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根树

作品数:16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广东省科委攻关基金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清
  • 5篇白细胞介素
  • 4篇术后
  • 4篇细胞
  • 4篇肝移植
  • 3篇原位
  • 3篇原位肝移植
  • 3篇手术
  • 3篇患者血清
  • 3篇白细胞介素-...
  • 2篇胆管
  • 2篇胆管炎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氧化氮
  • 2篇一氧化氮
  • 2篇移植术
  • 2篇移植术后
  • 2篇胰腺

机构

  • 11篇广东医学院附...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西安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汪根树
  • 5篇谭小宇
  • 4篇戴东
  • 4篇陆敏强
  • 4篇朱晓峰
  • 4篇陈规划
  • 4篇刘维藩
  • 4篇何晓顺
  • 4篇杨扬
  • 4篇蔡常洁
  • 3篇李明意
  • 3篇王国栋
  • 2篇李国光
  • 1篇杜松涛
  • 1篇陈小东
  • 1篇李荣江
  • 1篇陈明
  • 1篇黄庆荣
  • 1篇曾宪成
  • 1篇易述红

传媒

  • 3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临床医药...

年份

  • 3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大肠癌
2000年
汪根树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大肠肿瘤VEGF分子生物学
老年女性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探讨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探讨采用低位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对老年女性患者是否切实可行。方法 对 2 3例女性低位直肠癌患者 ,采用经腹行低位直肠癌直肠前切除术 ,并在盆腔内实施超低位人工端端吻合术 ,保留肛门。结果 本组 2 3例癌肿距肛门在 5~ 6cm以内的病人术后效果良好 ,无并发症及副损伤出现。术后直肠指检证实吻合口距肛门仅 2 .5~ 3 .0cm ;术后均能维持良好的排便功能。 2 3例均行定期复查及化疗 ,分别经 1 .5~ 2 .0年的临床追踪 ,目前尚未发现复发情况。结论 根治性直肠癌直肠前切除及保留肛门的手术方式 ,对于老年女性低位直肠癌患者是有效可行的 。
戴东谭小宇杜松涛曾宪成李国光汪根树张立学
关键词:老年女性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
再次肝移植五例报告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 5例男性患者施行再次肝移植 ,再次肝移植的原因分别为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 (1例 )、急性排斥反应 (1例 )、慢性排斥反应并胆道感染 (1例 )以及胆道缺血并感染 (2例 )。供肝植入均采用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达利珠单抗、甲泼尼龙及他克莫司联合用药 ,必要时加用霉酚酸酯。结果  3例治愈 ,已分别存活11个月、5个月和 1个月 ,2例分别于术后第 8d、第 10d死亡 ,1例死于多器官感染及功能衰竭 ,1例死于心力衰竭。术后并发症有腹腔出血、多器官感染、胆道感染及切口感染等。结论 再次肝移植是移植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 ,适应证及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和正确处理是提高再次肝移植患者存活率的关键。
陈规划汪根树何晓顺朱晓峰陆敏强杨扬蔡常洁王国栋
关键词:肝移植再手术术后并发症排斥反应适应证
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白介素-6、8、10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1
1999年
刘维藩汪根树潭小宇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白细胞介素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介入治疗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 (OLT)术后胆道狭窄 (BS)的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1993年 1月至2 0 0 3年 5月 ,应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 (PTC)、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胆道造影 (ERC)或经T管窦道胆道球囊扩张术、内支架术或引流术治疗 7例OLT术后BS。结果  7例中 2例经PTC胆道介入治疗 3次 ,2次成功 ;5人经ERC胆道介入治疗 13次 ,均成功 ;1例经T管窦道胆道引流 3次 ,均成功。 6例治愈 ,治愈率达 85 7%。 1例长期携带肝内胆管引流管 ,术后 13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 经PTC、ERC或T管窦道胆道球囊扩张术。
汪根树陈规划何晓顺朱晓峰陆敏强杨扬蔡常洁王国栋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介入治疗
一氧化氮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
1999年
急性胰腺炎(AP)多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大约15%的病人可能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SAP为外科较常见的严重的急腹症之一,临床表现凶险,病程进展迅猛,死亡率高达40%。传统认为AP的发病是胰管梗阻致胰液反渗、胰酶被激活而发生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结果。但抑制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消化酶疗效并不佳。近年。
汪根树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一氧化氮病理学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1
2001年
检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AOSC)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 10 (IL - 10 ) ,并探讨 IL - 10在 AOSC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46例 AOSC和 2 0例健康人血清 IL - 10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 EL ISA检测法。结果  AOSC患者入院时、术后第 1、6、12 d血清 IL - 10浓度分别为 35 6 .9± 31.6 pg/ml、2 98.5± 2 7.4pg/m l、192 .4± 2 6 .1pg/ml、10 6 .3± 2 4.2 pg/ml,健康人血清 IL - 10浓度为 92 .5± 2 1.6 pg/ml。与健康人比较 ,AOSC患者入院时血清 IL - 10明显升高 (P<0 .0 1) ,术后第 1、6、12 d逐渐下降至正常。结论  IL - 10参与 AOSC的病理过程 ,血清 IL -
戴东汪根树谭小宇张立学
关键词: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白细胞介素-10
动态检测急性胆管炎病人血清α-GST的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探讨动态检测急性胆管炎病人血清α GST对评估肝功能受损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  2 0 0 1~ 2 0 0 2年观察组为 32例急性胆管炎病人。对照组为 2 0位健康志愿者。α GST检测采用酶免疫测定法 (ELA)。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检测采用常规生化方法。结果 急性胆管炎病人血清中α GST在发病初期迅速升高 (P <0 0 5 ) ,并血清中所测α GST峰值变化于同期所测的ALT、AST值间比较明显提早 ,经治疗后α GST迅速下降 ,快于治疗后所测ALT、AST值的变化。结论 动态检测血清α GST浓度能更敏感的反映肝功能受损情况 ,对急性胆管炎病人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戴东李明意谭小宇李国光李荣江陈群汪根树
关键词:动态检测急性胆管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急性胰腺炎鼠血清一氧化氮的测定及意义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检测急性胰腺炎( A P)鼠血清 N O浓度并讨论其意义。方法: Wistar 大鼠56 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 只)和对照组(26 只)。经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诱发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术后6 h、12 h 测定各组鼠血清 N O浓度。结果: A P鼠血清 N O水平明显升高( P< 0.001)。结论: N O 参与了 A P的病理生理过程。
汪根树刘维藩李明意
关键词:胰腺炎一氧化氮动物实验
原位肝移植术后肝脓肿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0
2004年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肝脓肿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 自1993年1月至2003年6月,本中心共行OLT 274例,术后并发肝脏肿6例(2.2%)。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寒战、腹痛、身目黄染、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贫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超声或CT检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脓肿抽吸引流、清除阻泥、抗炎和支持治疗。结果 6例中2例治愈,3例放弃再次肝移植术,2例死于严重全身感染,治愈率为33.3%。结论 OLT后肝脓肿病因较复杂,可能与肝动脉血栓或狭窄、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胆管炎症和介入治疗等有关。OLT后肝脓肿的预后较差,应加强预防措施防止其发生。
汪根树陈规划何晓顺朱晓峰陆敏强杨扬蔡常洁王国栋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肝脓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