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宝星

作品数:32 被引量:190H指数:9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1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0篇气候
  • 7篇气候变化
  • 6篇小波
  • 6篇小波分析
  • 5篇气温
  • 4篇玉米
  • 4篇生长季
  • 4篇气候生产潜力
  • 4篇黑土
  • 4篇黑土区
  • 3篇植被
  • 3篇生育
  • 3篇气象
  • 3篇西辽
  • 3篇西辽河
  • 3篇春季
  • 3篇大豆
  • 3篇ARCGIS
  • 2篇生育期
  • 2篇气候资源

机构

  • 25篇黑龙江省气象...
  • 12篇中国气象局
  • 10篇黑龙江省气象
  • 8篇东北农业大学
  • 3篇宁夏大学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黑龙江省气候...
  • 2篇黑龙江省气象...
  • 1篇中国气象局沈...
  • 1篇内蒙古自治区...
  • 1篇双鸭山市气象...
  • 1篇黑龙江省巴彦...
  • 1篇黑龙江省人民...

作者

  • 29篇田宝星
  • 12篇杨帆
  • 11篇宫丽娟
  • 8篇赵慧颖
  • 5篇李秀芬
  • 4篇刘丹
  • 4篇孙彦坤
  • 3篇于成龙
  • 3篇于敏
  • 3篇陈晶
  • 3篇殷世平
  • 3篇李宇光
  • 3篇李浩然
  • 2篇王晾晾
  • 2篇纪仰慧
  • 2篇季生太
  • 2篇王锐
  • 2篇姜丽霞
  • 2篇王萍
  • 2篇张志国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东北农业大学...
  • 3篇黑龙江气象
  • 2篇农技服务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大豆科学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宽带
  • 1篇农学学报
  • 1篇第32届中国...

