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丰强
- 作品数:10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吡格列酮对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及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以不同浓度吡格列酮处理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及膀胱癌J82细胞24h、48h、72h、5d、8d和10d.观察细胞生长状态,MTT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周期素D1、p53、Bcl-2、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显示,10μmol/L吡格列酮处理膀胱正常细胞24、48、72h后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均P〈0.05),细胞凋亡增加[24h(18.8±2.1对9.4±1.7)%、48h(29.9±1.3对10.7±1.1)、72h(49.7±2.3对11.3±1.3)%.P〈0.05].J82细胞未见明显影响.10μmol/L吡格列酮处理2种细胞72h内周期素D1、p53、Bcl-2、Bax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作用8d后J82细胞周期素D1、p53蛋白表达降低,提示吡格列酮不增加膀胱正常移行上皮细胞癌变趋势。
- 王吉娇李春艳袁晓岚周姣姣严静初蕊杨丰强曲伸苏本利李鸿
-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噻唑烷二酮类吡格列酮膀胱癌
- 肾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蛋白的表达和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血清中可溶性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蛋白(sMICA)检测对肾癌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40例肾癌患者(肾癌组)手术前后和40名健康者(对照组)的血清sMICA水平,并对血清sMICA水平与临床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肾癌组术前的血清sMICA水平为(366.15±27.89)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4.03±22.15)pg/mL(P<0.01)。肾癌组术后的血清sMICA水平为(229.18±45.54)pg/mL,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1),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TNM分期中Ⅲ期和Ⅳ期肾癌患者的血清sMICA水平为(443.79±27.21)pg/mL,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的(310.68±40.93)pg/mL(P<0.05),而男性与女性患者间、<65岁与≥65岁患者间血清sMlCA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清sMICA水平可作为肾癌的一个辅助诊断指标,且其与肾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和临床分期有一定的关系。
- 杨丰强刘敏朱凯郭长城罗俊王吉娇郑军华
- 关键词:肾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膀胱癌患者血清DKK-1和DKK-3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研究血清Dickko pf(DKK)-1和DKK-3蛋白在膀胱癌患者术前、术后及正常人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膀胱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40例膀胱癌患者术前及术后外周血清中DKK-1和DKK-3的表达情况,并与20例非肿瘤对照组患者相比较。相关性分析DKK-1和DKK-3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膀胱癌患者术前血清中DKK-1浓度明显高于术后及对照组患者;血清DKK-3浓度在膀胱癌患者术前和术后无明显改变,但术前、术后血清DKK-3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DKK-1浓度与膀胱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不相关,DKK-3在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尿路上皮癌。另外,DKK-1和DKK-3表达之间无相关性。结论:血清DKK-1和DKK-3水平与膀胱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其中DKK-1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而DKK-3下调可能参与了膀胱癌的浸润及转移。提示测定两蛋白表达可能有助于膀胱癌的诊断和术后预测。
- 郭长城罗俊杨丰强耿江杨斌郑军华
- 关键词:膀胱肿瘤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基因表达DKK-1
- 体外扩增肾癌患者自体NK细胞及其对人肾细胞癌786-O细胞的杀伤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究IL-15、4-1BBL基因修饰的人白血病K562细胞(modi-K562细胞)联合IL-2体外高效扩增肾细胞癌患者自体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方法,研究扩增前后NK细胞对肾癌细胞株786-O的杀伤作用。方法:10例肾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与modi-K562细胞在含不同浓度IL-2培养液中共育14 d,采用流式细胞术、Calcein-AM释放实验检测NK细胞的扩增情况、免疫表型及对肾癌786-O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modi-K562细胞联合IL-2可有效扩增NK细胞,300 U/ml IL-2培养14 d时,NK细胞扩增(202.4±12.8)倍。在效靶比为20∶1时,扩增后NK细胞对786-O细胞的杀伤率为(72.0±4.3)%,显著高于扩增前NK细胞的杀伤率(34.2±3.6)%(P<0.01)。结论:IL-15、4-1BBL基因修饰的K562细胞联合IL-2在体外能有效扩增肾细胞癌患者NK细胞,扩增后NK细胞对肾癌786-O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
- 邵阳杨丰强郑军华施菊妹
- 关键词:肾细胞癌自体扩增
- 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抑制剂Y-27632对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 2013年
- 我们用ROCKS抑制剂Y-27632处理。肾透明细胞癌786-O细胞,探讨其对肾癌的生长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 杨丰强杨丰平郭长城黄建华车建平鄢阳耿江郑军华刘敏
- 关键词:蛋白激酶抑制剂细胞侵袭能力肾透明细胞癌RHO
- microRNAs是肾细胞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被引量:2
- 2013年
