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病毒
  • 2篇丁型
  • 2篇丁型肝炎
  • 2篇丁型肝炎病毒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输血传播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特异性核酶
  • 2篇重组体
  • 2篇核酶
  • 2篇恒河猴
  • 2篇肝炎
  • 2篇肝炎病毒
  • 1篇嗜肝性
  • 1篇输血
  • 1篇输血传播病毒
  • 1篇体外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祁学忠
  • 2篇肖红
  • 2篇温淑娟
  • 2篇骆抗先
  • 1篇文维群
  • 1篇杨守昌
  • 1篇黄镇华
  • 1篇梁蔚芳
  • 1篇周荣
  • 1篇王燕军

传媒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核酶与丁型肝炎病毒重组体的构建
1999年
目的将重组丁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作为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核酶的载体,探讨解决核酶在实际应用中的保护性运载、靶向性和特异性问题。方法设计了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锤头型核酶结构,采用重组引物,结合“不对称PCR”和“MegaPrimerPCR”方法将所设计的锤头型核酶基因替代插入到了型肝炎病毒基因组5'端高变区,重组体经PCR初步鉴定后,克隆到T载体(pTAdv)T7启动子下游,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序列测定分析。结果与结论证实该重组作为预期的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核酶-丁型肝炎病毒基因组重组体,为进一步的体外切割和细胞内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温淑娟祁学忠周荣黄镇华
关键词:丁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克隆
经输血传播病毒感染恒河猴的嗜肝性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了解经输血传播病毒(TTV)的嗜肝性。方法从5只实验感染病毒的恒河猴各组织中抽提DNA,分别用病毒双链探针或单链负义探针,与吸附在纤维膜上的组织DNA进行斑点杂交。结果双链探针与肝、脾、胃、小肠和大肠杂交阳性,表明各该组织中都有无包膜DNA病毒的存在。单链负义探针与各该组织杂交,仅肝和小肠为阳性,表示存在可能作为病毒复制中间体的正义单链DNA。结论肝和小肠可能是病毒的复制场所,故无包膜DNA病毒可能具嗜肝性。
肖红祁学忠杨守昌骆抗先
关键词:恒河猴嗜肝性TTV感染斑点杂交
TT病毒在恒河猴实验感染的组织嗜性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 了解TT病毒 (TTV)的组织嗜性。方法 从 5只实验感染病毒的恒河猴各组织中抽提DNA ,分别用病毒双链探针或单链负义探针 ,与吸附在纤维膜上的组织DNA进行斑点杂交。结果 双链探针与肝、骨髓、脾、胃、小肠、血清和大肠杂交阳性 ,表明这些组织中都有TT病毒的存在。单链负义探针与各组织杂交 ,仅肝、骨髓和小肠为阳性 ,提示可能存在作为病毒复制中间体的正义单链DNA。结论 肝、骨髓和小肠可能是病毒的复制场所 ,故TT病毒可能具嗜肝性 。
肖红祁学忠文维群王燕军梁蔚芳骆抗先
关键词:TT病毒恒河猴组织嗜性输血传播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核酶与丁型肝炎病毒重组体的体外转录及切割活性被引量:3
1999年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特异性核酶(简称rRZ)体外转录及切割HBV的活性。方法将831bp的HBVC基因片段克隆于T载体T7启动子下游,32P标记转录后作为靶RNA(32P-rHBV)。rRZ、rHDVRZA插入有核酶结构的丁型肝炎病毒基因组重组体)和rHDVRZP(部分HDV基因组重组体)进行非标记的大量转录,转录产物经凝胶纯化后,与32P-rHBV按一定比例和条件保温切割,电泳后放射自显影。结果rRZ,rHDVRZP,rHDVRZA在37C有活性,并随温度升高而提高,体外观察到重组体的切割活性,证明所设计的核酶结构是正确的。结论将核酶基因插人到HDV基因组中,使其具有特异性切割HBV的活性,可实现核酶的保护性和靶向性运载,为下一步重组体的体内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温淑娟祁学忠周荣黄镇华
关键词:核酶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转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