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宣春
- 作品数:45 被引量:93H指数: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抗人EMC10的单克隆抗体在防治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抗人EMC10的单克隆抗体在防治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本发明公开了抗人EMC10的单克隆抗体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糖尿病的产品中的应用,所述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的抗原表位。...
- 王宣春李燕良 陈匡阳 景昱胡仁明
- 新型分泌肽INM02的多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提供了新型分泌肽INM02的多克隆抗体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多克隆抗体通过下述步骤制备:(1)将INM02蛋白与弗氏完全佐剂乳化,注射于白兔背部进行初次免疫;(2)初次免疫后在第4、7、9、11周加强...
- 胡仁明王宣春
- 文献传递
- 上海市中心城区3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评价上海市中心城区30岁以上已诊断2型糖尿病者自蛋白尿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整群抽样选中上海中心城区30岁以上已诊断2型糖尿病者1039例,依据资料完整性有1018例纳入该分析。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
- 鹿斌闻杰宋晓艳董雪红杨叶虹张朝云赵耐青叶红英牟波陈凤玲刘瑜沈烨王宣春周丽诺李益明朱禧星胡仁明
- 关键词:微量白蛋白尿患病率糖尿病患者
- 文献传递
- Hcdc14A在体外糖尿病环境下人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观察体外糖尿病环境如高糖、高游离脂肪酸(FFA)和低氧刺激对人脑血管内皮细胞(HBVEC)人类细胞分裂周期蛋白14A(Hcdc14A)和相关周期蛋白表达及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进而探讨糖尿病诱发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新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不同条件的高糖、FFA和低氧刺激HBVEC,RT-PCR检测Hcdc14A的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Hcdc14A及相关周期蛋白周期素B、周期素D、周期素E和p53的蛋白表达,XX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 不同浓度葡萄糖(10、15和25 mmol/L)和FFA(50、100及200 μmol/L)分别孵育HBVEC 72 h,或以25 mmol/L葡萄糖、200μmol/L FFA分别刺激24、48和72 h,均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地降低Hcdcl4A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5),同时下调周期素B、周期素D和周期素E的蛋白表达(均P<0.05),上调p53蛋白表达(均p<0.05),低氧刺激也显示相似结果.联合刺激(葡萄糖25 mmdl/L+FA 200 μmol/L)48 h后,再进行低氧刺激24 h后,与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FFA组及低氧组相比,高糖+高FFA+低氧联合刺激组显著下调HBVEC的Hcdc14A mRNA和蛋白表达(均P<0.05),同时下凋周期素B、周期素D和周期素E的蛋白水平(均P<0.05),并上调p53蛋白水平(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高糖组、高FFA组及低氧组相比,高糖+高FFA+低氧联合刺激组抑制HBVEC增殖的作用最为明显(40.7%±12.1%对100.0%±10.2%、67.5%±12.1% 、55.3%±11.2%和64.4% ±11.3%,均P<0.05),并使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22.5%±1.77%对5.7%±0.83%、9.3%±0.95%、16.3%±1.69%和16.3% +1.15%,均P<0.05).结论 细胞周期调控蛋白Hcdc14A可能在糖尿病诱发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参与细胞损伤的主要信号通路.
- 周厚广管竹飞胡仁明董强张玉黄延焱张烁王宣春
- 关键词:高糖游离脂肪酸低氧
- 钾依赖钠钙交换蛋白-6(SLC24A6)的基因克隆与蛋白表达
- 2006年
- 目的:克隆和表达钾依赖钠钙交换蛋白-6(SLC24A6)基因,为进一步阐明其与胰岛素分泌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T-PCR观察SLC24A6基因在胰岛素瘤和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克隆SLC24A6基因全长,将SLC24A6基因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在大肠杆菌ROSSET菌(DE3)中诱导表达纯化;将SLC24A6基因构建到绿色荧光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LC24A6在小鼠胰岛素瘤β-TC3细胞中的定位。结果:SLC24A6基因在胰岛素瘤组织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胰腺;成功获得原核表达纯化蛋白,大小约80kD;重组载体pEGFP-C3-SLC24A6转染后,定位于小鼠胰岛素瘤β-TC3细胞膜上。结论:SLC24A6可能与胰岛素分泌有关,SLC24A6全长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SLC24A6的生物学功能和蛋白质晶体结构奠定了基础,SLC24A6在胰岛素瘤细胞的定位为进一步阐明其与胰岛素分泌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瑜王宣春陈凤玲牟波胡仁明
- 关键词:胰岛素瘤
- 抗人EMC10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在治疗和/或预防肥胖症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抗人EMC10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在治疗和/或预防肥胖症中的应用。本发明首先公开了抗人EMC10的单克隆抗体,所述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的抗原表位。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上述单克...
