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冠乔

作品数:17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海南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乳腺
  • 8篇乳腺癌
  • 8篇腺癌
  • 4篇乳腺肿
  • 4篇肿瘤
  • 3篇切除
  • 3篇成像
  • 2篇多模态
  • 2篇阴性
  • 2篇阴性乳腺癌
  • 2篇乳房
  • 2篇乳腺肿块
  • 2篇乳腺肿瘤
  • 2篇三阴
  • 2篇三阴性乳腺癌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行为
  • 2篇皮肤
  • 2篇肿块
  • 2篇细胞

机构

  • 16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李冠乔
  • 8篇钟晓捷
  • 7篇汤鹏
  • 5篇杨时平
  • 3篇姚嘉
  • 3篇姚嘉
  • 3篇王振平
  • 3篇陈集敏
  • 3篇陈洋
  • 2篇陈茹
  • 2篇董华英
  • 2篇刘光洪
  • 2篇罗是是
  • 2篇王梅
  • 2篇赵应满
  • 2篇俞杨
  • 1篇张宇
  • 1篇吴诚义
  • 1篇李建军
  • 1篇王伟

传媒

  • 3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中国肿瘤生物...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疑难病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2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26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6月住院治疗的26例经临床病理确诊GLM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和治疗结果。结果 26例患者中,25例(96.2%)患者有生育史,17例(65.4%)有积乳病史,5例(19.2%)产后未哺乳;10例(38.5%)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6例(23.1%)有乳房外伤史。26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核心穿刺活检20例(76.9%),麦默通微创(MMT)术后确诊6例(23.1%)。9例病变范围局限者确诊后行手术治疗;17例病变范围广泛者术前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病灶范围缩小后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后治愈。结论 GLM的发病可能与乳汁淤积、乳头凹陷及乳房外伤相关。GLM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需病理学检查才能确诊。皮质类固醇激素可控制GLM患者的病情,但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才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
董华英汤鹏钟晓捷王伟李冠乔吴诚义
关键词:乳腺炎肉芽肿
吉西他滨与长春瑞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对比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对比吉西他滨与长春瑞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对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耐药的晚期乳腺癌者70例,根据化疗方案不同分为吉西他滨(GEM)联合顺铂(DDP)(GP组)和长春瑞滨(NVB)联合DDP(NP组),每组35例。治疗2个周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GP组治疗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2.9%、82.9%,与NP组54.3%、7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化疗方案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中GP组发生Ⅲ/Ⅳ度白细胞减少(25.7%)及血小板减少(34.3%)显著高于NP组(1I.4%,14.3%)(P〈0.05);而静脉炎的发生率(28.6%)GP组显著低于NP组(45.7%)(P〈o.05)。【结论】GEM联合DDP与NVB联合DDP治疗蒽环类及紫杉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相当,且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姚嘉李冠乔俞杨钟晓捷汤鹏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切除乳腺良性肿块96例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Mammotome,MMT)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6例女性乳腺肿块患者,共222个乳腺肿块,行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切除术。结果 222个乳腺肿块中,乳腺癌2个,纤维腺瘤95个,增生结节38个,腺病28个,腺瘤样增生37个,旺炽型腺病3个,分叶状肿瘤2个(良性1个,良性到交界性1个),囊肿17个。单个肿块平均取出时间:8min。术中B超显示下肿块均完全切除。术后皮下瘀斑14例,血肿9例,随访过程中逐渐消散。术后随访4~6个月,96例中94例效果满意,满意率达97.9%。1例术后2个月复发,复发率为1%。结论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切除乳腺良性肿块具有安全、微创、效果确切、术后美观的优点。
李冠乔汤鹏钟晓捷王梅
关键词:超声引导麦默通乳腺肿块活检
mi R-32-5p通过靶向Dickkopf相关蛋白3的表达调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筛选乳腺癌中差异表达的关键miRNA及其靶基因,干预其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并观察对乳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GEO数据库筛选在乳腺癌中差异表达的miRNA,ENCORI数据库验证差异miRNA的表达,以选定最显著的差异表达miRNA为研究对象;利用Starbase、miRDB和miRWalk数据库预测miR-32-5p的靶基因,利用DAVID数据库对靶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联合Cytoscape3.6.2软件进行PPI网络分析及核心基因的筛选,从核心基因中选择相互联系紧密"度值"最显著的Dickkopf相关蛋白3(DDK3)基因进行后续实验。qPCR检测miR-32-5p在人正常乳腺细胞MCF10A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MDA-MB-231、MDA-MB-453细胞中的表达。向MDA-MB-231细胞中转染miR-32-5p mimic、miR-32-5p inhibitor及各自的对照(NC)序列,分别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实验检测过表达或抑制miR-32-5p对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结果:从GEO数据库中获取的两个数据集共识别出两个差异miRNA,ENCORI数据库验证差异miRNA的表达发现miR-32-5p的表达水平与GEO数据库的结果一致,故选择其进行研究;预测得到198个miR-32-5p潜在的靶基因并鉴定出10个核心基因(DKK3、WNT2B、SFRP5、SFRP2、SFRP1、LRP6、WNT6、KREMEN1、NEDD4L、TRIP12),其中DKK3的度值最大可能在乳腺癌中较为重要,于是选择miR-32-5p/DKK3轴进行后续研究。miR-32-5p在3种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细胞(均P<0.01),其中以MDA-MB-231细胞中表达最高。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实验验证了miR-32-5p与DKK3基因的靶向结合及其对后者表达的负向调控。转染miR-32-5p mimic、miR-32-5p inhibitor后成功提高或抑制了MDA-MB-231细胞中miR-32-5p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32-5p可抑制MDA-MB-231细胞的凋亡而促进细胞增殖和侵袭(P<0.05或P<0.01),敲低miR-32-5p则起相反的作用(均P<0.01)。结论:miR-32-5p/DKK3�
姚嘉李冠乔杨时平苏慧銮
