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仲舒
- 作品数:48 被引量:230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降结肠巨大血管瘤1例报告
- 1995年
- 降结肠巨大血管瘤1例报告阮景德,晏仲舒男,14岁,因反复便血5月,加重伴发热1月于1993年4月17日入院。半年前腹部外伤后曾出现过血便。一月前开始出现间隙发热,体温38~39.5℃,伴大汗和稀红色大便,2~3天能自行消退,间隔一周后又出现。家族中无...
- 阮景德晏仲舒
- 关键词:结肠肿瘤血管瘤病例报告
- 善得定对预防大鼠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研究被引量:13
- 2001年
- 目的 评价腹腔注射善得定对大鼠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 5 0只SD大鼠随机分为 5组 :Ⅰ组 ,对照组 ;Ⅱ组 ,腹腔内注射善得定 2 0 μg kg ;Ⅲ组 ,腹腔内注射善得定 40 μg kg ;Ⅳ组 ,腹腔内注射善得定 6 0 μg kg ;Ⅴ组 ,腹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各组动物均于术后 14d处死 ,肉眼评价粘连程度 ,并取粘连的肠段测羟脯氨酸 (OHP)。结果 Ⅱ ,Ⅲ ,Ⅳ ,Ⅴ组之粘连程度明显低于Ⅰ组 (P <0 .0 5 ) ;Ⅱ ,Ⅲ ,Ⅳ组粘连肠段的OHP明显低于Ⅰ组和Ⅴ组(P <0 .0 5 ) ;Ⅱ ,Ⅲ ,Ⅳ组间粘连程度及粘连肠段的OHP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 裴海平晏仲舒伍韶斌
-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被引量:17
- 2004年
- 温习近十年来有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文献 ,结合笔者在临床上对此病诊断和治疗的经验 ,对该病的遗传、病理及临床特点 ,诊断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以增加对此病的认识 ,有助于正确处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 廖国庆晏仲舒
- 用单克隆抗体研究消化道癌病人血清中CA-Hb3抗原水平在手术前后的变化
- 1992年
- 本文用单克隆抗体Hb3检测了正常献血员(119例)、消化道良性疾病(78例)及胃癌(51例)、结直肠癌(134例)病人血清中的相应抗原CA-Hb3。结果显示,在正常献血员和消化道良性疾病,CA-Hb3的阳性率分别为2.5%和10.3%;而在胃癌和结直肠癌则分别达到47.1%和60.4%。跟踪观察45例结直肠癌病人手术前后CA-Hb3的变化,发现如果在术前血清中CA-Hb3抗原升高,通过肿瘤根治切除后,70.6%病人的抗原水平会在手术后下降;而在非根治切除病例中,大部分为不变和上升(70%)。作者认为CA-Hb3的检测可能有助于消化道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的判断。
- 蔡小红肖家声孙去病邹伯勋晏仲舒张时绥
- 关键词:肠肿瘤
- 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肌鞘内回肠造袋拖出肛门吻合术被引量:1
- 1998年
- 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肌鞘内回肠造袋拖出肛门吻合术的主要适应证为溃疡性结肠炎(U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1〕。在西方国家,UC发病率比我国高,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本术式是最佳选择,自80年代初期应用于临床后,已积累了较多经验。FAP患者...
- 晏仲舒
- 关键词:肛门吻合术结肠切除溃疡性结肠炎
- 十二指肠间质瘤46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手术治疗方式,探讨患者各临床因素与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1年间诊治的4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腹部胀痛不适为主要症状。发病部位以降部多见。行局部切除(LE)22例,16例行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术(SD),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6例,2例患者放弃治疗(1例死亡,1例失访)。术后随访44例,28例生存,6例死亡,10例失访。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1例为LE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3例为PD术后胰瘘(1例死于术后胰瘘出血性休克,2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出院)。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期为(35.4±28.7)个月,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消化道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术前诊断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主要手段,完整切除是该病基本手术方式,术后生存期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复发风险分级、肿瘤发生部位及手术方式等无关。
- 闫顺笠晏仲舒廖国庆刘合利
- 关键词:十二指肠间质瘤预后
- 大肠癌辅助化疗被引量:19
- 2002年
- 晏仲舒
- 关键词:大肠癌辅助化疗氟尿嘧啶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亲属的筛选被引量:3
- 2000年
- 目的 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高危亲属进行筛选 ,以其早期发现及治疗无症状的致病基因携带者。方法 在明确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基因型后 ,提取其高危亲属外周血的脱氧核糖核酸 (DNA) ,检测该突变部位。结果 3例在 15号外显子上发现突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高危亲属中 ,有 1例检出致病基因 ,为携带者 ;2例未检出致病基因 ,为正常人。结论 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及高危亲属的严格管理可将诊断年龄提早 ,并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预防性手术 ,以降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癌变率、病死率。
- 胡念平晏仲舒郭漫红吕新生詹文华
- 关键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基因多聚酶链反应
- 截短蛋白检测分析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被引量:3
- 2001年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总人群发病率约为1/10000。FAP患者的致病基因是结肠腺瘤样息肉病基因(adenornatous polyposis coil,APC)。通常FAP于10岁~40岁开始发病,平均年龄为23岁。其主要表现为整个结、直肠肠壁布满息肉,甚至使整段肠壁无正常粘膜。组织学检查早期为轻度腺体增生,以后发展成典型腺瘤,这些患者如不经外科治疗,癌变将几乎不可避免。FAP所致的大肠癌约占所有结、直肠癌的1/100。目前。
- 胡念平詹文华晏仲舒郭漫红吕新生Nasioulas Steve
- 关键词:腺瘤性息肉致病基因APC遗传学
- 慢性便秘的外科治疗被引量:2
- 2003年
- 便秘可因肠管动力失调、盆腔出口梗阻或二者并存所致。只有少数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便秘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本文对各种手术方式作一综述。次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对结肠无力症效果较好 ,但疗效难以预测。重度的直肠前膨出修补效果较好。全面仔细的术前功能和影象学检查 。
- 晏仲舒
- 关键词:慢性便秘外科治疗PPH技术耻骨直肠肌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