- 肾细胞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人类恶性肿瘤的3%,起源于近端肾小管。根据海德堡分类将肾细胞癌分为4个主要的组织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RCCC)是最常见的亚型,约占肾细胞癌的80%~85%。目前公认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肾癌唯一有效的方法,由于肾细胞癌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甚至有抵抗作用,
- 杨丰强李春艳郑军华
- 关键词:MICRORNAS肾细胞癌肾透明细胞癌近端肾小管组织型
- Argonaute-2蛋白在膀胱移行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Argonaute-2蛋白在膀胱移行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法测定88例经病理确诊的膀胱移行上皮癌患者配对的肿瘤组织、癌旁组织中Argonaute-2蛋白的表达,分析该蛋白表达与预后和其他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膀胱移行上皮癌组织中Argonaute-2 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Argonaute-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高表达Argonaute-2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显著相关。利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肿瘤组织中Argonaute-2蛋白高表达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低表达组患者明显降低(62.2%vs.86.3%,P<0.05)。结论 Argonaute-2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膀胱移行上皮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膀胱癌预后评估的一个重要生物学指标。
- 李军李军李伟杨丰强鄢阳车建平刘敏
-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法
- 丙戊酸钠对人肾癌ACHN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alproate,VPA)对人肾癌ACHN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观察VPA对肾癌ACHN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FCM法检测VPA对肾癌ACHN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周期调节因子cyclin E1和P^21WAF1以及凋亡调控因子Bcl-2和Bax的m RNA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VPA作用于肾癌ACHN细胞48h后均能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其半数抑制浓度(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为4.21mmol/L。VPA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G_0/G_1细胞所占比例增加,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4mmol/LVPA处理细胞48h后,cyclin E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21WAF1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Bcl-2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Bax mRNA表达量明显增加。结论:VPA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抑制肾癌ACHN细胞增殖。
- 杨丰强黄建华郭长城罗俊车建平鄢阳耿江邵阳郑军华
- 关键词:肾肿瘤丙戊酸细胞增殖细胞周期
- 肾癌基础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2年
-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RCC),是指起源于肾皮质的具有异质性的肿瘤,在人类泌尿系肿瘤中占第二位。外科手术根治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一旦肾癌出现远处转移,其5年生存率不足20%,据统计2008年全球肾癌新发病例约有271000例,约有116000例死于肾癌,肾癌约占成人新发恶性肿瘤的2.1%,男女发病率约为3:2,海德堡分类将肾癌分为4个主要的组织型:透明细胞癌(60%~80%),乳头状肾细胞癌(10%~15%),嫌色细胞癌(约5%),肾嗜酸细胞瘤(约5%),各种类型在遗传方面和疾病的临床表现上都具有高度的不同。肾癌本身是多基因相关肿瘤,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病程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迄今为止尚未阐明。基础研究的进展能够提高肾癌的预测、诊断和个体化治疗能力。本文就肾癌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 杨丰强郑军华
- 关键词:肾肿瘤
- 丙戊酸钠上调人肾癌细胞MICA/B的表达并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抗肿瘤活性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对人肾癌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链A/B(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Ⅰ-related chainA/B,MICA/B)表达的影响,比较肾癌细胞经VPA处理前后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对其杀伤作用的差异。方法:用0.5~8.0mmol/LVPA分别处理人肾癌786-O和ACHN细胞后,应用FCM检测不同浓度VPA对细胞活力的影响。选择4.0mmol/LVPA处理肾癌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FCM分别检测肾癌细胞MICA/B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钙黄绿素释放法和FCM分别检测VPA处理肾癌细胞后NK细胞对其的杀伤作用以及NK细胞的脱颗粒行为。结果:8.0mmol/LVPA处理肾癌细胞48h后,对肾癌细胞活力的影响大于其他处理组(P<0.05);4.0mmol/LVPA处理组肾癌细胞MICA/B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未经VPA处理的对照组(P<0.05);4.0mmol/LVPA处理组NK细胞对肾癌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未经VPA处理的对照组(P<0.05),且杀伤率的升高可被抗NKG2D(natural-killer group2,memberD)抗体特异性拮抗;肾癌细胞经4.0mmol/LVPA处理后,其激活NK细胞的脱颗粒作用明显强于未经VPA处理的对照组(P<0.05)。结论:VPA可以明显上调肾癌细胞MICA/B的表达,增强NK细胞对其的杀伤活性。
- 杨丰强邵阳郭长城施菊妹郑军华
- 关键词:丙戊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