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哲

作品数:16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钢铁研究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冶金工程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冶金工程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无取向
  • 6篇电工钢
  • 6篇取向电工钢
  • 6篇无取向电工钢
  • 6篇RH
  • 4篇深脱硫
  • 4篇转炉
  • 4篇脱磷
  • 4篇脱硫
  • 4篇复吹
  • 4篇复吹转炉
  • 3篇低磷钢
  • 3篇脱磷率
  • 3篇炉渣
  • 3篇碱度
  • 2篇渣成分
  • 2篇渣系
  • 2篇取向硅钢
  • 2篇无取向硅钢
  • 2篇精炼

机构

  • 11篇钢铁研究总院
  • 5篇江西理工大学
  • 5篇国家工程研究...
  • 3篇安徽工业大学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华菱集团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新余钢铁有限...
  • 1篇河北钢铁股份...

作者

  • 16篇仇圣桃
  • 16篇秦哲
  • 7篇廖建军
  • 5篇赖朝彬
  • 5篇侯泽旺
  • 4篇张明博
  • 2篇张兴中
  • 2篇刘静静
  • 2篇干勇
  • 2篇王建军
  • 2篇廖鹏
  • 1篇朱荣
  • 1篇肖跃奇
  • 1篇谭清元
  • 1篇张兴利
  • 1篇施哲
  • 1篇周鉴
  • 1篇白瑞国
  • 1篇王龙妹
  • 1篇夏文勇

传媒

  • 6篇钢铁钒钛
  • 3篇钢铁
  • 2篇特殊钢
  • 1篇中国稀土学报
  • 1篇炼钢
  • 1篇宽厚板
  • 1篇有色金属科学...
  • 1篇工程科学学报

