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成
- 作品数:13 被引量:67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免疫低下与正常生理状态Beagle犬类过敏反应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建立免疫低下Beagle犬模型,初步探讨中药注射剂对免疫低下、正常Beagle犬模型类过敏反应的区别。方法: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造模,造模成功后,分别对免疫低下、正常Beagle犬静脉注射肿节风注射液,观察给药前、后动物的行为学变化,检测血清中组胺、Ig E、Ig G、Ig M的含量变化。结果:行为学变化:静注后5min免疫低下组反应强度与正常对照组一致,均为1-2;静注后15-30min,免疫低下组均为2-3,正常对照组均为1-2;组胺含量变化:免疫低下组与正常对照组组胺给药后均逐渐升高,于给药后30min开始下降,其中给药后5min、15min、30min免疫低下组组胺含量升高明显,分别为56.53μg/L、57.83μg/L、58.98μg/L,与正常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而两组Ig E、Ig G、Ig M比较无明显规律。结论:给药后5-30min,免疫低下组类过敏反应强度大于正常对照组。
- 李汉成吴青业廖雪珍罗佳波霍慧灵朱钊铭唐锋
- 关键词:类过敏反应BEAGLE犬免疫低下中药注射剂
- 麻黄-石膏配伍前后麻黄类生物碱的血浆药动学和尿排泄特征的变化被引量:17
- 2015年
- 采用UPLC-MS/MS测定大鼠灌服麻黄、麻黄-石膏水煎液后血浆和尿液中5种麻黄类生物碱(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的含量,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探讨麻黄-石膏配伍对主要药效成分体内血浆药动学和尿排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配伍石膏后5种生物碱的药动学变化趋势大体相同,表现为达峰时间缩短,吸收速度加快,但吸收程度与表观分布容积减少,可能与尿排量的增加有关。此外,石膏的加入有针对性地提高伪麻黄碱的达峰浓度、延长甲基麻黄碱的体内滞留时间来实现麻黄平喘作用的"增效",而对去甲基麻黄碱和麻黄碱则起"减毒"作用,由此验证了麻黄-石膏合用时"相反之中寓相辅"配伍原则的科学性,同时可为方药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实践提供参考。
- 霍慧灵李汉成卫平宋帅罗佳波
- 关键词:麻黄石膏尿排泄UPLC-MS/MS
- miR-96-5p在氯胺酮依赖的大鼠心脏中的表达及钩藤碱干预作用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检测miR-96-5p在氯胺酮依赖大鼠心脏中的表达水平,同时观察钩藤碱对氯胺酮诱导的miR-96-5p表达变化的影响。并对miR-96-5p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miR-96-5p对氯胺酮依赖及钩藤碱干预后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分成3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氯胺酮组(10 mg/kg),氯胺酮+钩藤碱组(60 mg/kg)]。建立大鼠氯胺酮条件位置偏爱模型(CPP),观察钩藤碱对CPP效应的干预作用;采用quanttative Real-time PCR(qPCR)检测大鼠心脏中miR-96-5p的表达水平;采用三个靶基因数据库(miRanda,miRDB,TargetScan)预测miR-96-5p的靶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其靶基因进行功能聚类分析(GO)和生物通路(KEGG pathways)分析;以STRING在线分析软件对其靶基因蛋白进行相互作用分析。结果经过4天CPP训练后,氯胺酮能够明显增加大鼠在白箱的时间(P<0.05),钩藤碱干预后,能够减少大鼠在白箱的时间(P<0.05)。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氯胺酮组miR-96-5p表达上调(P<0.05);与氯胺酮组比较,氯胺酮+钩藤碱组miR-96-5p表达下调(P<0.05)。三个靶基因数据库预测miR-96-5p共同靶基因90个,其功能主要富集于跨膜运输,心脏发育和多细胞生物体生长等生物学过程,涉及MAPK信号通路,胆碱能突触和cGMP-PKG信号通路。miR-96-5p靶基因编码蛋白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Map2k1, Pak1, Lrrc4, Mras, Mtor,Irs1, E14ebp2等在蛋白互作网络中具有核心地位。结论氯胺酮和钩藤碱干预后诱导心脏中miR-96-5p表达水平改变,并miR-96-5p可能通过跨膜运输,心脏发育等生物过程,作用于MAPK信号通路,参与氯胺酮依赖过程中对心脏的损害机制。
- 李婵李汉成朱晨房淼周玉婷莫志贤
- 关键词:氯胺酮钩藤碱心脏CPP靶基因
- 钩藤碱对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miRNA表达的影响
- 目的:探讨中药活性成分钩藤碱对甲基苯丙胺依赖大鼠的外周血单核细胞的miRNAs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甲基苯丙胺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采用miRNA芯...
