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治
- 作品数:38 被引量:104H指数:7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巯甲丙脯酸对心脏病患者血清狄高辛浓度的影响
- 1992年
- 本文通过分析11例心脏病患者在使用巯甲丙脯酸后对血清狄高辛浓度的影响,显示心脏病患者在心功能Ⅱ级以下、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两药合用不会引起血清狄高辛浓度的升高。
- 何叶熊关向东梅克治孙爱华陈思伟
- 关键词:巯甲丙脯酸
- 静脉注射心律平药动学参数及口服给药方案个体化的研究
- 1990年
- 心律平(propafenone,Rytmanorm)是I_C类抗心律失常药,由于该药高效、速效、广谱而日益受到临床重视,但心律平药动学个体差异大,有效治疗浓度差异也很大,为确保安全有效的用药,有必要进行给药方案个体化。本文经静脉注射心律平,用高效液相法测定5例病人的药动学参数,t(1/2)
- 龙晓英杜淇璋何健广陈小夏吴伟竺镇燕王西平梅克治
- 关键词:心律平药动学口服给药抗心律失常药给药方案动态心电图监测
- 心痛定与克甫定联合应用对100例高血压降压疗效和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 1992年
- 联合应用心痛定与克甫定对100例高血压降压疗效和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影响观察。用药七天后,总有效率93%,(P<0.01)。81%的患者服药后2—4天就能稳定在下降后的水平。服药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发现,血电解质,血尿酸及BUN不受影响。血糖明显降低(P<0.01),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脂(TG)降低,低密度脂旦白胆固醇(LDL—ch)降低和高密度脂旦白胆固醇(HDL—ch)升高非常显著(P<0.01)对心功能有良好的改善,血浆肾素(PRA)活性升高,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醛固酮(PAC)降低。服药前后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无发现明显和严重副作用。是治疗高血压较理想的配伍方法。
- 李彩英梅克治王西平何叶熊
- 关键词:心痛定高血压冠心病危险因素
- 静注国产普罗帕酮治疗中老年快速心律失常疗效及其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被引量:3
- 1991年
- 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国产普罗帕酮静注治疗老年前期及老年期快速型心律失常40例共42例次,并对其中5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药浓度。42例次中显效20例次(47.6%)有效8例次(19.0%),总有效率66.7%。建议进一步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研究,以实现普罗帕酮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 王西平梅克治黎秀墀陈思伟孙爱华李旷明杜琪璋何健广龙晓英陈小霞
- 关键词:心律失常普罗帕酮血药浓度
- 频发室性早搏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探讨被引量:1
- 1999年
- 目的研究频发室性早搏与心率变异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对频发室性早搏患者记录其24h心电图,选择频发室早和无空早两个时段(各60min)进行心率变异性分析,指标包括以下6项:RR、SDNN、SDANN、LF、HF、L/H。结果频发室早时患者RR,SDNN及SDANN则显著降低,P<0.05,P<0.01;而LF,L/H有升高的趋势,HF有下降的趋势。这种改变,主要发生在伴有器质性心血管病的患者。结论频发室早时心率变异性是下降的。且与其心脏病基础是相关的。
- 余慧文梅克治
- 关键词:频发室性早搏心率变异性早搏
- 老年冠心病患者强化降脂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持续应用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钠 (普拉固 )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 6 5岁以上冠心病、同时符合高脂血症诊断的患者 80例 ,均经过普伐他汀钠每天 10mg治疗后血脂已达标。随机分为 2组 ,其中治疗组 4 0例 ,继续服用普伐他汀钠每天 10mg治疗 ,男性 2 2例 ,女性 18例 ,年龄 ( 70 .3± 4 .6 )岁 ;对照组 4 0例 ,停用普伐他汀钠治疗 ,男性 2 3例 ,女性 17例 ,年龄 ( 70 .7± 4 .1)岁 ;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期间均饮食治疗 ,其他按常规治疗 ;观察 3个月、12个月后 ,抽血复查血脂水平、肝肾功能 ;每月复诊时记录心力衰竭、心绞痛发作等情况 ,以观察调脂效果、肝肾功能、肌溶解等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 3个月后 ,TC、TG、LDL C均有明显下降 (P <0 .0 0 1) ,其中TC下降7.18% ,TG下降 12 .74 % ,LDL C下降 12 .0 0 % ;治疗 12个月后 ,治疗组TC、LDL C仍有明显下降 (P <0 .0 0 1) ,TG稍下降 ( P >0 .0 5 ) ;而BUN、GPT、Cr均无明显变化 ( P >0 .0 5 )。对照组观察 3个月、12个月后TC、TG、LDL C均有明显升高 (P <0 .0 0 1)。对照组中心力衰竭加重、心绞痛发作例数均较治疗组增多 ,治疗 12个月时尤其明显 ( P <0 .0 5 )。所有患者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应用普伐他汀钠 (普拉?
