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基因
  • 3篇愈伤
  • 3篇愈伤组织
  • 3篇小麦
  • 2篇荧光
  • 2篇荧光素
  • 2篇荧光素酶
  • 2篇转基因
  • 2篇抗除草剂
  • 2篇除草
  • 1篇悬浮细胞
  • 1篇萤火虫荧光素...
  • 1篇荧光素酶基因
  • 1篇幼胚
  • 1篇幼穗
  • 1篇植株
  • 1篇融合基因
  • 1篇水稻
  • 1篇培养基
  • 1篇染色体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5篇朱小平
  • 4篇张健
  • 4篇吴有强
  • 4篇王东江
  • 3篇曾君祉
  • 2篇周文娟
  • 1篇楼小明
  • 1篇陈丽
  • 1篇张景六
  • 1篇徐乃正
  • 1篇田文忠
  • 1篇马红梅

传媒

  • 2篇植物学报
  • 1篇Acta B...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1995
  • 2篇1993
  • 2篇199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用花粉管途径获得小麦转基因植株被引量:200
1993年
本文将带GUS标记基因的质粒pBI121用花粉管途径转化普通小麦(T. aestivum L)品种小山3号的小花。从结实的106粒种子中,经点杂交初步筛选,再经Southern分子杂交鉴定,选出5株转基因小麦,转化率为4.7%。同时用荧光法和X-Gluc染色法测试,检测到这些植株中有GUS基因的表达产物β-葡糖苷酸酶(GUS)存在,证明GUS基因已整合到小麦植株中,并能在植物体中表达。
曾君祉王东江吴有强张健周文娟朱小平徐乃正
关键词:小麦花粉管途径转基因植株
小麦愈伤组织的悬浮培养
1992年
京冬1号、科冬58等十多个品种小麦的幼穗、幼胚的愈伤组织经一年多的继代培养,从中挑选出胚性强,分散性好的组织块进行扩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品种在同一培养基上培养形成胚性愈伤组织的效量和时间是不同的。AgNO3、弱散射光和脯氨酸对某些品种形成胚性愈伤组织有效。这说明改变培养条件能克服品种问的差异。用 MS、改良 AA、B5等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附加2,4-D。
吴有强曾君社王东江朱小平张健
关键词:愈伤组织基本培养基幼胚幼穗继代培养悬浮细胞
籼稻蜡质基因5'上游区与GUS基因编码区融合基因的构建和在水稻中的瞬间表达被引量:9
1995年
为了鉴定水稻蜡质基因5'上游区的顺式作用因子与研究它们在组织专一性表达中的作用,我们对籼稻品种232的蜡质基因5'上游-115至-2120的区域进行了顺序测定,并将此基因的5'上游区同报告基因GUS构建成融合基因,用基因枪粒子轰击的方法将此融合基因导入水稻未成熟种子的幼胚和糊粉层细胞中,瞬间表达检测的结果表明,我们构建的融合基因中蜡质基因5'上游区的长度已足以使GUS基因在上述组织中表达。
马红梅朱小平楼小明陈丽张景六
关键词:水稻籼稻蜡质基因
抗除草剂转基因小麦愈伤组织的获得
1992年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在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中其进展是较缓慢的。除 Lorz.H 在1985年报导获得转基因愈伤组织外,迄今未见有更多的报导.我们在1989—1991年先后将抗除草剂 Basta 的 Bar 基因和萤火虫荧光素酶(Luc)基因转入小麦悬浮细胞系徐州211和(中3×科冬58)F1的原生质体中,获得转基因的多细胞团和愈伤组织,并从(中3×科冬58)F1的转基因抗性愈伤组织中得到根的分化。
曾君祉杨书礼吴有强田文忠张健王东江朱小平周文娟
关键词:愈伤组织转基因小麦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转入染色体组
抗除草剂基因和荧光素酶基因在小麦愈伤组织中的稳定表达被引量:7
1993年
用PEG介导法将抗除草剂基因和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转入小麦原生质体,在含50mg/L Basta的培养基上筛选出有抗性的愈伤组织。DNA分子杂交结果表明bar基因和luc基因都已整合到小麦细胞基因组中,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测定也检测到luc基因的表达。
杨书礼曾君祉吴有强朱小平王东江张健
关键词:小麦荧光素酶除草剂基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