年份

  • 5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无取向硅钢精炼过程非金属夹杂物的行为被引量:9
2012年
采用SEM-EDS等分析方法,分析了KR-BOF-RH-ASP流程生产无取向硅钢精炼过程非金属夹杂物的变化,并确定了夹杂物的主要来源。试验结果表明,RH处理后夹杂物以不规则形状的Al2O3为主,中间包试样中Al2O3类夹杂物大幅减少,而含CaS、MgO-Al2O3类的复合夹杂有所增加;各工位夹杂物尺寸多集中在0.5~3μm。
刘静静秦哲侯泽旺仇圣桃王建军
关键词:无取向硅钢精炼扫描电镜
超低碳钢BOF渣成分对终点[C]含量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共存理论、动力学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研究转炉冶炼超低碳钢吹炼末期炉渣成分对终点[C]含量的影响规律,建立1853-1973 K时终点[C]与炉渣成分和温度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Fe O活度受温度影响较小,主要受炉渣成分的影响;脱碳动力学条件主要受炉渣成分和温度的影响.炉渣碱度增加,终点[C]含量升高;渣中Fe O含量增加,终点[C]含量迅速降低,渣中Fe O质量分数应控制在12.0%-18.0%之间;渣中Mg O质量分数在7.0%-13.0%范围内逐渐增加,钢液中[C]质量分数增加值不足0.01%;随着温度的增加,钢液中[C]含量降低.回归模型对冶炼超低碳钢的转炉终点[C]含量的预判平均误差率为±15.25%,[C]含量误差在±0.01%以内的炉次占69.19%.
张明博秦哲仇圣桃朱荣白瑞国张兴利
关键词:炼钢低碳钢渣成分碳含量
RH脱硫概述被引量:8
2013年
为满足超低碳钢生产对低硫含量的要求,近年来开发了RH真空处理装置通过喷吹粉剂或在真空室添加脱硫剂脱硫的新方法.阐述了RH真空脱硫的主要方法以及RH真空脱硫工艺对脱硫剂的要求,分析了RH真空脱硫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讨论了脱硫机理、脱硫渣系的选择及组成、电工钢转炉渣改性脱硫等问题,展望了RH脱硫工艺和脱硫剂研究发展趋势.
廖建军赖朝彬秦哲仇圣桃
关键词:RH脱硫脱硫剂
无取向电工钢RH脱硫渣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在15kg真空感应炉上,用CaO—Al2O3-SiO2-MgO渣系进行脱硫试验,探讨了脱硫渣系碱度、MI、Al2O3、CaF2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脱硫渣系碱度、MI、Al2O3和CaF2含量的增加,脱硫率都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初始硫含量为0.00933%-0.01073%,加入脱硫渣系4min时间内表观脱硫速率为(0.00096—0.00149)%/min,平均脱硫率为81.2%,最高达86.8%。当脱硫渣中w(CaO)=58.15%、w(SiO2)=4.85%、w(Al2O3)=25%、w(MgO)=6%、w(CaF2)=6%,脱硫效果最好,此时钢液中硫为0.00133%。
秦哲廖建军赖朝彬仇圣桃
关键词:电工钢RH脱硫率碱度
复吹转炉双渣吹炼脱磷试验被引量:23
2013年
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在同一转炉内进行前期脱磷倒渣后,中后期少渣脱碳以冶炼超低磷钢的工艺,即复吹转炉双渣吹炼脱磷工艺。结果表明:在铁水磷质量分数为0.11%~0.14%条件下,半钢和终点渣碱度控制在2.0~2.3和3.6~3.8,TFe质量分数控制在14%~16%和16%~18%,半钢倒渣量40%~60%,可以使转炉终点磷质量分数控制在0.007%以下。
廖鹏侯泽旺秦哲张兴中仇圣桃
关键词:复吹转炉脱磷率磷分配比炉渣成分
100t复吹转炉-RH-70mm板坯连铸流程0.88%Si无取向硅钢的夹杂物行为被引量:1
2015年
0.88%Si无取向硅钢的生产工艺为100 t BOF出钢时加300kg石灰,终点[C]0.035%~0.05%,出钢温度1 640~1 650℃,RH吹氧脱碳,加99.0%Al-Fe合金6.69 kg/t,加70%Si-Fe合金15.70 kg/t,70 mm板坯连铸过程全程保护浇铸,使用镁质碱性中间包覆盖剂。分析结果表明,RH终点[O]28×10^(-6),铸坯[O]22×10^(-6),RH-前[N]为16×10^(-6),RH过程增氮4×10^(-6),RH结束到铸坯增氮6×10^(-6);RH脱碳终点时钢中夹杂物以球形MnO·Al_2O_3为主;RH出站时以不规则形状的Al_2O_3为主,并伴有少量单独存在的CaS夹杂;中间包钢液内的夹杂物主要以不规则形状的Al_2O_3为主;铸坯中多为不规则形状的Al_2O_3以及少量A1N,还有少量由结晶器卷渣引起的含Na成分的复合夹杂物。
乔智秦哲廖建军施哲仇圣桃
关键词:[N]夹杂物行为
碱金属氧化物对转炉冶炼超低磷钢脱磷效果影响的工业试验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15k真空感应炉试验得出CaO基脱磷渣系中分别添加Li2O、CaF2、Na2O、K2O后均有明显的脱磷效果,其中Li2O含量5%~10%时脱磷效果最佳。120t顶底复吹转炉双渣操作的工业试验结果表明,脱磷前期在加31.46kg/t石灰、3.70kg/t白云石和0.70kg/t烧结矿的基础上添加13.88kg/t锂云母矿(/%:56.41SiO2,3.80FeO,4.50Na2O,4.17K2O,3.18Li2O)较未加锂云母矿的渣料(34.58kg/t石灰,5.41kg/t白云石,3.13kg/t的烧结矿)转炉终点渣氧化性低,转炉半钢的脱磷率和磷平衡分配比的平均值分别是未加锂云母矿的1.67倍和2.81倍,转炉终点的脱磷率和磷平衡分配比的平均值是未加锂云母矿的1.02倍和1.47倍,与未加锂云母矿相比,转炉吹炼终点[P]可由0.009%-0.011%降低到0.005%-0.006%,能够满足超低磷钢生产要求。
秦哲张明博廖建军廖鹏仇圣桃
关键词:超低磷钢碱金属氧化物脱磷
超低磷钢冶炼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在实验室15 kg真空感应炉上研究Li2O、Na2O、K2O、CaF2添加试剂对铁水脱磷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在120t顶底复吹转炉上的脱磷期通过添加含Li2O、Na2O、K2O的锂云母矿进行了超低磷钢的生产试验。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脱磷渣中添加15%Li2O时铁水中的磷可由0.109 4%降到0.003%的水平,脱磷率高达97.3%,脱磷开始0~5 min时间内表观脱磷速率达到0.021%/min;120 t转炉工业试验表明,在转炉入炉铁水[P]含量0.109 9%条件下,半钢[P]平均0.035%,半钢脱磷率平均68.1%,转炉终点[P]平均0.005 8%,最低0.003%,终点脱磷率平均94.8%,最高97.3%。
周鉴秦哲侯泽旺仇圣桃干勇
关键词:超低磷钢脱磷率LI2O锂云母
无取向电工钢中酸溶铝含量对夹杂物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为提高无取向电工钢成品性能及优化生产,采用SEM-EDS等分析方法分别对比分析了无取向电工钢生产时,不同酸溶铝含量的生产工艺对钢中夹杂物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钢中酸溶铝含量w(Als)为0.2%~0.4%时,精炼过程所生成的夹杂物为高熔点的Al2O3和球状的MgO-Al2O3类夹杂物;当钢中w(Als)小于0.005%时,精炼过程所生成的夹杂物主要为塑性硅铝锰酸盐类夹杂;各工位夹杂物平均数量呈递减的趋势,且w(Als)为0.2%~0.4%的高碱度渣系控制生成的夹杂物总量低于后者。
夏文勇刘静静秦哲侯泽旺仇圣桃王建军
关键词:无取向电工钢酸溶铝炉渣
稀土在无取向电工钢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4年
稀土元素在许多钢中发挥着独特而且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半个世纪以来,它的作用已经在各种低合金和特殊合金钢中的研究及应用中得到充分的证明;然而,作为具有稀土资源优势的中国,在属于重要功能材料的无取向电工钢中稀土的应用却落后于国外,本文就中国稀土在无取向电工钢中的应用研究作简要的评述,希望能够进一步推进此领域的研究,并且促进中国稀土在无取向电工钢中应用技术的发展,缩短与国外差距,并提出了在此应用领域今后需深入开展的研究方向。
王龙妹谭清元李娜秦哲仇圣桃干勇
关键词:无取向电工钢磁性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