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召

作品数:7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侵袭性
  • 3篇粒细胞
  • 3篇骨髓
  • 3篇病患
  • 2篇多发
  • 2篇多发性
  • 2篇多发性骨髓瘤
  • 2篇血液
  • 2篇血液病
  • 2篇血液病患者
  • 2篇真菌病
  • 2篇侵袭性真菌
  • 2篇侵袭性真菌病
  • 2篇细胞集落
  • 2篇细胞减少
  • 2篇粒细胞集落刺...
  • 2篇免疫
  • 2篇菌病
  • 2篇集落

机构

  • 7篇烟台市烟台山...

作者

  • 7篇丛琳
  • 7篇肖静
  • 7篇李召
  • 7篇张文娟
  • 1篇厉吉霞
  • 1篇姜虹
  • 1篇贺长虹
  • 1篇赵春红

传媒

  • 2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国际中医中药...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肺曲霉病4例被引量:2
2010年
丛琳张文娟李召杨少婵肖静
关键词:伏立康唑中性粒细胞减少侵袭性肺曲霉病
参芪再障颗粒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hronic aplastic anemia,CAA)是一组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免疫功能异常、造血微环境损伤,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临床上以贫血、出血和感染为主要表现。虽然近年来现代医学对CAA的临床治疗取得较大进展,但不良反应大、医疗费用过高。
丛琳张文娟肖静李召杨少婵鲍雪临
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障参芪免疫功能异常全血细胞减少
沙利度胺、帕米膦酸二钠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帕米膦酸二钠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6例MM患者接受沙利度胺、帕米膦酸二钠联合化疗治疗,以血清或尿M蛋白水平及患者生活自理状况评价疗效,于用药前及用药2和6疗程观察患者的血常规、骨髓细胞学、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蛋白电泳、β_2微球蛋白、血钙及骨骼X线征象等指标。同时观察治疗中患者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治疗2疗程,初治组有效率为84.2%,难治与复发组有效率为85.7%。整个观察期(36月)共14例患者生存。不良反应均可耐受。结论沙利度胺及帕米膦酸二钠联合化疗治疗MM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好,并有一定的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丛琳肖静张文娟李召杨少婵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沙利度胺帕米膦酸二钠药物疗法
出血性疾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1年
目的 探讨出血性疾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含量变化与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出血性疾病患者[其中过敏性紫癜25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25例]血浆TM含量,同样方法检测健康对照组40例,比较3组的TM水平.结果 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TM含量[(32.55±7.48)μ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0.4±7.72)μg/L](t=6.90,P〈0.01);ITP患者血浆TM水平[(20.29±10.15)μg/L]未见明显升高(P〉0.05);过敏性紫癜治疗好转组血浆TM含量[(20.15±8.02)Ixg/L]明显下降(t=6.46,P〈0.01),而无效和复发组患者血浆TM含量分别为[(33.76±8.36)μg/L]和[(34.06±10.06)μg/L],与好转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TM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对过敏性紫癜和ITP的鉴别诊断.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浆TM含量与临床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作为了解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丛琳张文娟肖静李召杨少婵鲍雪临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血栓调节蛋白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1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12例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确诊(proven)1例、拟诊(probable)8例、疑似(possible)3例,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伊曲康唑口服胶囊或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升高白细胞。治疗后确诊组1例死亡、拟诊组8例死亡3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疑似组3例中死亡、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各1例,总病死率为41.7%。结论血液病合并IFD病死率高,在治疗IFD的同时,应用G-CSF对于血液病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者,及早配合抗真菌药物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丛琳张文娟肖静李召杨少婵鲍雪临
关键词:血液病侵袭性真菌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前后血清NTX-Ⅰ和BALP及OPG变化临床意义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B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前后血清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Ⅰ)、护骨素(OPG)和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8例MM患者随机分为BD组和VAD组,每组14例。BD组行BD方案化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共6个周期。VAD组患者行VAD方案化疗(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地塞米松),共6个周期。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TX-Ⅰ、OPG和BALP水平,并选14名健康体检者作正常对照组。结果:BD组和VAD组MM患者治疗前血清NTX-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OPG和BAL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降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TX-Ⅰ、OPG和BAL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较VAD组变化更明显;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TX-Ⅰ、OPG和BAL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D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VAD组,P<0.05。结论:MM患者血清NTX-Ⅰ水平较正常人显著升高,OPG和BALP水平较正常人显著降低,BD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VAD组,且BD组较VAD组治疗后血清NTX-Ⅰ水平下降更明显、OPG和BALP水平升高更明显,对改善MM患者骨代谢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肖静丛琳张文娟李召杨少婵鲍雪临赵春红厉吉霞姜虹贺长虹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护骨素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血液科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42例血液病合并IFD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42例患者中确诊8例、拟诊28例、疑似6例,分别给予氟康唑、两性霉菌B脱氧胆酸盐、伊曲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疗,并同时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升高白细胞;治疗后确诊组8例病死4例、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3例;拟诊组28例病死11例、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10例;疑似组6例中病死、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各2例,总病死率为40.48%。结论血液病合并IFD病死率高,在治疗IFD的同时,应用G-CSF对于血液病患者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粒细胞缺乏症者,及早配合抗真菌药物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丛琳张文娟肖静李召杨少婵鲍雪临
关键词:血液病侵袭性真菌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