- 邹筱冬梅克治孙爱华
- 关键词:冠心病高脂血症普伐他汀钠心血管疾病
- 冠心病病人N端前脑钠肽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病人的血清N端前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浓度的差异及其与心肌坏死标记物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病人106例,按临床类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6例,稳定型心绞痛42例。对照组22例非冠心病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NT-proBNP浓度,同时定量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血清NT-proBNP浓度分别为(573±126)ng/L,(276±65)ng/L,(42±23)ng/L,(37±24)ng/L。急性心肌梗死组NT-proBNP与cTnI呈正相关(r=0.913,P<0.01)。结论不同临床分型的冠心病病人的血清NT-proBNP浓度存在差异,NT-proBNP可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
- 黄伟光韦建瑞吴同果陈思伟孙爱华梅克治
- 关键词:冠心病肌钙蛋白I
- 培哚普利和依那普利治疗心力衰竭首剂低血压反应差异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01年
- 目的 检验关于“并非所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开始应用时均引起低血压反应”的假设。方法 多中心的随机开放药物平行对照试验。 2 81例经选择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NYHAⅡ~Ⅳ级 )随机接受首剂培哚普利 2mg(n =144 )或依那普利 2 .5mg(n =137)。基线时 ,服药后 10h内每 0 .5h测血压 1次。血压由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结果 平均动脉压的最大下降值分别为 :培哚普利组 (1.37± 1.0 9)mmHg(1mmHg=0 .133kPa) ,依那普利组 (4 .6 5± 1.5 8)mmHg ,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0 0 1)。整个观察期间 ,舒张压下降 >10mmHg者分别为 :依那普利组 10例 (7.3% ) ,培哚普利组 6例 (4 .2 % ) ,两组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未见症状性低血压反应。结论 培哚普利在首次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时安全。
- 林曙光陈鲁原苏诚坚李广镰王景峰梅克治陆东风曾昭华曾冲谭桂明韦建瑞李国强
-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培哚普利依那普利药物疗法低血压
- 顽固性心衰的治疗(二)
- 2001年
- 强化治疗和超常规治疗
未予全面使用上的疗法应再补上,对顽固性心衰尤其应强调全面综合应用行之有效的疗法.如容易遗漏的有把抗醛固酮仅作为保钾利尿剂使用,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仅作为使用ACEI有咳嗽时来改用.
1.醛固酮拮抗剂似将成为抗心衰的一大疗法.螺内酯治疗心衰新机制:近10年来的研究证明心肌组织(包括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中,除存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外,还有大量醛固酮受体.醛固酮通过其受体直接介导心肌重构(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细胞外基质胶原增加及纤维化).
(1)心衰时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增加,限钠和利尿剂使用,使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增加,裂解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Ⅰ,后者经ACE作用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肾上腺球状带促进醛固酮合成及释放.
- 梅克治邹筱冬韦建瑞
- 关键词:顽固性心力衰竭
- 心痛定对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地高辛浓度的影响
- 1991年
- 为了探讨心痛定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与地高辛台用时是否会影响血清地高辛的浓度,我们进行了20例临床观察。结果是:给药前测血清地高辛浓度为0.94±0.49ng/ml(均数±标准差),给药第7和第14天末分别为1.07±0.47ng/ml和1.09±0.52ng/ml,P值>0.05。观察表明,每日口服地高辛0.25毫克,心痛定30毫克是安全的,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清地高辛浓度的变化或导致地高辛的毒性反应。
- 梅克治王西平宋敏刘秋嫦卢小卓
- 关键词:NIFEDIPINESERUMDIGOXIN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