师、管理者及测评者四个角度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研究发现,本课题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学生个体内部的认知因素、教师教学模式及方法、学科定性与定位、学生管理等方面。我们认为,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将越来越受重视,今后应该在研究理论及研究方法上有更多创新;应充实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范围;应突出预科"强化"与"专业"的特色,使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更加全面、细致且深入。
黄晓静胡方芳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