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体玉
- 作品数:21 被引量:63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圈养条件下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行为的研究
- 2015年
- 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尝试取食陌生食物会给其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是利益。许多动物在首次遇到陌生食物时,不会立即对其进行取食,甚至感到恐惧而避开,这是动物应对陌生食物和环境的一种恐新行为(neophobia)。2010年10—12月,对广东省四会市圈养条件下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实验中犬蝠首次面对陌生食物(苹果)刺激时表现出2种不同的行为,14只实验个体中,6只在首次面对陌生食物时直接对其进行取食,定义其为探索者(explorer);而另外8只对陌生食物表现出了恐新行为,定义其为恐新者(coward)。在人为施加的环境压力下,恐新者经过反复试探,首次成功取食陌生食物后才接纳陌生食物。雌雄个体间(Mann-Whitney U test:雌性31.3 min±8.5 min,n=6,雄性122.8 min±16.2 min,n=5,U=721.0,P<0.001)及亚成体与成体间(Mann-Whitney U test:亚成体20.9 min±10.9 min,n=3,成体72.9 min±9.7 min,n=11,U=901.0,P<0.001)在首次取食行为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和亚成体个体更易于接受陌生食物。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的这2种行为差异各自有其生态学意义,探索者的行为利于拓宽取食食物源,以应对野外多变的环境;而恐新者的行为可防止摄入过多有毒或营养过剩的食物。雌性倾向于探索陌生食物,可能与其在种群中的繁殖地位有关;亚成体积极探索陌生食物的行为则体现出其取食经验上的缺乏,同时也利于将陌生食物引入种群食谱中。行为的多样性利于种群繁衍,本文探讨了2种取食策略各自的利弊关系。
- 杨剑周善义巩艳艳洪体玉张光良谭梁静陈毅陈柏承张礼标
- 关键词:犬蝠
- 大足鼠耳蝠幼仔的形态和声音发育
- 2008年5-8月于广西桂林,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大足鼠耳蝠幼仔的形态和声音发育状况进行记录和统计。结果表明:幼蝠的体重和前臂长增长与年龄均显著相关。刚出生的大足鼠耳蝠幼仔发出调频的、多谐波(5-9个)的隔离声,频率为17...
- 洪体玉朱光剑韦力周善义张礼标
- 关键词:大足鼠耳蝠幼仔
- 海南岛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的初步调查被引量:4
- 2008年
- 2007年7-9月,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海南岛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共采集到样本4科7属15种,占海南岛翼手目记录种类的58%,中国翼手目种类的12%,具有比较高的翼手目多样性,其Shannon-Weiner指数(H′)为2.0956,Pielou指数(J)为0.7738.在所采集的翼手目中,洞穴型蝙蝠占优势,有12种,占样本总种数的80%,其Shannon-Wei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别为1.9337和0.7141.采集到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为中国特有种,犬蝠(Cynopterus sphinx)被列入《中国濒危红皮书》,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和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schreibersi)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易危(VU)种,大菊头蝠(Rhinolophusluctus)、中菊头蝠(R.affinis)和犬蝠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近危(NT)种,几乎符合易危(VU)种.最后对区系分布及栖息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作出讨论,并提出对翼手目物种的保护建议.
- 朱斌良朱光剑李德伟洪体玉张信文
- 关键词:翼手目多样性
- 彩蝠的形态和回声定位信号特征被引量:1
- 2012年
- 2008年11月于海南省临高县美登镇网捕到1只雄性蝙蝠标本,经形态鉴定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彩蝠属(Kerivoula)彩蝠(K.picta)。本文记述了采自海南岛的该彩蝠的形态与回声定位信号特征。
- 朱光剑洪体玉陈金平
- 关键词:回声定位信号
- 扁颅蝠和褐扁颅蝠体表寄生革螨的宿主选择被引量:1
- 2013年
- 该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行为实验,研究了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与其体表寄生革螨(雷氏巨刺螨(Macronyssus radovskyi)及拟雷氏巨刺螨(M.pararadovskyi))之间的关系。在野外自然条件下,雌性扁颅蝠的体表寄生革螨负荷量与宿主健康指数呈正相关(Spearman:rs=0.55,P<0.01,n=24),而在雄性扁颅蝠以及雌、雄褐扁颅蝠中则无相关性(P>0.05)。室内原宿主感染实验发现,扁颅蝠和褐扁颅蝠体表寄生革螨均明显倾向于选择各自的雄性宿主,扁颅蝠雌、雄性感染率分别为(42±12)%和(58±12)%(t=3.6,df=31,P<0.01);褐扁颅蝠雌、雄性感染率分别为(37±11)%和(63±11)%(t=6.1,df=26,P<0.001)。用扁颅蝠体表寄生革螨(拟雷氏巨刺螨)对扁颅蝠与褐扁颅蝠交叉感染后发现,寄生革螨明显选择其原宿主扁颅蝠,扁颅蝠与褐扁颅蝠感染率分别为(71±13)%和(29±13)%(t=9.1,df=29,P<0.001)。以上结果表明,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的体表寄生革螨负荷量与宿主身体状态无明显相关性,而对宿主性别表现不同偏好;扁颅蝠的体表寄生革螨对宿主表现明显的专一性。
- 张光良唐占辉洪体玉杨剑曾玉谭梁静刘奇陈毅沈琪琦张礼标
- 关键词:扁颅蝠褐扁颅蝠革螨
- 广西发现白化中蹄蝠幼仔
- 2008年6月,在广西桂林市郊区冷水塘村发现一例白化雌性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幼仔,属部分白化现象,白化区域包括背部中线靠右侧的小区域、以及尾膜边缘和右足部位。该中蹄蝠幼仔前臂长、耳长、耳宽...
