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涛
- 作品数:38 被引量:2,897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走马观花VS.明察秋毫:机构调研与企业盈余管理被引量:12
- 2018年
- 本文利用2012—2016年中国深交所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机构调研对企业盈余管理和报告微利行为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机构调研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盈余管理及报告微利的概率,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质量,对上市公司具有监督治理作用。相对于保险、私募等机构,券商和基金调研对上市公司的治理效应更明显,且机构调研对非国有上市公司、小公司的监督治理作用更大。在市场化程度较高、法制环境较好的地区,机构调研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监督约束作用更显著。在使用相关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弱化了内生性之后,以上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的研究表明,机构调研能够有效缓解委托代理问题,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是一种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
- 李春涛赵磊余金馨
- 关键词:盈余管理
- “营改增”与企业创新——基于企业税负的视角被引量:67
- 2019年
- "营改增"政策通过有效控制企业税负的增加以促进其创新活动。本文利用2008—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专利申请数度量创新产出,将中国2012年开始实施的"营改增"试点视为一个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考察"营改增"政策对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营改增"的实施显著降低了企业平均的税负增幅,促进了企业创新,并且税负增幅下降越多的企业,其创新产出就越多。进一步研究发现,"营改增"通过税负变化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在民营、中小企业和法制环境较好地区的企业更为凸显。因此,深化结构性减税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负,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创新输入源源不断的政策红利。
- 张璇张计宝闫续文李春涛
- 关键词:双重差分
- 政治关联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被引量:9
- 2018年
- 企业政治关联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企业获得资源和得到庇护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人员的背景资料,构建衡量政治关联的指标,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政治关联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有显著的影响,拥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的规模显著较高;其次,尽管债权人和外部审计都能显著制约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但在存在政治关联的公司,债权人和外部审计的治理功能会有所弱化,而且这种弱化作用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更加明显。包含工具变量在内的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显示以上结论依然保持稳健。
- 陶雄华曹松威李春涛
- 关键词:政治关联盈余管理
- 非财务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被引量:22
- 2022年
- 本文基于2004—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文本分析技术,构建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的前瞻性指标,实证检验MD&A前瞻性信息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MD&A前瞻性信息越多,公司股价同步性越低。该结论在尽可能弱化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利于缓解代理矛盾,并发挥管理层前瞻性信息披露的价值发现功能,提高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机制分析发现,更多的前瞻性信息能够降低分析师的盈余预测误差和减少预测分歧,并抑制噪声交易者的参与度。MD&A前瞻性信息通过吸引分析师跟踪与增加机构投资者持股等途径影响股价,其中的盈利预测与业绩承诺信息能够降低股价同步性。本文结论为监管层规范MD&A的披露制度和营造良好的披露环境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也为资本市场如何高效运行以及提高定价效率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 李子健李春涛李春涛
- 关键词:前瞻性信息文本分析
- 按下葫芦浮起瓢:分析师跟踪与盈余管理途径选择被引量:164
- 2016年
- 本文使用2006-2014年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分析师跟踪对企业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不同作用。在控制了内生性和其它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本文发现:分析师对应计盈余管理具有监督效应,能够减少应计盈余管理;相反,其对真实盈余管理具有促进作应,跟踪分析师越多,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越多。本文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与应计盈余管理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分析师易于监督隐蔽性较差的应计盈余管理,这种监督迫使经理人转向真实盈余管理。本文的结论有助于全面认识和评价分析师的治理作用,指出了分析师跟踪的缺陷,为完善分析师的治理职能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 李春涛赵一徐欣李青原
- 关键词:分析师跟踪真实盈余管理
- 政企关系、金融发展与企业融资——来自中国企业的经验证据被引量:3
- 2016年
