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道新

作品数:56 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5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烧伤
  • 14篇电损伤
  • 11篇细胞
  • 6篇骨骼肌
  • 5篇人工真皮
  • 5篇白细胞介素
  • 4篇蛋白
  • 4篇植皮
  • 4篇瘢痕
  • 4篇创面
  • 3篇血清
  • 3篇炎症
  • 3篇伤患者
  • 3篇烧伤后
  • 3篇烧伤患者
  • 3篇凝胶
  • 3篇皮片
  • 3篇重度烧伤
  • 3篇自体
  • 3篇自体筋膜

机构

  • 46篇深圳市第二人...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广州医学院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汕头大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深圳市红十字...
  • 1篇惠州市惠阳人...

作者

  • 56篇汪道新
  • 26篇张力勇
  • 24篇朱志祥
  • 20篇王峰
  • 18篇李伟萍
  • 10篇杨维琦
  • 10篇许晓光
  • 9篇关弘
  • 8篇张悦安
  • 7篇朱美抒
  • 7篇鲁延林
  • 7篇张灵
  • 7篇徐旭
  • 6篇余旭明
  • 5篇谢立华
  • 5篇黄志斌
  • 4篇陈力莹
  • 3篇王丽妮
  • 3篇史济湘
  • 3篇徐成

传媒

  • 3篇第五届全国烧...
  • 3篇第四届全国烧...
  • 2篇河南职工医学...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八届全国烧...
  • 2篇2014中华...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医学综述
  • 1篇黑龙江医药科...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江西医药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年份