年份

  • 4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度、氮输入对洪河湿地CO_2通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洪河湿地CO2呼吸通量进行观测,模拟不同水平氮输入湿地,设计0、20、40、60 g.m-2四种氮水平及秸秆还田处理,探讨不同氮水平对洪河湿地CO2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7月生态系统呼吸通量高于其他月份,呈现出季节变化的单峰模式。湿地CO2通量与温度具有相关性,其中与5 cm深土壤温度相关性最强,呈指数相关关系。不同氮水平系统呼吸通量与5 cm地温二次相关。氮输入促进了湿地CO2排放,且中氮量输入(N2PK)释放量最多,秸秆还田技术能抑制中氮输入量产生的高呼吸通量。
孙彦坤杨帆张立友高见李维海陈晶田宝星
关键词:CO2通量氮输入温度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为了解1970—2014年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结合Miami模型,通过小波分析和EOF分析等方法,对黑龙江省自然植被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0年以来,气温、降水、蒸散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2000—2014年粮食安全存在隐患。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与蒸散气候生产潜力年代际变化相近。4种气候生产潜力主周期均为26~31年。W空间分布呈正、负相间。W与气温、降水量和蒸散量呈正相关,气温是主要限制因子。“暖湿型”气候对W有利,生产潜力增加幅度7.41%~14.82%。研究结果对优化农业布局,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以及促进粮食作物稳产高产等有参考价值。
田宝星宫丽娟宫丽娟陈晶杨帆张洋
关键词:植被气候变化气候生产潜力
基于SWAT模型的西辽河流域自然湿地演变过程及驱动力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该研究基于SWAT模型模拟、景观转换分析、地理探测器计算等方法,使用气象观测、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植被指数等数据,以西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划定流域边界,分析1980—2015年西辽河流域的面积变化和景观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湿地变化的驱动效应。结果表明:1980—2015年西辽河流域湖泊和沼泽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多数土地利用类型侵占过沼泽和湖泊,其中耕地侵占的面积最大;1980年以来西辽河流域经历了干-湿-干的变化过程,大部分时间为干生生境;2000—2015年西辽河流域沼泽湿地生长季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平均为0.30,年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平均为257.73 g/(m^2·a),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湖泊面积、沼泽湿地面积和径流深度的变化与降水量和蒸散量的相关关系极显著,NDVI和GPP与生长季积温的相关关系极显著;自然因素对湿地变化的影响要大于人为因素,降水量是西辽河流域湿地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降水量和蒸散量的协同作用对湖泊、沼泽和径流深度变化的驱动能力q>0.70。该研究可为湿地农业综合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于成龙王志春王志春刘丹宫丽娟赵慧颖
关键词:NDVI湿地SWAT西辽河
黑龙江省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利用黑龙江省1971-2012年气象资料,计算了水稻生长季热量资源包括生长季平均气温和≥10℃积温的气候倾向率,应用M-K检验、EOF展开、墨西哥帽小波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及其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宫丽娟王晾晾李宇光吴双田宝星
关键词:热量EOF展开小波分析水稻
文献传递
西辽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为了解西辽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分布规律、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2000—2018年西辽河流域11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和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通过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探讨了生长季各月NDVI与气象因子的时滞性,以及气象站周围10 km缓冲区内不同植被类型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NDVI呈上升趋势,植被有所改善,不同植被类型NDVI均呈增加趋势,耕地增加趋势最快,耕地长势受益于农事活动的完善和增进。NDVI空间分布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特点。生长季各月NDVI与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滞后期为1个月;仅8月NDVI与前1个月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存在滞后性。不同植被类型NDVI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的相关性密切。耕地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维护西辽河流域生态系统平衡提供参考。
田宝星刘丹刘丹赵放宫丽娟赵慧颖于成龙
关键词:植被指数生长季时滞性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黑土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被引量:18
2013年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根据黑龙江省黑土区24个市县1961-2010年气象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近50年该区域生长季温度、降水以及玉米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利用ArcGIS技术分析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年代潜力差值和年际变异系数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生长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尽管气温升高导致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增加,但降水量的减少趋势使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整体呈减少趋势;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年代差值显著;研究区内哈尔滨地区、巴彦县、五常市等地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异系数低,风险较小,有利于作物的安全生产,其余地区稳定性较差。
孙彦坤田宝星高见张立友李维海陈晶杨帆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生产潜力ARCGIS
近50年黑龙江省黑土区气温时空变化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文章以黑龙江省黑土区24个市县1961—2010年的日平均气温数据为依据,运用趋势性分析、MK突变检验分析、空间插值分析,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分析黑龙江省黑土区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黑土区近50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逐渐升高,每10年平均气温升高约0.368℃。从气温年代际变化中发现黑土区气温在逐渐升高,其高温区正在向北移动。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升温幅度存在季节性差异,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其次是夏季,春、秋两个季节升温幅度较小;黑土区在90年代中期增温十分明显,1988年发生一次显著突变。
张立友陈晶李维海高见杨帆田宝星孙天一孙彦坤
关键词:黑土区ARCGIS气温
近308年来大兴安岭北部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34
2017年
揭示大兴安岭北部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影响机理,对于维持东北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准树轮年表反演气象资料与研究区13个气象站观测数据组成的1707—2014年气象资料序列,利用Miami模型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兴安岭北部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707年以来,气温、降水、蒸散和标准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均表现极显著增加趋势,标准气候生产潜力(W)变化率为1.79 kg hm^(-2)a^(-1),20世纪气候倾向率最大为10.14kg hm^(-2)a^(-1),温度气候生产潜力(WT)与降水气候生产潜力(WR)的比值21世纪最大,水热配比状态最好;4种气候生产潜力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但变化一致性较好,主周期均为215—219a;大兴安岭北部W呈现一致的正变化趋势,高值、次高值、低值中心分别在根河、塔河、鄂伦春偏南地区,振幅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递减;W与年气温、降水量、蒸散量正相关显著,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年降水量和蒸散量均增加10 mm,W变化率依次为453.71、74.40、219.01 kg/hm^2,且气温是影响W的主要因子;未来"暖湿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有利,而"冷干型"气候对森林植被生长不利,气候生产潜力增加(减少)幅度均为10.9%—21.7%。研究结果不仅可为区域尺度内研究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提供基础方法,而且对进一步估算森林碳汇、即将实施的碳交易及中国北部边疆生态安全研究和生态功能规划制定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赵慧颖田宝星宫丽娟曲辉辉季生太李秀芬张兴林
关键词:森林植被气候生产潜力气候变化
黑龙江省松嫩平原春季极端干旱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因子的关系
2024年
基于1961—2021年黑龙江省松嫩平原32个气象站3—5月逐日降水量数据和同期大气环流、海温指数资料,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LCDD)作为表征春季极端干旱的指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春季极端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以及大气环流、海温对LCDD的影响。结果表明:松嫩平原地区春季极端干旱总体呈减轻趋势,变化速率为-1.2 d·10 a^(-1),年际间振荡较强,年代际变化总体呈下降态势,1960s最高,2000s最低,2010s小幅回升;松嫩平原春季极端干旱在1971年发生突变,存在3个主周期,即28、14、6 a;空间上呈西多东少分布,高值区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前冬11月—3月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东大西洋-西俄罗斯遥相关型指数、印缅槽强度指数、北美大西洋副高面积指数、850 hPa西太平洋信风指数、北美区极涡强度指数等6个大气环流主导因子对LCDD影响极显著(P<0.01);黑潮区海温指数、亲潮区海温指数、尼诺4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和西风漂流区海温指数等4个海温主导因子对LCDD影响极显著(P<0.01)。LCDD能够表征松嫩平原极端干旱变化规律,前期大气环流因子和海温因子可作为其预测信号。
韩俊杰姜丽霞田宝星初征班晋巩敬锦于成龙石红艳嵇志华庞云超
关键词:春季干旱环流因子松嫩平原
黑龙江省黑土区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黑土区24个市县气象站点1961-2010年气温和降水数据,运用“机制法”计算了该地区玉米光温和气候生产潜力。利用趋势性分析,ArcGIS中的Kriging插值等方法,分析了玉米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利用Pe...
田宝星
关键词:黑土区玉米气象因子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