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柯伟明

作品数:34 被引量:8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历史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历史地理
  • 19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6篇营业
  • 16篇营业税
  • 13篇民国
  • 13篇民国时期
  • 12篇税收
  • 6篇南京国民政府
  • 6篇国民政府
  • 5篇财政
  • 4篇战时
  • 4篇征收
  • 4篇税制
  • 3篇政府
  • 3篇税收制度
  • 3篇民政
  • 3篇南京国民政府...
  • 3篇国民政府时期
  • 2篇营业税税率
  • 2篇征收制度
  • 2篇商界
  • 2篇商人

机构

  • 24篇中山大学
  • 8篇复旦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 32篇柯伟明
  • 2篇于广
  • 1篇卢征良

传媒

  • 5篇民国档案
  • 2篇近代史研究
  • 2篇兰州学刊
  • 2篇安徽史学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暨南学报(哲...
  • 2篇中国经济史研...
  • 2篇中国社会经济...
  • 2篇抗日战争研究
  • 1篇江西财经大学...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理论界
  • 1篇盐业史研究
  • 1篇华商
  • 1篇民国研究
  • 1篇近代史学刊
  • 1篇2011年全...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8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国时期马寅初的税收思想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民国时期是中国从传统税制向现代税制转变的重要阶段。作为民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就整理和改革中国原有税制、建立和推行西方现代税制、划分国家与地方税收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马寅初的税收思想以维护民众利益和发展社会工商业经济为根本出发点,将西方税收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倡导建立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的财政税收体制,对民国时期的税收政策和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前的税收制度改革也有重要启示。
柯伟明
关键词:民国时期税收思想
战时中央财政集权与营业税征收制度改革
民国时期是中国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的重要阶段,实行中央与地方财政税收分权是其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中国财政现代化进程却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遭遇'顿挫'。为强化中央财政集权,集中全国财力物力进行抗战,国民政府于1941年改...
柯伟明
关键词:战时财政集权营业税税收改革
文献传递
营业税与民国时期的税收现代化(1927-1949)
近代中国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从传统农业国家向现代工业国家转变。工业化是与传统生产方式不同的新型生产方式,在此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是如何筹集的?如果说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掠夺为其走向工业化及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原始资本积累,那么对...
柯伟明
关键词:民国时期营业税财政体制税收制度
文献传递
1934年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与地方税收整理被引量:3
2018年
为解决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遗留的问题及救济农村经济,南京国民政府于1934年5月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在财政部筹划下,各方代表积极参会,提出了许多关于减轻税收负担及改善税制的议案。经过热烈讨论,大会通过一系列整理地方税收的决议案,为国民政府制定地方税收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会后许多税收政策逐步落实,尤其是掀起了减轻田赋附加及废除苛捐杂税运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商民的税收负担。但是,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并未改变原有财政体制,无法从根本上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以至影响了地方税收整理的效果。
柯伟明
关键词:地方税收
民国时期广东裁厘及其对地方财政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裁撤厘金是民国时期革新税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受中央与地方关系影响,裁厘进程艰难而曲折,且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广东裁厘进程大致经历了1927—1931年的准备阶段和1931—1935年的实施阶段。为尽可能地减少和抵补裁厘损失,广东省政府在实施分批逐步裁厘的同时,请求中央增加补助,并开征一些新税,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广东地方税收体系。民国时期广东裁厘是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令与自身财政现实之间进行政策选择的结果。
柯伟明
关键词:民国时期裁厘地方财政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新探被引量:4
2016年
为改革财政税收以巩固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于1928年7月召开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此次会议得到中央各部门、地方政府、商会代表及财政经济专家的积极响应,其代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专业性。在为期十天的会议上,代表们围绕财政、税制、债务、预算、裁兵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经审查和决议,会议制订了统一财政、划分国地税收、整理旧税和推行新税的原则和办法,对南京国民政府财税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柯伟明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财政统一税收
南京国民政府税收现代化的挫折——以涉外营业税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11年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实行了一系列的税收改革,开启了中国税收现代化的进程。营业税作为一个引自西方,并取代地方厘金的税种,在平衡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商人的税收关系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中国涉外营业税却始终无法得到外商及其政府的认同和接受,以致华洋税收待遇不平等的状况未能因现代税制的建立而有所改变。南京国民政府涉外营业税征收的历史实践再一次证明,没有国家的独立与自主,中国的税收现代化进程注定充满挫折。
柯伟明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涉外税收营业税
民国税收史研究中的三种“关系”被引量:8
2015年
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税收是民国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三十多年来,民国税收史研究成果颇丰,其中对传统与现代税制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关系、政府与商民的税收关系的研究尤其引人瞩目。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中国从传统税制向现代税制的转型,中央与地方对税权和税源的争夺,政府与商民围绕税收的互动和博弈等问题。学术界对以上三种"关系"的研究深化和拓展了民国税收史研究,反映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取向,但仍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柯伟明于广
关键词:民国时期税制
1936—1937年广东币制改革的券币比率之争被引量:3
2017年
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实施的法币改革被视为统一全国货币的标志性事件,但实际上各地改革步调并不一致。陈济棠军事割据是国民政府在广东推行法币政策的最大障碍,财政部多次派员商洽无果而终。自1936年7月广东"还政中央"以后,国民政府再次派要员南下改革广东币制。如何确定券币比率引发诸多争议,商界大多主张"不超过加三",财政部以毫券准备金不足为由暂定"不超过加五",商界反复交涉亦未能变更。1937年1月以后,面对涨价风潮和金融风潮,商界要求减低券币比率的呼声再起,并得到广东军政当局的支持,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迫使国民政府于1937年6月公布将券币比率改订为"加四四"。广东券币比率的最终确定实质上是各方经过反复博弈后在国家与地方利益之间达成的一种平衡,这表明在中央强化集权、垄断金融的态势下,地方仍有争取利益的空间。
柯伟明
关键词:法币改革蒋介石
宋子良与广东归政中央后的财政整理被引量:5
2017年
1936年7月,陈济棠"反蒋"失败后宣布下野,广东开始归政中央。为全面控制广东财政大权,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宋子良为广东财政特派员兼省财政厅长,负责整理广东财政事宜。在中央政府和广东当局的大力支持下,宋子良采取多种措施,在筹集款项、废除苛捐杂税、整顿税务官吏和机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身体健康的原因,宋子良不得不离粤北上接受治疗,所以在处理券币比率、免征洋米税以及营业税课税标准等重要问题时显得有心无力,使其在广东的事业留下了不少遗憾。宋子良整理广东财政的实践表明,国民政府统一"割据地方"的财政既依赖国家政治权力,也难免受所派财政长官个人因素的影响。
柯伟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