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存巍

作品数:123 被引量:337H指数:9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5篇期刊文章
  • 25篇会议论文
  • 6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9篇马尔尼菲青霉
  • 17篇基因
  • 15篇菌病
  • 14篇体外
  • 12篇真菌
  • 12篇马尔尼菲青霉...
  • 11篇皮肤
  • 11篇细胞
  • 10篇体外药敏
  • 9篇敏感性
  • 9篇酵母相
  • 9篇康唑
  • 8篇药敏
  • 8篇真菌药物
  • 8篇抗真菌药物
  • 7篇青霉菌
  • 6篇药物敏感
  • 6篇药物敏感性
  • 6篇免疫缺陷
  • 6篇红斑

机构

  • 89篇广西医科大学...
  • 36篇广西医科大学
  • 15篇南宁市第四人...
  • 11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上海长征医院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内蒙古医科大...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桂林医学院附...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20篇曹存巍
  • 28篇梁伶
  • 21篇林有坤
  • 17篇刘栋华
  • 16篇郑冬燕
  • 16篇严煜林
  • 15篇吴易
  • 13篇罗虹
  • 11篇韦高
  • 11篇梁浩
  • 10篇李若瑜
  • 9篇郑文军
  • 9篇莫冬冬
  • 8篇李菊裳
  • 8篇刘伟
  • 6篇黄绍标
  • 6篇邓卓霖
  • 5篇袁锡华
  • 5篇韦立莉
  • 5篇刘燕芬

传媒

  • 15篇中国真菌学杂...
  • 14篇广西医科大学...
  • 13篇中国皮肤性病...
  • 12篇中华皮肤科杂...
  • 5篇临床皮肤科杂...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皮肤科学通报
  • 2篇全国首届真菌...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民族医药...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年份

