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一鸥

作品数:25 被引量:293H指数:9
供职机构: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登革热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4篇狂犬
  • 4篇狂犬病
  • 4篇病毒
  • 3篇农村
  • 3篇农村居民
  • 3篇村居
  • 2篇登革病毒
  • 2篇伊蚊
  • 2篇疫情
  • 2篇症状
  • 2篇知信行
  • 2篇知信行调查
  • 2篇蚊媒
  • 2篇蚊媒监测
  • 2篇流行病学特征
  • 2篇流行性
  • 2篇健康

机构

  • 21篇四川省疾病预...
  • 3篇四川大学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2篇资阳市疾病预...
  • 1篇洪雅县疾病预...
  • 1篇隆昌县疾病预...
  • 1篇泸州市疾病预...
  • 1篇绵阳市疾病预...
  • 1篇巴中市疾病预...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双流县疾病预...

作者

  • 22篇曹一鸥
  • 8篇刘学成
  • 7篇周兴余
  • 6篇张佳珂
  • 5篇袁珩
  • 4篇李伟
  • 3篇黄婷
  • 3篇吕强
  • 3篇林世华
  • 2篇毛素玲
  • 2篇梁国栋
  • 2篇袁伟
  • 2篇付士红
  • 2篇祝小平
  • 2篇钱薇萍
  • 2篇刘伦光
  • 2篇陈丹林
  • 2篇肖崇堃
  • 1篇向妮娟
  • 1篇蔡帆舟