- 周玉婷林莹波李璟罗超华李婵李汉成陈志杰莫志贤
- 关键词:钩藤碱甲基苯丙胺条件位置偏爱
- 麻黄及其与白术药对配伍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检测麻黄及麻黄-白术药对提取物中5种麻黄生物碱(NME、NMP、E、PE、ME)的大鼠血浆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探讨麻黄配伍白术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MS分析方法,ZORBAX SB-C18色谱柱(100 mm×2.1 mm,3.5μm),柱温:35℃,流动相: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4 m L/min;正离子MRM检测模式。结果:麻黄与白术配伍后麻黄生物碱在大鼠血浆及组织中的分布趋势均发生一定变化。结论:麻黄配伍白术后,可能起到增加药物疗效,同时又能降低麻黄生物碱毒性的作用。
- 朱钊铭李汉成罗佳波
- 关键词:麻黄生物碱配伍药动学
- 石膏用量对麻黄入血生物碱类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采用UPLC-MS/MS探讨不同用量石膏配伍麻黄对麻黄中移行入血生物碱类成分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各组分别灌胃麻黄-石膏不同配比(1∶0,1∶1,1∶2,1∶4)水煎液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所得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经DAS 3.2.2得出相关药动学参数。结果 4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达峰时间(tmax)有显著差异。与单味麻黄组相比,麻黄-石膏1∶1与1∶2组去甲基麻黄碱、去甲基伪麻黄碱和麻黄碱AUC0-t减少,麻黄-石膏1∶2与1∶4组此三成分tmax均缩短,但对于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麻黄-石膏合用组中,随着石膏用量的加大,5种麻黄类生物碱的药动学变化整体表现为t1/2z、MRT、Vz/F逐渐增加,tmax、CLz/F逐渐减少。结论石膏用量的改变可对麻黄中效毒成分的药动学行为产生规律性的影响,与传统医学中麻黄石膏配比用药的临床经验相吻合。
- 霍慧灵李汉成任孟月马钦海谭晓梅罗佳波
- 关键词:麻黄石膏生物碱药动学
- HPLC-MS法同时测定白术内酯Ⅰ、Ⅱ、Ⅲ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建立一个灵敏、快速、可靠的HPLC-MS法,以对乙酰氨基酚为内标(IS),同时测定白术内酯Ⅰ、Ⅱ、Ⅲ(AT-Ⅰ、Ⅱ、Ⅲ)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力学研究。方法: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萃取后,使用HPLC-MS法,ZORBAX SB-C18色谱柱(3.5um,2.1×100mm),柱温35℃,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水(85:15),流速为0.4ml/min;采用正离子模式MRM检测。结果:白术内酯Ⅰ、Ⅱ、Ⅲ的方法学验证(专属性、线性、检测灵敏度、准确度与精密度、基质效应与提取回收率、稳定性)良好,并成功应用于给药白术药材及白术-麻黄(4:3)药材提取物后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论:本方法可用于白术及其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为临床合理使用白术药材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朱钊铭李汉成罗佳波
- 关键词: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IIHPLC-MS药动学
- 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的研究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本文以血栓通注射液为例,筛选其内在致敏原,并试图探寻一种系统、可靠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为其它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利用P815细胞体外脱颗粒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通过小鼠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对血栓通注射液分离成分进行过敏筛查验证;分析并结合此两种筛查方法试验结果,综合评判血栓通注射液内在成分的致敏潜能。结果:P815细胞脱颗粒模型:血栓通注射液、三七总皂苷、人参皂苷Rb1组胺释放量、β-氨基己糖酶释放率和细胞脱颗粒率三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人参皂苷Rg1组胺释放量、脱颗粒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直接腘窝淋巴结实验模型:三七总皂苷组、单体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g1均WI>2,CI>5。结论:人参皂苷Rb1和Rg1可能是导致血栓通注射液临床过敏的内在因素。建议:结合体内外两种过敏筛查模型,综合评判中药注射液致敏潜能,探寻一种由体外细胞实验初步筛选到体内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的更加可靠、有效的中药注射剂致敏成分筛查方法。
- 李汉成吴青业傅钧庭罗佳波谭晓梅
- 关键词:血栓通注射液过敏反应
- 肠道菌群与药物成瘾的关系及相关研究进展
- 药物成瘾不仅严重损害成瘾者自身的身体健康,还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吸毒人数不断攀升,复吸率居高不下。药物成瘾是一种慢性脑病,传统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如美沙酮、正念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等,均不能有效的...
- 陈志杰李婵罗超华朱晨周玉婷李汉成李璟莫志贤
- 关键词:肠道菌群药物成瘾
- UPLC-MS/MS法同时测定花类药材中10种农药残留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采用QuEChERS法前处理花类样品,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同时测定样品中啶虫脒、乐果、吡虫啉、茚虫威、甲基异硫磷、马拉硫磷、甲霜灵、辛硫磷、炔螨特、敌百虫10种农药的残留量,用于花类药材的安全性评价。方法以菊花、木棉花、西红花为测试样本,用乙腈溶剂提取、无水硫酸镁和乙酸钠诱导相分离,再经净化材料萃取除杂,以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在质谱MRM模式下测定,以氘代莠去津为内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0种农药成分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1~2μg·kg^(-1)和0.005~5μg·kg^(-1);在5~400μg·kg^(-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0);其低、中、高3个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70.6%~119.3%,RSD<15%;部分样品中检出啶虫脒、吡虫啉、甲基异硫磷、甲霜灵、辛硫磷成分,但残留量低于标准的限量值。结论该方法经方法学验证适用于菊花、木棉花、西红花等花类药材中10种农药残留的同时测定。
- 吴蔚苗李汉成
- 关键词:花类农药残留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