- 洪体玉周善义叶建平朱光剑谭敏张礼标
- 关键词:白化幼仔进化意义
- 文献传递
- 海南属种新纪录——中华山蝠的回声定位信号、栖息地及序列分析被引量:7
- 2008年
- 2007年11月,在海南岛脊椎动物调查过程中,于南部陵水黎族自治县一处电线杆内捕到1只雄性蝙蝠标本,通过形态特征和线粒体DNAND1基因序列鉴定,确认为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山蝠属(Nyctalus)的中华山蝠(N.plancyi),该属、该种均为海南省翼手目新纪录。其主频为33-34kHz,脉冲持续1.3-1.9ms;栖息于电线杆内;与四川中华山蝠DQ435074的ND1一致度达到99%。
- 朱光剑韩乃坚洪体玉谭敏于冬梅张礼标
- 关键词:中华山蝠
- 中国翼手目新记录——马来假吸血蝠被引量:8
- 2010年
- 2006年11月26日在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翠鼻峰一无名洞捕捉到1只雄性蝙蝠,体型中等,前臂长60.7mm,体重21.4g。耳大,椭圆形,两耳于前额上方约15%的高度相连,耳屏细长双叉;鼻叶较简单,后鼻叶椭圆形,顶部钝圆、两侧缘向外隆凸,中央具一条显著的纵形隆脊,隆脊下部与隆起的间鼻叶相接,间鼻叶呈三角形,顶部W-形,前鼻叶呈马蹄状,前端紧接吻部;无尾,第二指仅具第一指骨;上门齿缺失,上犬齿前后基部均有一较大的副尖,Pm3缺失,下颚第二前臼齿(Pm3)缺失。经鉴定,该蝙蝠为中国新记录——马来假吸血蝠(Megadermaspasma)。该文给出此蝙蝠的形态与头骨测量数据,并与国内分布的另一种假吸血蝠——印度假吸血蝠(M.lyra)进行了对比。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 张礼标巩艳艳朱光剑洪体玉赵旭东毛秀光
- 关键词:翼手目
- 三种共栖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及其夏季食性的比较被引量:13
- 2006年
- 2005年6至9月,对桂林市郊区两个山洞中高颅鼠耳蝠(Myotissiligorensis)、菲菊头蝠(Rhinolo-phuspusillus)和黑髯墓蝠(Taphozousmelanopogon)的回声定位叫声特征和食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形态特征与野外观察,推断其捕食生境和捕食策略。研究结果发现:黑髯墓蝠体型最大,声音特征属短调频型多谐波,一般为4个谐波,能量主要集中在第二谐波上,主频率为(32·84±1·17)kHz,选择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高颅鼠耳蝠(长调频型)和菲菊头蝠(长恒频-调频型),体型都较小,主频率分别是(84·44±8·13)kHz和(110·78±1·65)kHz,以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而菲菊头蝠则以鞘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主要食物。上述结果证明,高颅鼠耳蝠、菲菊头蝠和黑髯墓蝠在声音和食物组成等方面出现了明显分化。
- 韦力周善义张礼标梁冰洪体玉张树义
- 关键词:菲菊头蝠回声定位叫声食物组成
- 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理毛行为比较及其与体表寄生虫的关系被引量:1
- 2013年
- 理毛行为是动物防御寄生虫感染有效的行为策略之一。通过室内行为观察,对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的理毛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理毛行为的种间差异,以及体表寄生虫负荷量对理毛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理毛行为主要可分为舔拭及抓挠,两种蝙蝠舔拭行为的频次和持续时长均大于抓挠行为。舔拭和抓挠行为的频次具有种间差异,扁颅蝠舔拭行为的频次高于褐扁颅蝠,但是其抓挠行为频次则低于后者;而舔拭行为和抓挠行为的持续时长无种间差异。两种蝙蝠体表寄生虫负荷量与理毛行为的总时长和总频次均无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的理毛行为可能受到中枢神经调控及外部刺激的共同作用。
- 张礼标张光良唐占辉洪体玉
- 关键词:扁颅蝠褐扁颅蝠体表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