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糖尿
  • 5篇糖尿病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糖尿病患者
  • 2篇核因子
  • 2篇NF-ΚB
  • 2篇PKC
  • 2篇2型糖尿
  • 2篇2型糖尿病
  • 2篇2型糖尿病患...
  • 2篇病患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变
  • 1篇血栓
  • 1篇血栓通
  • 1篇血栓通胶囊

机构

  • 6篇长江大学附属...
  • 2篇长江大学

作者

  • 6篇肖醉萱
  • 4篇沈霞蔚
  • 4篇代雪梅
  • 3篇刘凤
  • 3篇刘丹
  • 2篇邓德明
  • 2篇孙爱萍
  • 1篇吴红艳

传媒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下肢血管,按下肢血管有无病变将其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租和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61例发生不同程度下肢血管病变,占62.24%。与单纯2型糖尿病组比较,下肢血管病变组患者年龄、病程、收缩压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病程、SBP及LDL-L是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压及血脂情况密切相关。
代雪梅刘丹刘凤沈霞蔚肖醉萱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胰岛素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蛋白激酶C和核因子κB表达的影响
2010年
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病理改变及蛋白激酶C(PKC)、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变化,探讨胰岛素的抗炎机制与对PKC、NF-κB信号转导通路抑制的相关性。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糖尿病组(DM组)、胰岛素治疗组(INS组)、二甲双胍治疗组(MET组),第4周、8周观察其肾小球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PKC、NF-κB活性,及其在糖尿病大鼠肾小球的表达变化。结果 INS组大鼠血糖水平低于DM组高于MET组,但其肾小球PKC、NF-κB的表达明显低于DM组、MET组。结论胰岛素对PKC、NF-κB表达的抑制应更多为其抗炎作用所致,而并非完全依靠其降糖作用。
肖醉萱邓德明孙爱萍
关键词:胰岛素PKCNF-ΚB
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早期DN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给予盐酸贝那普利(10 mg/次1,次/d)治疗,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血栓通胶囊(3粒/次,3次/d)治疗,共观察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UAER、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所下降,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UAER、TC、TG在治疗后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P<0.01)。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P<0.01)。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值、低切值、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早期DN疗效显著,可有效减少尿蛋白,降低血黏度,改善肾脏微循环。
代雪梅刘丹肖醉萱沈霞蔚刘凤吴红艳
关键词:复方血栓通胶囊糖尿病肾病尿蛋白
NF-κB、PKC与糖尿病及胰岛素的抗炎作用被引量:12
2010年
肖醉萱邓德明孙爱萍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
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发病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发病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将187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合并糖尿病足分为非糖尿病足组(NDF组)和糖尿病足组(DF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与NDF组比较,DF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SBP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DBP、HbA_(1c)、Fbg及尿mAlb水平亦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病程、HbA1c、Fbg及mAlb 4个因素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长期严格控制血糖、调节血压,积极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症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代雪梅沈霞蔚肖醉萱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46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为亚临床甲减组,另选取46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同期门诊老年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亚临床甲减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TC、LDL-C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独立相关;FT3、FT4与血脂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TSH与血脂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能与脂代谢异常有关。
代雪梅沈霞蔚刘丹肖醉萱刘凤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动脉粥样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