传媒

  • 11篇预防医学情报...
  • 4篇中国媒介生物...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疾病监测
  • 1篇寄生虫病与感...
  • 1篇中华卫生杀虫...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省虫媒病毒调查研究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虫媒病毒调查,了解乙脑主要流行区蚊虫及其虫媒病毒的分布状况,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2006-2008年在调查点蚊虫孳生高峰期采集蚊虫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并用BHK细胞分离病毒,连续3代观察细胞病变情况;收获细胞病变阳性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MEGA3.1生物学软件完成氨基酸序列和病毒进化树分析。结果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为乙脑流行区优势种群,分离11株虫媒病毒,其中8株经IFA和RT-PCR鉴定为乙脑病毒(JEV),均属于基因Ⅰ型JEV。E基因区段核苷酸和氨基酸比较发现,8株病毒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1%~100.0%和99.7%~100.0%;与2004年四川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97.8%~99.6%,氨基酸同源性在99.3%~100.0%。另外3株病毒在BHK细胞上出现病变时间较JEV快,用20种不同种属的虫媒病毒免疫腹水IFA鉴定和相关的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在四川省乙脑流行区有5种蚊虫,其中三带喙库蚊和骚扰阿蚊为优势种群,乙脑病毒由三带喙库蚊携带,其E区核苷酸和氨基酸相对保守,有利于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同时,分离出3株不能鉴定的虫媒病毒,提示为我国不常见种型或尚未发现的新毒种,其生物学特性和对人类的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张佳珂林世华刘学成陈丹林周兴余曹一鸥王静林付士红张翼杨健唐宏民孟勇张鸿银廖安波刘昌弟梁国栋
关键词:虫媒病毒乙脑病毒基因分型
四川省2012—2021年输入性登革病毒E基因分子特征分析
2022年
目的通过对2012—2021年四川省输入性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E基因序列的分析,掌握四川省输入性DENV的血清型、基因型等分子特征,为溯源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21年四川省经Real time RT-qPCR检测DENV阳性的28份血清标本采用RT-PCR方法进行DENV E基因扩增及测序。利用Mega Align5.0软件对核苷酸序列和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绘制系统发育树。结果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了28株DENV的E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和同源性分析表明,20株属于DENV血清型1型(DENV-1),其中16株为基因I型(Genotype-I,G-I),4株为基因V型(Genotype-V,G-V);7株属于DENV血清型2型(DENV-2),其中4株为G-I,3株为基因II型(Genotype-II,G-II);1株属于DENV血清型3型(DENV-3),为G-I。四川株与东南亚国家以及我国广东等地的DENV病毒株同源性最高,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完全吻合。结论从分子水平证明了2012—2021年四川省输入性DENV存在3种血清型及其多种基因型,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国家。
李伟蒋明凤钟红荣曹一鸥冯玉亮
关键词:登革病毒E基因血清型系统进化分析
四川省农村居民狂犬病知信行调查及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四川省农村居民对狂犬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态度、行为(知信行)及其影响因素。根据文献查阅和基线调查的结果,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高民众狂犬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程度,改变相关的态度和高...
曹一鸥栾荣生祝小平周兴余袁伟刘学成
关键词:狂犬病知信行健康教育
文献传递
四川省狂犬病高发地区农村居民狂犬病暴露及处置调查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调查四川省狂犬病高发地区农村居民狂犬病暴露率及暴露后伤口处置行为。方法自制调查表,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和查阅档案资料收集相关信息。结果四川省狂犬病高发地区农村居民狂犬病年均暴露率为3.6%;男女性别暴露比为1.04∶1;10岁以下年龄组暴露率高于其他年龄组;暴露时间以4~5月和9月为主,暴露方式以咬伤为主(82.5%);45.3%暴露者去医疗机构处置伤口,去医疗机构处置伤口人群中有82.3%选择乡镇卫生院就诊。暴露越严重,文化程度高或家庭经济好者,去医疗机构处理率相对高。暴露后疫苗接种率为44.4%,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使用率为8.0%。结论四川省狂犬病高发地区农村居民年均狂犬病暴露率高且无性别差异;高暴露人群为儿童。暴露者规范化处置伤口率低。针对文化程度低者,狂犬病预防知识宣传还需加强;医疗费用和心存侥幸心理依然是阻碍狂犬病暴露后伤口规范处置的主要因素。
周兴余曹一鸥袁伟翁贵武唐宏明汪晴宇唐飞翔刘学成
关键词:狂犬病
四川省霍乱防控成本效益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了解四川省在霍乱防控工作的投入与产出情况,分析霍乱防控措施的成本效益,为今后的霍乱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四川省既往霍乱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近年来的防控经费投入情况进行调查了解,结合四川省近年来霍乱防控取得的成效,对四川省近年来霍乱防控的投入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结果 1998-2002年四川省霍乱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为3273.80万元,2003-2008年平均每年损失339.06万元,2003年以来平均每年为国家减少经济损失2934.74万元,而四川省2003-2008年平均每年投入的霍乱防控经费为68.5万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42.84。结论四川省采取的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预防控制措施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防控策略值得推广。
