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文
- 作品数:9 被引量:71H指数:4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采用锥形股骨柄生物学固定对高龄患者行全髋置换术后的骨改建及临床疗效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 探讨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对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sty,THA)后的假体周围骨改建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03年1月-2005年1月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行THA的高龄患者(70~90岁)30例(34髋).对术后及随访X线片的影像学资料、术后及随访中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的手术前、后假体周围骨密度资料进行分析,临床疗效采用Harris标准评定,并以Kaplan-Meier法评价股骨假体的使用寿命.结果 4例死于肺癌,余26例(30髋)获5~7年(平均6年)随访.术后X线片测量显示12髋1年内假体下沉<1.5 mm,无假体松动.增生性骨反应见于Gruen 2,3,4,5,6,11,12区;吸收性骨反应见于1,7区.DEXA检查显示骨密度增加在2,3,4,5区,骨密度减少主要发生在1,6,7区.术后6个月内,2,5区的骨密度增加速度最快(P<0.05),2年后各区骨密度改变趋于稳定(P>0.05).术后1年内的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减少较多(P<0.05),手术2年后的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基本无改变(P>0.05),只是骨量从股骨近端到远端呈区域性重新分布.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38.56±8.21提高至最近随访时的86.32±6.01,假体6年存留率达100%.结论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对高龄患者行THA后的假体周围具有良好的骨改建模式,且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 刘宏鸣孙俊英魏立陈练杨立文曾金才
-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骨改建
- 关节内置管局部浸润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被引量:30
- 2009年
- [目的]观察使用关节内置管局部浸润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8年12月~2009年4月在本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置管镇痛者11例(12膝)。其中男3例,女8例,单侧手术者10例,同期双侧手术者1例。术前诊断:退变性骨关节炎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创伤后关节炎1例。所有患者围手术期镇痛方案均统一,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鸡尾酒"镇痛药液,并关节内置管术后1d单次追加推注镇痛药液。记录患者术后1~3d疼痛VAS评分、总体满意度、膝关节活动度、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及伤口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未使用胃肠外阿片类药物,术后1~3d休息痛和运动痛VAS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主动直腿抬高时间平均为2.6d,手术后第2d和第3d的膝关节平均主动活动度各为41°和55°,患者总体满意度高,无明显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经关节内置管多模式局部浸润镇痛,能显著延长术后镇痛时间,降低手术24h以后的休息痛、运动痛以及VAS评分,促进关节早日锻炼,提高患者满意度,且简单、实用、安全、有效。
- 曾金才孙俊英杨立文王勇魏立刘宏鸣
-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关节内置管多模式镇痛
- AML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置换术的中期疗效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观察髓腔解剖交锁假体(anatomic medullary locking,AML)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置换术的中期疗效。[方法]1997年11月~2003年1月,采用AML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行全髋置换24例26髋,平均年龄53.7(32~69)岁,术后进行7年3个月~12年5个月随访,平均9.7年。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线进行观察。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以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临床随访: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5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平均91.3分,优良率达88%,95%的患者对手术疗效满意。X线随访:25髋(96.2%)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3.8%)内翻位,末次随访股骨假体位置无改变,24髋(92.3%)髓腔填充良好,24髋(92.3%)骨长入。股骨假体周围区域性透亮带10髋(38.5%),无1髋全周透亮带;骨溶解1区11髋(42.3%)、7区11髋(42.3%);假体远端骨皮质增厚8髋(30.8%),骨性底座5髋(19.2%)。Kaplan-Meier分析假体生存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异位骨化I度2例,Ⅱ度2例,Ⅲ度1例。[结论]AML非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全髋置换术中期疗效满意,良好的髓腔填充是获得假体最佳固定的最重要因素,是其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但在X线随访中,假体周围出现的异常骨反应较高,远期有假体松动可能,需进一步观察。
- 李永旺孙俊英杨立文骆园杨茂伟
-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股骨假体
- 股骨近段矢状位纵向劈开成形在全髋置换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总结股骨近段矢状位纵向劈开成形术行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终极疾病合并股骨干骺段狭窄畸形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年1月一2009年12月收治的18例(22髋)髋关节终极疾病合并股骨干骺段狭窄畸形患者,其中男3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岁(41~75岁)。单髋14例,双髋4例。按Berry分类法,全部患者均被确定为干骺段畸形和大小异常型,其中诊断为发育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7例,陈旧性髋结核1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者按Crowe等分类法,均被诊断为Ⅳ型。所有患者均采用股骨近段矢状位纵向劈开成形、股骨转子下叠加式缩短截骨和“V”形旋转截骨等手术,并采用标准型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结果无感染、脱位、下肢神经牵拉伤,以及股骨近段失控性骨折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示臼杯均位于真臼区,所有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质量均优良。所有截骨区在术后3—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术后测量显示患肢平均延长3cm(2.5~3.5cm)。随访1—10年,平均6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0分改善至术后1年的平均93分。x线片显示无骨溶解,或广泛的X线透亮带、假体进行性下沉、内翻移位等假体松动征。无一例因假体松动或其他原因需行翻修手术者。结论髋关节终极疾病合并股骨干骺段狭窄畸形者,采用股骨近段矢状位纵向劈开成形术,并采用标准型股骨柄生物固定假体行全髋置换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 李永旺孙俊英杨立文骆圆杨茂伟