关键词:乳腺癌MDA-MB-231细胞
Hsa-miR-98-5p/DKK3信号轴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威胁着全世界女性的健康。虽然已发现大量微小RNA(microRNA,miRNA)在乳腺癌中异常表达,但仍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miRNA-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网络。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乳腺癌相关数据集,分析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利用miRDB、miRTarBase和StarBase数据库分析差异miRNA靶向的基因。使用R语言中的ClusterProfiler包对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使用String数据库联合Cytoscape 3.6.2软件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分析及Hub基因的筛选;构建miRNA-Hub mRNA调控网络确定研究信号轴,然后通过细胞实验进行验证。结果:采用TCGA数据集识别出两个差异miRNAs。3个数据库取交集预测得到278个靶基因。共鉴定出10个Hub基因,从构建的miRNA-Hub基因网络图中发现,hsa-miR-98-5p/DKK3轴可能在乳腺癌的进展中起关键作用。细胞功能学实验证实hsa-miR-98-5p可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进一步验证了hsa-miR-98-5p与DKK3的结合作用。结论:本研究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鉴定出一个与乳腺癌进展相关的hsa-miR-98-5p/DKK3轴,初步证实hsa-miR-98-5p可通过靶向DKK3抑制乳腺癌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姚嘉李冠乔杨时平苏慧銮
关键词:乳腺癌
参附注射液联合表柔比星和紫杉醇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究参附注射液联合表柔比星和紫杉醇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在每个化疗周期的第1天静脉滴注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60 mg/m^2,1次/d,同时静脉滴注紫杉醇注射液120 mg/m^2,1次/d,滴注时间大于3 h。治疗组在每个化疗周期的1-10 d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50 mL/次,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和紫杉醇注射液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21 d为一个化疗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直径、癌细胞的叉头框蛋白A1(fork box protein A1,FOXA1)、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67%、6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FOXA1、BRCA1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67%、1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表柔比星和紫杉醇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效果较好,可显著降低患者肿瘤直径,还可降低FOXAl和BRCAl蛋白水平,且不良反应较低,在临床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姚嘉李冠乔钟晓捷汤鹏
关键词:参附注射液紫杉醇三阴性乳腺癌肿瘤直径
一种具有适形功能的补偿膜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适形功能的补偿膜,包括补偿膜机构,所述补偿膜机构包括组织补偿胶体、第一热塑膜和第二热塑膜,所述第一热塑膜和所述第二热塑膜相连,所述组织补偿胶体位于所述第一热塑膜和所述第二热塑膜之间所形成的空腔内,...
杨时平李冠乔杨许石
文献传递
miR-32-5p靶向ZEB1、ZEB2基因调控乳腺癌增殖和侵袭能力的机制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ZEB1和ZEB2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miR-32-5p对乳腺癌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ZEB1、ZEB2和miR-32-5p的表达,筛选出ZEB1和ZEB2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系,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敲减效率。应用克隆形成、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敲减ZEB1或ZEB2后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miR-32-5p与ZEB1或ZEB23′UTR区域的结合。Western blot、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抑制miR-32-5p后对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乳腺癌组织中ZEB1、ZEB2和miR-32-5p mRN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乳腺癌组织中miR-32-5p表达和ZEB1、ZEB2表达呈正相关。MCF-10A、MDA-MB-231和MCF-7三种细胞中,MCF-7细胞ZEB1和ZEB2表达水平较高。敲减ZEB1或ZEB2后,形成的克隆数目减少,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ZEB1或ZEB23′UTR区域存在miR-32-5p的结合位点,抑制miR-32-5p会增加迁移和侵袭能力,E-cadherin蛋白表达增加,vimentin蛋白表达降低。增加ZEB1或ZEB2表达会使抑制作用减弱。结论miR-32-5p通过靶向ZEB1和ZEB2调控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抑制乳腺癌的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
俞杨姚嘉杨时平李冠乔
关键词:乳腺肿瘤MICRORNA
三阴性乳腺癌的钼靶X线及MR分析
三阴乳腺癌(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表达缺失的特殊亚型乳腺癌,因TNBC恶性程度高、局部复发率高、预后差,对内分泌治疗效果不佳等特点,近年来在引起了极大的...
王振平陈洋李冠乔陈集敏
关键词:三阴性乳腺癌乳腺钼靶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
雌激素受体与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相关性分析及联检意义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水平、联检的意义及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 B-2)表达水平,并分析三者相互关系及与临床各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ER、PR及C-erb B-2的阳性率分别为57.8%、50.0%、58.9%,ER表达与PR表达呈正相关,ER、PR表达一致率与C-erb B-2表达呈负相关。E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与肿瘤大小、部位、年龄、月经初潮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癌旁组织病理学形态无关;PR表达及ER不同阳性强度表达与临床病理各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 B-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结论 ER、PR在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乳腺癌病患实施ER、PR联检有助于评估内分泌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姚嘉李冠乔钟晓捷汤鹏
关键词: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临床病理乳腺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