  • 5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9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8
  • 4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89
  • 1篇1988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度烧伤后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对策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了解重度烧伤后患者的心理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20例重度烧伤后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结果 120例重度烧伤后患者中,其中度以上焦虑有60例(50.0%);中度以上忧郁有62例(51.6%)。结论重度烧伤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需采取有效的心理支持及相应护理干预,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及保持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张灵汪道新王峰王丽妮
关键词:重度烧伤焦虑忧郁SCL-90症状自评量表
乌司他丁用于临床防治烧伤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效果观察
2015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预防烧伤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52例烧伤患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乌司他丁,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检查两组患者第2、4、6天时的血浆心肌肌钙蛋白(cTnI)含量及血浆CKMB活性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血浆cTnI含量在伤后逐渐升高在第4天时达到峰值,第7天稍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值,而观察组患者血浆cTnI含量在各时间点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对照组患者伤后血浆CKMB活性逐渐升高,第4天时达到峰值,第7天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值,而观察组在第2、4天时的血浆CKMB活性变化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第7天时低于正常值(P<0.01)。结论乌司他丁用于预防烧伤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心肌损害,值得临床推广。
王峰范锟铻汪道新韦仕岗
关键词:乌司他丁烧伤心肌损害肌钙蛋白肌酸激酶
电损伤模型的复制及伤后免疫功能的变化
范锟铻李伟萍汪道新鲁延林邓志云谢立华王峰许晓光张悦安杨维琦关弘汪丽娅
电击伤是临床中常见的致伤原因之一。由于电损伤机制较复杂,目前很少研究;探索一种稳定的、最大程度地模拟临床电损伤过程的动物模型,研究伤后机体病理生理方面的变化,对于基础研究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总结以往动物实验研...
关键词:
关键词:电损伤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2受体
自体筋膜作为骨骼肌再生支架的实验研究
2005年
目的 探讨自体筋膜作为支架材料在体内重建肌肉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28只新西兰兔的双后腿建立胫骨前肌中段缺损模型。随机选取一侧,植入用自体阔筋膜制成的支架和肌肉微粒(肌肉支架组);另一侧分为3部分: 10只腿缺损处植入筋膜支架(支架组), 10只腿缺损处植入肌肉微粒(肌肉组), 8只腿缺损不作处理(缺陷组)。术后2、3、4、6、9周分别解剖观察移植成活率,并切取标本行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和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各时相点切取肌肉支架组和支架组移植物中段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技术进行α肌动蛋白DNA相对定量分析。结果(1)术后第4周肌肉支架组缺损愈合处形态接近正常,移植成活率达93. 33%,其他组相对较差。(2)肌肉支架组术后2—3周细胞增生活跃,结蛋白阳性率较高,α肌动蛋白DNA相对丰度较大,与支架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 结论 以自体筋膜为支架促使肌肉组织再生具有可行性。
汪道新朱志祥张力勇黄志斌关弘
关键词:自体筋膜骨骼肌再生自体阔筋膜超微结构观胫骨前肌结蛋白
人工真皮移植后感觉神经末梢的恢复
目的探索人工真皮移植后神经末梢的再生和各种知觉的恢复机制。方法选择9 例患者,人工真皮移植后二次移植头部刃厚皮片,检测植皮区触觉、痛觉、冷热觉及两点识别觉出现的时间和程度。同时植皮区相对于的健康部位进行同样的检测。统计各...
张力勇朱志祥汪道新李伟萍王锋扬维崎
文献传递
自体筋膜作为骨骼肌再生支架的实验(英文)
2008年
背景: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功能和外形满意的肌肉组织用于临床肌肉损伤的修复及构建。目的:拟观察自体筋膜作为支架材料在体内重建肌肉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自身配对设计,随机分组实验,于2004-01/2006-06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研究室完成。材料:普通级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8只,体质量(1.7±0.5)kg,雌雄不拘,建立兔后腿胫骨前肌中段缺损模型。方法:采用自身配对设计方法随机将兔的一侧后腿作为实验组(n=28),另一侧后腿分成支架连接组(n=10),肌肉微粒种植组(n=10),空白组(n=8)。实验组用自体阔筋膜制成的支架连接肌肉缺损处,并取离断的肌肉微粒种植于支架内,原位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支架连接组除不种植肌组织微粒外,余同实验组;肌肉微粒种植组不用支架连接,仅将肌肉组织微粒放置肌肉缺损处,余同实验组;空白组缺损处不作任何处置。主要观察指标:实验后2,3,4,6,9周分别解剖观察肌肉移植成功率,切取标本做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和结蛋白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实验组和支架连接组连接物中段各时间点切取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α-肌动蛋白cDNA相对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除1条肌肉近端连接处断裂外,余27条移植成功,缺损愈合处逐渐接近正常形态。支架连接组有4条断裂,余6条缺损处仍凹陷,肌肉微粒种植组、空白组缺损处依旧。实验组有大量骨骼肌卫星样细胞增生,二三周时细胞增生最活跃,细胞附于纤维结缔组织两侧,支架连接组仅见纤维结缔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提示实验组细胞85%以上结蛋白阳性,而支架连接组阳性率小于25%。α-肌动蛋白cDNA相对定量分析显示不同时间点实验组和支架连接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用自体阔筋膜制成的支架连接肌肉缺损的成功率达93.33%,说明以自体筋膜为支架促使肌肉组织再生具�
汪道新张灵朱美抒张力勇王峰范锟铻杨维琦谢立华李国辉
关键词:筋膜骨骼肌
电损伤骨骼肌细胞微区Ca^(2+)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电损伤骨骼肌细胞微区Ca2+变化,探讨它在电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选取其右后肢胫骨前肌为研究对象。以电压600V,电击时间9ms,累积电击3次,造成单束骨骼肌电损伤。分别于处理后2h、8h、24h、48h、72h、5d每组随机抽取3只兔,留取肌组织标本。EPMA法检测肌细胞微区Ca2+含量。结果实验组细胞浆Ca2+快速升高,肌浆网Ca2+降低,而线粒体Ca2+含量8h才明显上升,三微区Ca2+含量至5d仍未恢复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细胞浆和肌浆网Ca2+呈反向性变化,细胞浆和线粒体则呈同向性变化。结论电击后骨骼肌细胞三微区Ca2+发生再分布,并存在长时间的细胞钙超载,它可能是电损伤骨骼肌进行性坏死的重要原因。
黄志斌汪道新凌云志唐亚飞张力勇朱志祥
关键词:骨骼肌电损伤钙离子
负压封闭引流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加自体刃厚皮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效果。方法 对16例有皮肤或软组织缺损的糖尿病足患者进行有效清创,采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生长;7天~21天后,在创面上行二期游离移植刃厚皮修复创面。结果...
徐成范锟锫鲁延林王峰汪道新
长期误诊为癔病的胰岛细胞瘤一例
1987年
胰岛细胞瘤临床较为少见,由于症状不典型极易误诊,现将一例长期误诊为癔病的病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58岁,住院号287807。自1981年冬反复发作,晨起突感头晕,唇周及四肢发麻,全身出冷汗,眼睛发黑,进食后缓解。两年后上述症状加剧,曾一次清晨突然出现躁动不安,情绪异常,持续一小时,服糖水后好转。入院前一直按“癔病”治疗无效,于1984年4月24日入院。内科及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检验及心电图均正常。1984年4月24日行OGTT及胰岛素测定(见附表):
张华楚应勇汪道新
关键词:胰岛细胞瘤血浆胰岛素癔病神经官能症
高压电场对兔脑的影响
2003年
目的 了解高压电场对兔脑的影响。方法  2 4只新西兰兔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 ,两铜板电极分别固定在左耳和右前肢 ,造成一个高压电场 ,分别于伤后 0、6、12、2 4、4 8、72h和 7d ,观察其神经症状和脑部病理解剖及组织学改变。结果 损伤组早期均有神经肌肉症状 ,脑部主要病理改变为脑组织充血、出血、水肿 ,而未发现脑神经细胞组织发生病理改变。结论 非接触头部高压电场对脑组织微循环系统有影响。
张悦安鲁延林朱志祥汪道新关弘
关键词:高压电场兔脑电损伤组织学脑组织病理改变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