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 作品数:30 被引量:113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氨酚羟考酮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观察氨酚羟考酮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6名PHN患者随机分为氨酚羟考酮组(A组,n=22)、加巴喷丁组(B组,n=22)和联合治疗组(C组,n=22),A组给予氨酚羟考酮片0.99/d、B组给予加巴喷丁胶囊1200mg/d和C组给予氨酚羟考酮片0.99/d+加巴喷丁胶囊600 mg/d,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疼痛强度(PI)变化,疼痛缓解度(PAR),镇痛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服药后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A、B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较A、B组评分降低(P<0.05);C组的镇痛显效率高于A、B两组(P<0.05);三组药物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头晕、嗜睡、恶心、呕吐,副作用的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氨酚羟考酮联合加巴喷丁治疗PHN,镇痛效果良好,安全可靠,是PHN止痛可供选择的措施之一。
- 杨勇鄢建勤郭曲练程智刚白念岳
- 关键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氨酚羟考酮曲马多镇痛
- N_2O和地氟醚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被引量:1
- 2005年
- 杨勇唐朝辉郭曲练王艳青王锷
- 关键词:脑电双频指数吸入麻醉麻醉深度地氟醚氧化亚氮
- 妊娠诱导镇痛效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0年
- 妇女妊娠后对疼痛刺激不敏感较常见,尤其对于具有慢性疼痛的孕妇,其妊娠后疼痛症状会明显减轻,这称为妊娠诱导镇痛效应,这一现象在动物研究中已证实,但在人类研究中还存在争议。另外,妊娠诱导镇痛效应并非单一机制调控,其作用机制从80年代至今仍在不断更新中,并且各作用机制如何共同调控妊娠诱导镇痛效应还不清楚,现国内外也未有文献对其进行总结报道。本文基于已有动物、人类妊娠诱导镇痛效应的研究报道,对妊娠诱导镇痛效应在动物、人类研究现状以及作用机制进行汇总,并讨论其作用机制之间存在的联系。
- 谭慧玲丁振东鄢建勤杨勇李平
- 关键词:妊娠镇痛效应阿片肽性激素T细胞
- 动力蛋白2基因型中央核肌病患者剖宫产麻醉一例
- 2019年
- 患者,女,35岁,59kg,停经37^+2周,入院待产。既往史:患者于1995年我院神经内科确诊为中央核肌病(centronuclear myopathy,CNM)[1],2017年于华大基因检测中心确定其致病基因为动力蛋白2基因(DNM2),慢性乙型肝炎病史。
- 刘贤杨勇卢枫鄢建勤郭曲练
- 关键词:动力蛋白基因型剖宫产麻醉慢性乙型肝炎神经内科
- B超引导下经椎间盘穿刺奇神经节阻滞毁损治疗
- <正>目的:我科在B超引导下行奇神经节阻滞毁损治疗4例,现报道如下。患者4例,56~70岁,2男2女。直肠癌术后2例1例宫颈癌术后,1例不明原因会阴部疼痛。经保守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疼痛VAS评分5~8分。方法:B超定位...