- 在公平竞争机制缺失的转型经济中,良好的政企关系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更多额度的短期债务融资。本文使用世界银行2005年中国企业的微观调查数据,并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合并,实证考察政企关系对企业负债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良好的政企关系对企业获取短期债务融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企业长期债务融资的获取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民营企业和金融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政企关系对企业获取短期负债的促进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弱化了内生性问题后,以上结果依旧稳健。因此,地区间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构建是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关键。
- 李春涛王立威周鹏
- 关键词:政企关系企业融资金融发展
- 政府干预、非正常支付与企业信息透明度——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被引量:1
- 2019年
- 政府干预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进行的调控行为,比如为企业提供金融资源、垄断地位、优惠政策等,但政府官员也可能通过干预而谋取私利,如对企业资源的掠夺性干预。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地区非平衡性,市场化程度、制度环境存在地区差异性,市场化进程对政府行为、资源配置等有重要影响,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法律制度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相对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更大的作用。相关实证检验结果也表明,地方政府干预和非正常支付对企业信息透明度也会产生影响。在政府干预较多和非正常支付较严重的地区,上市公司的股价暴跌风险较高;而在市场化程度较高和法制较完善的地区,政府干预和非正常支付对企业信息透明度有着显著的制约作用。因此,提高信息透明度,可能需要通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政治环境和控制非正常支付来降低企业信息透明度披露的政治成本。
- 屈晶司海涛李春涛
- 关键词:政府干预
- 金融科技与企业创新——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证据被引量:929
- 2020年
- 金融科技催生出新的金融服务模式,这能否解决实体经济的融资难题从而促进企业创新呢?通过“金融科技”关键词百度新闻高级检索,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指标,并利用2011—2016年新三板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发展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就经济意义而言,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每提高1%,当地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平均会增加约0.17项。作为一个宏观变量,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受单个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较小,但是依然会存在测量误差和遗漏变量等内生性问题。本文运用接壤城市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均值作为工具变量,得到了一致的估计结果。本文的结果在替换企业创新指标、使用不同回归模型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通过两个渠道促进企业创新,一是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二是提高税收返还的创新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促进企业创新的作用在东部地区和高科技行业表现得更为明显。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发展、重塑金融行业生态格局,才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从而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
- 李春涛闫续文宋敏杨威
- 关键词:融资约束
- 卖空机制与企业避税--“征管”抑或“助逃”被引量:5
- 2021年
- 卖空威胁的存在增加了企业避税的成本,从而导致卖空交易逐渐成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具有税收“征管”效应。本文利用2006-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卖空机制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首先,本文将中国2010年启动的融券试点视为一个准自然试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发现在融券试点后,卖空标的企业的避税规模显著下降。其次,本文运用融券余额测度卖空势力,用ETF基金持股比例作为工具变量,发现空头势力越大,企业避税规模的缩减幅度越大。再次,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包括构建PSM-DID模型、限制样本在沪深300成分股以内(外)、利用转融通政策建立DID模型,其结果都支持卖空机制具有税收征管功能。此外,外部环境的异质性也会影响卖空的税收征管效应,我们发现在金融市场欠发达和法律环境不完善的地区,卖空对企业避税的影响更加显著,这表明卖空机制能够弥补企业外部治理的不足,减少企业避税。最后,在机制检验中,我们发现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是卖空机制约束经理人行为以减少企业避税的重要渠道。因此,在防范恶意卖空行为的同时,适当允许卖空,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性,这不仅能弥补公司治理和企业外部监管的不足,还能有效地规范经理人的税收筹划。这对于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提供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
- 李春涛周鹏张璇
- 关键词:卖空机制信息不对称企业避税双重差分模型
- 诉讼威慑与公司治理优化——基于康美药业集体诉讼的事件研究证据被引量:2
- 2024年
- 股东的权利,从享有公司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到提起诉讼要求损害赔偿,被广泛认为是一个经济体中有效配置资本的重要影响因素。康美药业案作为中国第一起实质性集体诉讼,其判决结果深刻影响了资本市场主体的行为。采用事件研究法,以2018—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2021年11月12日康美药业证券虚假陈述集体诉讼案一审判决所带来的强化股东保护的公司治理效应。结果发现,盈余管理程度高、被交易所问询多以及存在关联交易的企业,在康美药业案一审判决前后的市场反应更差。此外,相较于其他重要事件日,一审判决对潜在违规企业的威慑更为明显,且威慑效应具有持续性,公司更倾向于守法经营,带来公司治理的优化。为保障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建议政府进一步降低集体诉讼门槛和维权成本,为投资者提供便捷有效的诉讼维权渠道;上市公司增强财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守法经营,依法披露,提升内部治理水平。
- 李春涛李春涛宋敏
- 关键词:康美药业关联交易集体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