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虎
- 作品数:156 被引量:555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更多>>
- 一种基于安全熵的动力电池安全风险预警方法
-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安全熵的动力电池安全风险预警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考虑电池的多种类使用数据的总安全熵模型;对电池获取在发生损毁事故前的多种使用数据,根据总安全熵模型计算实验电池能够发生损...
- 杨世春周思达周新岸卢宇李强伟张正杰林家源曹耀光闫啸宇刘新华陈飞李兴虎
- 车载等离子体富氢气体制备系统研究
- 应用自制的车载等离子体富氢气体制备装置,进行了二甲醚(DME)部分氧化重整制氢实验,研究了操作参数、结构参数、电极材料和电极散热特性对氢产率和DME转化率的影响,得出了相应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各参数的最佳操作值。
- 马奎峰李兴虎
- 关键词:富氢气体
- 火花点火发动机燃烧循环变动特性的高速纹影摄影研究被引量:2
- 1993年
- 介绍了运用高速纹影摄影对火花点火发动机循环变动特性的研究.确定了纹影摄影胶片中可用于循环变动研究的部分,并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火花点火发动机的燃烧循环变动在燃烧一开始就已产生,并且表现为火焰中心、火焰速度、当量火焰半径、点火延迟时间、临界火焰半径、临界火焰速度等的变动.
- 李兴虎蒋德明沈惠贤
- 关键词:发动机燃烧
- 永磁体双线圈电磁气门机构设计及仿真研究
- 内燃机中气门的开闭是通过凸轮机构驱动实现的,由于凸轮型线的限制,配气定时和气门升程变化范围很窄,不能适应发动机多种工况下的最佳要求。电磁气门机构可以实现配气定时和升程随发动机工况连续调节,提高发动机性能并降低泵气损失,减...
- 孙海Jawad Aslam李兴虎
- 关键词:内燃机
- 一种圆柱面带有蜂巢状形槽的机械密封结构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圆柱面带有蜂巢状形槽的机械密封结构,在机械密封结构的外圆端面即圆柱面A沿圆柱体径向和周向开设蜂巢状形槽;该蜂巢状形槽是由六棱柱(1)、密封面内的加强筋(2)和密封面(3)构成;蜂巢状形槽内的六棱柱(1),位...
- 王岩寇桂岳李兴虎周瞰然
- 文献传递
- 492QC发动机NO_x排放的缸间差异研究被引量:1
- 1999年
- 从各缸排气道出口中心附近进行了排气样气采集,用化学发光分析仪对取样气体进行了分析,试验时改变了发动机的转速、点大提前角以及负荷大小.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缸间燃烧差异引起的NOx的排放差异不容忽视,NOx排放最大的气缸可达最小气缸的6倍之多.改进缸间排放差异对降低发动机整机的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 李兴虎金克成郭常陆王征李建国
- 关键词:火花点火发动机汽车发动机氮氧化物
- 火花点火发动机压力循环变动的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44
- 2000年
- 分析比较了火花点火发动机循环变动的评价方法 ,并提出了用各个曲轴转角下的压力变动率曲线表示压力循环变动的方法。结果表明 ,平均指示压力的标准差及变动率是评定内燃机压力循环变动的最佳参数 ;各个曲轴下的压力标准差及变动率曲线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各个曲轴转角下的压力变动情况 ;进气过程中也存在压力变动 ,其压力变动率高于燃烧过程 ;
- 李兴虎蒋德明沈惠贤
- 关键词:火花点火发动机汽油机
- DPF滤芯开口率和过滤面积的影响因素研究
- 推导了正方形孔DPF滤芯实际孔密度Nr、实际开口率δr和实际过滤表面积SFr等的计算公式;其次,介绍了滤芯横截面上具有4个、3个和2个过滤壁面的孔的个数n4、n3和n2的计算方法,并编写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最后,利用开发...
- 李兴虎刘吉林
- 关键词:DPF性能指标优化设计
- 根据燃烧产物组成计算燃料空气混合比的方法研究
- 推导了根据燃烧产物组成计算混合气空燃比的理论公式,该公式可用于多种燃料及采用除水和不除水的HC测试方法的空燃比确定.推导的公式被用于点燃式发动机的实际排放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推导的公式的计算值、其它公式的计算值及仪器指示值...
- 李兴虎雷艳张博彦韩爱民金克成
- 关键词:燃烧化学反应点燃式发动机燃烧产物
- 文献传递
- 环境温度对汽油缸内直喷汽车排放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选取2辆典型汽油缸内直喷汽车(GDIV),在环境舱内进行了不同环境温度下,车辆冷启动和热启动后按照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循环(WLTC)运行时的排气污染物试验,测量并分析了GDIV排气中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旨在为GDIV排放系统设计、控制策略制定以及评价汽车排放对环境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对GDIV试验车辆冷启动和热启动的颗粒物数量(PN)和颗粒物质量(PM)排放因子影响显著。环境温度低于14℃,冷启动工况下行驶时PN排放难以满足国Ⅵ排放标准限值,总碳氢化合物(THC)和CO的排放因子受温度的影响显著,热启动时影响不明显。无论是热启动还是冷启动工况,当温度从-7℃逐步上升到40℃时,试验车辆的CO2排放因子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规律,2辆车在热启动时的CO2排放因子比冷启动时平均降低4%和7%。冷启动和热启动时,氮氧化物(NOx)排放因子受温度的影响均没有明显的规律。
- 胡守信赵耀炜李兴虎
- 关键词:环境温度气体排放颗粒物排放汽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