- 任飞白念岳扬胜辉杨勇鄢建勤
- 关键词:神经节阻滞椎间盘局麻药
- 文献传递
- 恩丹西酮预防小儿斜视矫正术后恶心呕吐60例临床分析
- 2004年
- 杨勇郭曲练王云姣
- 关键词:恩丹西酮小儿斜视矫正术恶心呕吐
- 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母爱行为对子鼠炎性痛及下丘脑催产素表达的影响
- 2019年
-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母爱行为对子鼠炎性痛及下丘脑催产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CCI雄性(C1组)、CCI雌性(C2组)、假手术雄性(S1组),假手术雌性(S2组),每组12只。手术组建立慢性缩窄性损伤(CCI)模型。四组大鼠按照C1C2组和S1S2组进行配对,将F1代子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小组,即:FC2组和FC2’组、FS2组和FS2’组,其中FS2’组与FC2’组在出生后互换喂养,而FC2组和FS2组仍由原母鼠喂养。检测四组母鼠回收和舔舐仔鼠的母爱行为。福尔马林实验检测子鼠炎性痛反应,ELISA法测定血清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皮质醇(COR)浓度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上核催产素(OT)表达。结果:与FS2组或FC2’组相比,FC2组或FS2’组回收潜伏期、回收总时间和舔仔潜伏期时间延长,舔仔总时间缩短。FC2组、FS2’组Ⅱ相痛觉评分、血清CRH和COR浓度明显高于FC2’和FS2组,Ⅰ相痛觉评分四组间无差异,而OT的表达则明显降低。结论: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母爱行为虽然对子鼠基础痛域无明显影响,但会增强子鼠对新发生疼痛的感知,这些行为改变可能与子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应激激素升高及下丘脑催产素表达下调有关。
- 卢枫杨勇鄢建勤钟涛邹望远郭曲练
- 关键词:神经病理性疼痛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催产素
-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联合综合模拟人在临床麻醉见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2
- 2013年
- 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是一种情景式临床教学方法,而模拟人教学则是近年来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文拟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应用于临床麻醉教学中,并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以评估其在临床麻醉见习教学中的效果,探讨现代麻醉学模拟教学的新方法。
- 杨勇鄢建勤钟涛郭曲练傅迪
- 关键词:麻醉学模拟人
- 鞘内注射布托啡诺混合氯胺酮对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布托啡诺混合氯胺酮对炎性痛大鼠脊髓背角环磷腺苷-蛋白激酶A-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体重240~280g,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炎性痛组(IP组)、布托啡诺组(B组)、氯胺酮组(K组)和布托啡诺+氯胺酮组(BK组)。置管后5d,于大鼠左后足掌面皮下注射5%甲醛50μl,以制备炎性痛模型。IP组、B组、K组和BK组于皮下注射甲醛前30min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布托啡诺12.5μg、氯胺酮50μg、布托啡诺12.5μg混合氯胺酮50μg。注射甲醛后1h内,每5min观察大鼠痛行为学,并计算痛加权评分(PIS评分);于注射甲醛后2h时处死大鼠,取L5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背角PKA和磷酸化CREB(p-CREB)的表达水平,并行免疫组化染色分级。结果大鼠注射甲醛后均表现出典型的痛双相期,即急性痛时相(第1时相)和继发性痛时相(第2时相)。与IP组比较,BK组第1、2时相PIS评分降低,大鼠脊髓背角PKA、p-CREB表达下调,免疫组化染色分级降低(P〈0.05或0.01),B组、K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布托啡诺混合氯胺酮可减轻大鼠炎性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cAMP-PKA—CREB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 王月玲马文娟杨勇郭曲练
- 关键词:布托啡诺氯胺酮环AMP环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类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质
-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立体定向注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扩增子载体介导人前脑啡肽原基因对甲醛炎性痛大鼠的镇痛效应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立体定向注射介导人前脑啡肽原基因(HPPE)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扩增子载体对甲醛炎性痛大鼠的镇痛效应。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pHSVIRES-HPPE-LacZ载体SHPZ组,pHSVIRES-LacZ空白载体SHZ组和生理盐水NS组(n=51)。3组大鼠PAG立体定向注射SHPZ,SHZ和NS后于第3天、1周、2周、3周、4周、5周和6周时进行福尔马林实验观察镇痛效应。对注射后1周组(每组取9只)进行福尔马林实验后处死大鼠取出PAG标本观察HPPE转染表达情况,通过X-gal染色原位检测报告基因LacZ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HPPEmRNA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PAG组织中L-脑啡肽(L-EK)浓度。结果:PAG立体定向注射SHPZ后,X-gal原位染色、RT-PCR和放射免疫法检测均显示外源HPPE能有效表达。对甲醛诱发的炎性疼痛中,疼痛加权评分(PIS)于第1周、2周、3周、4周、5周时在第1相和第2相与空白载体对照组或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第6周时第2相PIS与空白载体对照组或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甲醛的镇痛效应可被腹腔注射纳洛酮拮抗。结论:SHPZ能成功地将外源HPPE基因转染到PAG神经元细胞中,并使之有效表达,HPPE的表达产物对甲醛炎性痛大鼠产生镇痛效应。
- 邹望远杨勇郭曲练王锷李准民刘庚勋程智刚
- 关键词:脑啡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