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浩
- 作品数:51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大豆STF-3转录因子编码基因GmSTF-3及其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大豆STF‑3转录因子编码基因GmSTF‑3及其应用。大豆STF‑3转录因子编码基因GmSTF‑3,其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1。将构建的植物过量表达载体pMDC83‑GmSTF‑3在拟南芥的野生型...
- 程浩赵梦杨宇明王晴喻德跃
- 文献传递
-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关联分析及单倍型鉴定
- 为了发掘大豆基因组中控制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功能基因/QTL,本研究在大豆产量性状一致性QTL候选区域内利用SSR等标记进一步对产量性状QTL进行了关联定位,并对大豆产量、产量组分及光合相关性状进行了基于SNPs及单倍型的...
- 郝德荣程浩王慧张丹喻德跃
- 大豆异黄酮合酶,黄烷酮3-羟化酶基因SNPs与种子异黄酮含量及抗逆性的关联分析
- 异黄酮(isoflavone)是高等植物苯丙烷类次生代谢产物中的一种,集中分布在豆科蝶型花亚科的一些物种中。大豆及各种豆制品是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最常见的异黄酮来源。研究表明,大豆中的异黄酮类物质能够降低多种疾病的发生,如乳...
- 程浩
- 关键词:大豆单核苷酸多态性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大豆E3泛素连接酶GmNLA1编码基因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大豆E3泛素连接酶GmNLA1的应用。大豆GmNLA1蛋白编码基因GmNLA1,其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1。将构建的植物过量表达载体pMDC83‑GmNLA1和GmNLA1‑RNAi转化到大豆毛状...
- 程浩杜文凯杨宇明刘永顺张诗溪王晴
- 文献传递
- 一种大豆双组分系统响应调节器基因GmRR1的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豆双组分系统响应调节器基因GmRR1的应用,属于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PCR克隆大豆GmRR1基因,通过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技术获得GmRR1超量表达和GmRR1敲除转基因植株,GmRR1超量表达...
- 喻德跃杨宇明王莉程浩王晴
- 大豆GmP5CDH基因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大豆GmP5CDH基因的应用。大豆GmP5CDH蛋白编码基因GmP5CDH,其核苷酸序列为:SEQ ID NO.1。将构建的植物过量表达载体pMDC83‑GmP5CDH在拟南芥的野生型中进行异源表达,发现转基...
- 黄方王慧毛卓卓阚贵珍程浩喻德跃
- 文献传递
- 大豆耐低磷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被引量:3
- 2015年
- 大豆是食用油和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土壤有效磷含量低是限制当前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鉴定优异耐低磷种质资源、快速发掘利用优异耐低磷基因、通过分子育种培育磷高效品种、改善大豆应对低磷胁迫的能力,是解决土壤有效磷含量低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一些大豆磷效率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但由于QTL连锁作图的精度较低,难以准确地分离候选基因,而大豆基因组的复杂性及相关功能基因分子机制的不明确阻碍了人们对大豆耐低磷特性本质的认识。文章综述了大豆耐低磷相关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验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大豆耐低磷相关基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快速有效地分离目的基因、验证基因功能、解析大豆磷高效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 张丹宋海娜程浩喻德跃
- 关键词:大豆耐低磷基因定位分子育种
- 固定化微生物对新污染物污染土壤的固碳消污作用
- 2024年
- 炭基材料既可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又可作为功能微生物的固定化载体.然而,目前炭基材料研究多聚焦于消污或固碳单一方向,而对其固碳消污的协同效应缺乏系统了解.为了全面地认识炭基材料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炭基材料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系统整理了生物炭、活性炭、碳纳米管、碳基纳米材料等常用于固定化功能微生物的炭基材料,分析了炭基材料在土壤固碳减排方面的效能及其作用机制.梳理了炭基材料固定化微生物在治理新污染物污染土壤方面的“消污”作用及其原理.分别从协同耦合固碳消污、提升炭基材料资源利用率、创新复合菌群固定以及固定化技术产业应用等方面展望了未来研发方向,以期为利用炭基材料来协同实现土壤固碳消污提供参考依据.
- 徐燕星程浩胡小婕汤磊周贤高彦征
- 关键词:炭基材料固定化
- 微纳颗粒态新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结合作用及效应
- 2024年
- 生物大分子分子量大、结构复杂,对生命体的生命活动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微纳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在其大量生产、使用和频繁处理过程中,一些微纳颗粒态材料不可避免地流入环境,并与环境中的生物大分子发生交互作用,进而对生态安全和人群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近年来,微纳颗粒态污染物与生物大分子间的结合作用及效应已成为环境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相关研究取得一些进展.微纳颗粒态污染物通过分子间疏水相互作用、静电力、π-π相互作用、氢键、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作用力与生物大分子发生结合.微纳颗粒态污染物的自身性质(如空间构型、形状、表面化学性质和电荷分布)以及不同环境因素(如离子强度、pH和缓冲液浓度等)均会对两者间的结合产生显著影响.有关结合效应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对生物大分子构象、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迁移的影响以及其对细胞和生命体的毒性效应.与微纳颗粒态污染物结合引起DNA与蛋白质分子构象变化,介导细胞性能改变,从而对细胞分化与增殖等过程产生影响.一些微纳颗粒态污染物与质粒结合促进了ARGs的迁移,但该促进作用受浓度调控,高浓度下微纳金属氧化物等部分微纳颗粒态污染物则会因为其自身团聚作用表现出对ARGs迁移的抑制效应.此外,其与胞内生物大分子的结合作用还表现出与长期或慢性疾病的相关性.未来应聚焦更多种类的微纳颗粒态污染物,拓展其与不同类型生物大分子间结合效应研究.
- 高彦征杜祥瑞程浩徐燕星秦超胡小婕
- 关键词:生物大分子抗生素抗性基因
- GmU3-19g-1和GmU6-16g-1启动子在大豆多基因编辑系统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GmU3‑19g‑1和GmU6‑16g‑1的启动子序列,及其在CRISPR/Cas9介导的大豆多基因编辑载体系统中的应用,包括GmU3‑19g‑1和GmU6‑16g‑1的启动子的使用,及载体构建过程,并结合具...
- 喻德跃杜弘杨张培培程浩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