- 关键词:截骨术关节成形术
- 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入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短期效果被引量:23
- 2008年
- 背景: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在老年人中日益增高,目前轻中度患者多以服用消炎镇痛药为主,但只能缓解疼痛症状,停药后多复发。重度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创伤大,费用高。目的:回顾性分析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不同病变程度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临床自身对照试验于2006—02/2007—02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门诊完成。对象:膝骨关节炎患者268例,男118例195膝,女150例285膝;平均年龄62.1岁;病变程度:轻度98例168膝,中度109例192膝,重度61例120膝。方法:均采用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每周1次,每次1支(2mL),连续注射5周(1个疗程)。参照日本膝骨关节炎指征等级制定出计分标准,记录每例患者用药前、用药5周,6,12个月步行能力、日常动作、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评分。由治疗后评分减去治疗前评分判断疗效。O分为临床缓解;≥6分为显效,3-6分为有效,〈3分为无效。.主要观察指标: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不同病变程度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结果:轻度:临床缓解10膝,显效82膝,有效56膝,无效20膝,有效率88%。中度:临床缓解3膝,显效60膝,有效100膝,无效29膝,有效率85%。重度:临床缓解0膝,显效8膝,有效53膝,无效59膝,有效率51%。结论:应用玻璃酸钠膝关节腔内注射对轻、中度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疗效,重度骨关节炎疗效较差。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刘宏鸣孙俊英王勇孔德群杨立文曾金才
-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
- 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与预后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与预后。方法1990年10月至2008年1月共收治7例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2—55岁(平均38.6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类:后壁骨折2例,后柱伴后壁骨折1例,横行伴后壁骨折2例,双柱骨折2例。股骨颈骨折按Garden分型:Ⅲ型2例,Ⅳ型5例。其中X线片和CT片示股骨颈骨折合并股骨头游离脱位于髋臼后上方者5例,仅显示股骨颈骨折而无脱位者2例。结果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X线片示5例移位髋臼骨折患者获解剖复位,2例获满意复位。股骨颈骨折均获满意复位和固定。7例患者术后获1~18年(平均8.6年)随访,X线片示5例合并股骨头脱位者日后均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坏死率高达100%(5/5),髋关节功能恢复均为差,于内固定术后2~4年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而2例股骨头未脱位者至今X线片上仍未显示任何股骨头坏死迹象,也无创伤后关节炎表现,髋关节功能恢复均为优。结论髋臼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患者,如同时合并股骨头脱位,因股骨头坏死率高,应首选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如未合并股骨头脱位,可以考虑首选切开复位内固定。
- 杨立文孙俊英曾金才魏立王全明
- 关键词:髋臼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
- 全膝置换术后关节内置管与非置管镇痛的对比研究
-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后关节内置管镇痛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
方法:运用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方法,对40例行单侧TKA的骨关节炎患者分为置管试验组和非置管对照组。两组术中均围关节注射“鸡尾酒”镇痛混合液,而置...
- 曾金才孙俊英王勇杨立文刘宏鸣
-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镇痛方式
- 文献传递
- 高龄患者锥形股骨柄假体全髋置换后的中期疗效被引量:1
- 2010年
- 背景:目前越来越多的高龄髋关节病变患者需要接受全髋置换治疗。但由于老年患者常存在骨质疏松,骨量易丢失,以及骨愈合能力差等问题,在施行全髋置换时,应选择何种固定类型以及何种设计的全髋股骨柄假体最为理想仍存在不同意见。目的:观察高龄患者锥形股骨柄假体全髋置换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2002-02/2004-02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70岁以上应用锥形股骨柄假体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患者65例(70髋),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35例,髋关节骨关节炎1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例,人工股骨头术后松动9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例。分别于置换后1周、3,6个月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对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X射线平片进行复查。结果与结论:6例因癌症死亡,4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余55例随访六七年,平均6.5年。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85~95分,平均90分。2髋出现轻度大腿痛,无一髋需行翻修治疗。置换后1年内X射线平片显示假体下沉小于1.5mm者36髋。此后未再出现假体下沉。置换后3~6个月在Gruen6区近段羟基磷灰石涂层部位出现典型的骨锚固征及松质骨和皮质骨密度增高影像。此后所有患者包括DorrC型髓腔者均无柄端周围的骨质增生或"底座征",也无股骨近段或远段髓内骨溶解及假体松动。按Engh标准评定全部患者均获骨性固定。提示锥形股骨柄假体的锥形设计特征既可获得置入髓腔后的初始固定,又可获得由于负重行走后的假体适度下沉所产生的二次稳定,用于高龄患者生物型全髋置换中期疗效满意。
- 刘宏鸣孙俊英杨立文曾金才骆园杨茂伟李永旺
- 关键词:关节置换高龄患者髋关节假体
- 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总结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MIS-TKA)的体会。方法膝关节炎42例(48膝),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MIS-TKA(单侧36例,I期双侧6例),均采用GenesisII后稳定型假体,骨水泥固定;皮肤切口10~12cm;术毕采用"鸡尾酒"镇痛剂注射。结果48膝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感染、切口皮肤牵拉性坏死等并发症。平均出血(200±50)ml。单侧术者术后第2天、双侧术者第7天下地行走;膝关节屈曲活动范围术后5d内(80±10)度,6周(115±9)度;术后直腿抬高时间(4±2)d;术后X线片测量假体冠状、矢状面力线胫骨假体分别为(90±2)度和(89±2)度,股骨面上的力线分别为(95±2)度和(180±2)度;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95±3)分,伸屈活动范围达(120±5)度。结论经小切口股内侧肌入路行MIS-TKA具有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快等特点。
- 杨立文孙俊英曾金才刘宏鸣骆园
-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微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