  • 2篇2025
  • 8篇2024
  • 7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4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9篇2014
  • 10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1篇2006
1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被引量:16
2019年
目的:对比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B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4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广西民族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及降酶护肝、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伏立康唑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骨髓真菌培养转阴率、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观察组血/骨髓真菌培养转阴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和肌酐清除率(Ccr)均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WBC)、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肌酐(Sc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尿素氮(BU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伏立康唑治疗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临床疗效优于两性霉素B,更有利于患者肝功能恢复,对肾功能的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袁锡华曹存巍
关键词:艾滋病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
运用多媒体增进学生对足癣防治的认识
2002年
曹存巍林有坤程鹂梁铭
关键词:足癣健康教育防治知识皮肤科宣传教育
马尔尼菲篮状菌基因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9年
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可致局限性或全身播散性感染,在东南亚以及我国南方,尤其是广西、广东有区域性流行。该菌主要感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是流行区艾滋病患者特征性的机会性感染。文中主要介绍马尔尼菲篮状菌的相关基础知识、基因研究历史进程以及综述马尔尼菲篮状菌在生长发育、双相转换、信号通路、细胞壁合成、细胞代谢、应激反应、热休克、色素、毒力及耐药方面的基因研究进展。
潘开素曹存巍
关键词:基因致病机制
马尔尼菲青霉产色与gasC基因表达关系究研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初步探讨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竹鼠寄生株和人感染株的产色与gasC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15株广西野生银星竹鼠寄生株和15株人感染株的Pm在SDA液基25℃震荡培养72h后检测OD值,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出两种菌株gasC基因的表达量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来源的Pm在25℃时产色OD值分别为0.842±0.777和0.681±0.721,无差异(P>0.05)。荧光定量PCR测出15株竹鼠寄生株和15株人感染株gasC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126.41±122.74和136.170±139.85,SPSS统计分析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菌株的产色与gasC基因的表达量成直线正相关关系(r=0.882,P<0.05)。结论两种来源的Pm菌株在25℃时产色能力无差异;菌株产色与gasC基因的表达成正相关;gasC基因可能与菌株致病有关。
庄晓晟梁伶曹存巍刘栋华严煜林黄绍标刘燕芬韦高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
小檗碱联合常规抗真菌药物作用于马尔尼菲篮状菌致病性酵母相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目的探讨小檗碱单独及与常规抗真菌药物联合使用后对马尔尼菲篮状菌体外抗真菌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CLSI棋盘法对21株马尔尼菲篮状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使用分数抑制浓度指数(FICI)来判断药物相互作用:FICI≤0.5为协同...
潘开素郑艳青曹存巍
关键词:黄连素
文献传递
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皮损局部Th1型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马尔尼菲青霉(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皮损局部的免疫病理损伤以及细胞保护性免疫.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A组:HIV阳性30例,B组:HIV阴性20例)马尔尼菲青霉病(Pe...
李昕吴易莫冬冬袁锡华罗虹邓卓霖曹存巍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细胞因子TH1
播散性皮肤组织胞浆菌病1例及文献复习
2011年
患者女,31岁。多发性骨关节疼痛伴发热8月,多发性皮肤脓肿4月。脓液及组织真菌培养可见双相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经rDNA的ITS区鉴定该菌与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高度同源。诊断:播散性皮肤组织胞浆菌病。予口服伊曲康唑0.2g(2次/d)和5-氟胞嘧啶1g(3次/d)治疗,5个月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袁锡华曹存巍李菊裳徐永佳
关键词:组织胞浆菌病播散性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小鼠脾脏组织病理学特征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观察小鼠感染两种不同来源的马尔尼菲青霉菌(PM)后脾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用分离自广西银星竹鼠的野生PM菌株(A组)和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临床PM菌株(B组)的菌悬液经腹腔注射感染健康小鼠,并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阴性对照。接种10周后处死(中途死亡的小鼠随时解剖)小鼠,解剖、观察内脏感染情况,选取小鼠脾脏行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HE)及过碘酸锡夫染色(PAS),观察其基本病理变化。结果A、B组PM感染的小鼠脾脏均可见炎性灶状病变、脓肿或肉芽肿形成;PAS染色可见真菌孢子;比较第10周解剖的小鼠与中途死亡小鼠脾脏病理变化,前者脏器组织中病变及真菌数量明显减少,部分消失,C组小鼠无死亡,内脏未见肉眼病变。结论野生PM和临床分离PM均能使具有正常免疫功能小鼠的脾脏感染,且部分小鼠感染PM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可以逐渐消失。
成先桂梁伶刘栋华罗虹黄绍标韦高吴易曹存巍刘燕芬严煜林李菊裳
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菌野生株临床分离株组织病理学
10042例浅部真菌病及其病原菌分析被引量:32
2017年
目的了解本地区真菌病临床特点、易感因素、病原菌种的构成及分布等。方法对2009年7月~2014年7月在我科门诊就诊、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真菌镜检及培养结果均阳性的10 042例病例进行病种及致病菌种分析。使用SPSS16.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结果 10 042例患者中足癣2 793例(27.81%),甲真菌病1 883例(18.75%),体癣1 238例(12.32%),糠秕马拉色菌毛囊炎1 232例(12.27%),花斑糠疹1 170例(11.65%),股癣1 124例(11.19%),皮肤念珠菌病291例(2.90%),手癣182例(1.82%),头癣129例(1.28%)。10 042株致病菌中前3位分别红色毛癣菌2511株(25.00%),糠秕马拉色菌2 402株(23.92%),念珠菌属2 373株(23.63%)。不同性别、年龄段以及季节浅部真菌病的发病及其病原菌的分布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本地区浅部真菌病以足癣为主,主要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但念珠菌感染有上升趋势,总体流行趋势与全国多数地区类似,但具备自身特点。
韦冠京梁伶曹存巍郑冬燕林冰
关键词:浅部真菌病红色毛癣菌念珠菌
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皮损局部Th1型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马尔尼菲青霉感染皮损局部的免疫病理损伤及细胞免疫反应。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0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30例,HIV阴性20例]皮损组织和10例健康人局部皮肤肿瘤坏死因子ct(TNF-a)、干扰素Y(IFN-Y)、白介素2(IL-2)及炎性细胞CD4、CD8的表达。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标记结果进行组间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结果50例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皮损按组织病理学表现分为肉芽肿性反应9例、化脓性反应19例、无反应或坏死性反应22例。9例肉芽肿性反应均见于HIV阴性患者;19例化脓性反应者中HIV阳性10例,HIV阴性9例;22例无反应或坏死性反应者中HIV阳性20例,HIV阴性2例。健康对照组皮肤CD4、CD8、TNF-a、IFN-Y、IL-2免疫组化检测均为阴性。HIV阳性组皮损中见明显的CD8’细胞浸润(3例+++、8例++、7例+、12例-),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其余各项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阴性组皮损中CD4(2例+++、2例++、9例+、9例-)、IL-2(1例++、8例+、11例-)、IFN-1(4例++、7例+、9例-)、TNF-仪(3例+++、2例++、5例+、10例-)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CD4、IFN-.y表达在HIV阳性组低于HIV阴性组(P〈0.05)。肉芽肿反应者中CD4、IL-2、IFN-1表达明显高于无反应或坏死性反应者(P〈0.05),而化脓性反应与肉芽肿反应、无反应或坏死性反应比较,各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Thl型细胞免疫在皮损局部抵御马尔尼菲青霉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李昕吴易莫冬冬袁锡华罗虹梁浩邓卓霖曹存巍
关键词:青霉属CD4阳性T淋巴细胞病理过程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