袁珩祝小平吕强刘伦光曹一鸥郝彩霞黄婷唐欣宇
关键词:霍乱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屠宰过程危险因素病例对照调查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屠宰过程中感染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危险环节。方法采用成组病例对照调查方法,病例为发病前有屠宰病死猪史的患者(病原学诊断或临床诊断),对照为与患者共同屠宰过病死猪的健康人,调查两者在屠宰中的不同环节和接触方式的差异。结果病例66例,对照74例,各因素及其OR的95%可行限分别为屠宰过程中的开膛(OR2.2~9.4)、掏内脏(OR2.2~9.2)、清洗内脏(OR1.01~4.5)、开边分块(OR1.6~6.6),以及接触内脏(OR1.7~8.1)、血液(OR1.6~8.0)、猪肉(OR1.4~5.9)、皮肤(OR1.2~6.1),身上有伤口(OR4.1~24)、屠宰时受伤(OR1.5~16)。结论屠宰过程中的开膛、掏内脏、清洗内脏和开边分块,以及接触内脏、血液、猪肉和皮肤,身上有伤口、屠宰时受伤为危险因素。禁止屠宰病死猪,在屠宰过程中注意个人防护可以有效地避免感染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刘伦光张丽杰雷凤英张敏胡萍曹一鸥蒋海施琼芳
关键词:人感染猪链球菌病屠宰病例对照
2008年四川省登革热蚊媒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调查四川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分布情况,为登革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全省选择10个监测点,采用定时、定点、定人调查法,对白纹伊蚊孳生环境中的幼虫指数和成蚊密度进行监测。结果10个监测点幼虫的容器指数为27.50%,成蚊总密度为8.08只/人工小时。以废旧轮胎容器指数最高,为60.28%;特殊场所和养殖耕种区密度较高,分别为18.17和10.08只/人工小时;夏季密度也较高,峰值达到9.79只/人工小时;白纹伊蚊的密度有地区差异,但无地理位置差异;各个监测点幼虫与成蚊密度高低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白纹伊蚊在四川省分布广泛,一旦有登革热病例输入,就可能造成疫情扩散。因此,应加强监测。
曹一鸥钱薇萍刘学成
关键词:病媒生物登革热白纹伊蚊
果子狸咬伤致狂犬病死亡病例报告
2013年
目的分析1例果子狸咬伤致狂犬病死亡病例,为今后狂犬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该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结果该病例被果子狸咬伤后未进行正规的伤口处置和免疫注射,48 d后出现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县级、省级医院均被诊断为狂犬病,于发病第7天死亡。结果该病例被果子狸咬伤后导致感染狂犬病病毒死亡,被野生动物咬伤抓伤可能会导致狂犬病毒感染,应及时正确处理伤口,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和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杨秀兰刘超颜琼曹一鸥
关键词:狂犬病野生动物咬伤
四川省首起登革热本地传播疫情登革病毒全基因组特征及溯源分析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对2019年四川省发生的首起本地传播登革热疫情中检出的登革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病毒分子生物学特征并探讨其可能的来源。方法对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为阳性的本地病例标本提取核酸并扩增全基因组序列和测序,测序后进行同源性、系统进化分析和变异分析。结果通过基因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1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和2株包括E基因的全基因组部分序列,全基因组序列全长10706 bp,编码3393个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本次疫情流行株与2019年我国广州市分离株、2019年广州市分离的柬埔寨输入株、2019年云南省分离株、2017年越南分离株以及2016年新加坡分离株的同源性较高,系统进化属于同一分支;与登革1型原型株相比本次流行株散在分布有589个核苷酸变异和64个氨基酸突变,但影响毒力的主要氨基酸位点没有改变。结论2019年四川省首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可能由柬埔寨输入病例引起,其病原体为登革1型病毒基因Ⅰ型;本次四川省流行株的毒力相关基因没有明显改变,但其在某些相关区域发生点突变的生物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冯玉亮林世华潘明曹一鸥李伟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
四川省2016-2018年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调查四川省登革热媒介伊蚊的分布和密度,为登革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6-2018年5-10月采用定时、定点、定人调查法,运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双层叠帐法,对全省21个市(州)登革热媒介伊蚊进行监测,分析伊蚊的分布和密度。结果21个监测点伊蚊幼蚊的BI在8.69~17.96之间,帐诱指数在0~67.00只(/顶·h)之间。2016年,农村居民区BI(17.96)、容器指数(CI)(11.93%)、房屋指数(HI)(14.28%)均高于城市居民区(BI=9.25;CI=6.51%;HI=7.07%)(均P<0.05);2017年,农村居民区CI(10.74%)、HI(9.82%)均高于城市居民区(CI=5.65%;HI=8.01%)(均P<0.05),BI在农村居民区(12.60)和城市居民区(8.6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8年,城市居民区HI(6.60%)略高于农村居民区(5.73%)(χ2=3.913,P=0.048),而两者BI、C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16-2018年,CI最高的容器种类分别是废旧轮胎(16.92%)、人工布放容器(28.01%)和闲置容器(10.93%);全省白纹伊蚊幼蚊密度最高出现在7或8月,50%以上的监测点BI>5。2016-2018年5-10月平均帐诱指数>2只(/顶·h)的监测点数分别为6、4和6个,大多数监测点的优势蚊种为白纹伊蚊;居民区、竹林/公园和特殊场所的帐诱指数分别为1.42~2.05、1.30~2.09和1.29~3.38只(/顶·h)。5-10月,白纹伊蚊成蚊平均密度在0.67~4.59只(/顶·h),峰值均出现在7月。结论白纹伊蚊在四川省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一旦有登革热病例输入,可能造成当地登革热传播。
曹一鸥周兴余刘学成吕强
关键词:登革热白纹伊蚊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