- 王宣春李燕良 陈匡阳 景昱胡仁明
- 文献传递
- 2型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3
- 2009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慢性肾脏病(CK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调查了上海中心城区1039例30岁以上已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资料完整者共1005例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检测项目包括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尿白蛋白肌酐比。采用不同的公式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结果:(1)分别采用Cockcroft-Gault(C-G)公式、肾脏病膳食改良试验(MDRD)公式、根据中国人CKD患者校正后的MDRD(c-MDRD)公式计算eGFR,均显示低肾小球滤过率组(eGFR<60ml/min/1.73m2)较对照组年龄显著增高,病程显著延长,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显著升高(P<0.05)。(2)采用C-G公式、MDRD公式和c-MDRD公式计算得出3种公式计算的低肾小球滤过率组大量蛋白尿的比率分别是11.9%、39.2%和44.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率分别是29.3%、46.4%和50%,后两公式的筛出率明显高于C-G公式,其中c-MDRD公式最高(P<0.05)。(3)采用c-MDRD公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腰围、收缩压、肌酐和空腹血糖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比数比(OR)值分别为1.014、1.020、1.028、1.010和1.129,P值均<0.05。结论:MDRD公式和c-MDRD公式比CG公式能更好的评估糖尿病的血管病变,c-MDRD公式更具有优越性。2型糖尿病与慢性肾脏病密切相关。
- 叶威巍鹿斌龚伟杨志红杜艳萍赵晓龙王宣春闻杰杨叶红李益明周丽诺朱禧星胡仁明
- 关键词:2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Wistar大鼠心肌梗死造模后SDF-1/CXCR4的表达
- 2007年
- 目的检测基质细胞来源因子-1(SDF-1)和其受体CXCR4在心肌梗死后不同部位心肌组织的表达,研究SDF-1/CXCR4轴在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中的作用,为近一步的研究进行基础研究。方法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的心肌梗死大鼠模型术后,分别于0.5h,7d,14 d,28d处死后提取总RNA和总蛋白,分别用RT-PCR,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心肌组织正常区,边缘区,梗死区在梗死后0.5h,7d,14d,28d时SDF-1、CXCR4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比较,SDF-1在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脏组织中表达有明显的增高(P<0.01),一直持续到14d以后,在不同心肌部位的表达有明显的差异;CXCR4在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脏组织中表达有明显的增高(P<0.01)。结论SDF-1/CXCR4轴在心肌梗死后修复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 孙韬周闻白王宣春罗心平施海明
- 关键词:心肌梗死血管新生
- 抗人EMC10的单克隆抗体在防治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抗人EMC10的单克隆抗体在防治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本发明公开了抗人EMC10的单克隆抗体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糖尿病的产品中的应用,所述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的抗原表位。...
- 王宣春李燕良 陈匡阳 景昱胡仁明
- 文献传递
- 肥胖与KCNJ11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确认在中国汉族人群中KCNJ11基因多态性是否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其与肥胖的交互作用对DR的影响。方法以580名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475名非DR患者和105名DR患者),利用iPLEX技术进行KCNJ11 rs5219的基因型测定,DR的确诊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师根据非散瞳眼底数码成像的图像分析来判断。通过构建单因素、多因素回归模型来研究肥胖或KCNJ11基因多态性与DR的关系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KCNJ11基因多态性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而KCNJ11 rs5219等位基因为G的肥胖患者(BMI≥28.0kg/m2),发生DR的风险更高(等位基因分析:P<0.05,基因型分析:P<0.01)。结论在中国汉族糖尿病患者中,KCNJ11基因多态性与DR显著相关,并与肥胖有交互作用。
- 吴慧慧刘乃嘉李燕良杨震陶晓明杜艳萍王宣春张朝云胡仁明鹿斌闻杰
- 关键词:肥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国汉族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