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绪国
- 作品数:24 被引量:5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干燥温度对照相明胶分子量及分布的影响
- 1995年
- 以三种照相明胶为研究对象,用陈丽娟等改进的SDS-PAGE(+二烷基磺酸钠一聚丙烯酢酰胺凝胶电泳)法探讨了在干燥过程中温度对照相明胶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干燥温度,如从室温提高到55℃,由于发生部分α链降解,明胶数均分子量下降;继续提高干燥温度,如提高到70℃或87℃,明胶数均分子量不变;干燥温度提高到105℃,快胶和惰胶分子量分布朝分子量大的方向变化,数均分子量上升,而PA胶由于本身特性,数均分子量下降。
- 傅延勋饶秀芝徐绪国闫天堂
- 关键词:温度照相明胶分子量分布感光材料
- 辐照灭菌对明胶粘度的影响
- 1996年
- 1.前言 食用(或药用)明胶的标准中,都有细菌含量控制指标,但在销售中某些出口用的食用明胶,往往由于细菌含量超标而被拒绝出国门,因此,研究明胶的灭菌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虽然可以通过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减少胶液受细菌的污染,但由于明胶蛋白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细菌培养基,所以明胶中含有一定量细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商品明胶中细菌含量达到规定的指标。
- 徐绪国陶淳阎天堂
- 关键词:明胶粘度辐照灭菌灭菌
- 用PAT研究银丝生成机理
- 2000年
- 采用电子湮没技术 (PAT)测定常规溴化银乳剂的正电子湮没寿命谱 ,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自由体积空穴的变化 ,从而探讨银丝的生长机理。结果表明 ,用 D- 19作显影液 ,溴化银晶体先溶解后被还原 ,物理显影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生成的银沿着电子密度较高的方向生长。
- 马爱慧张宜恒杨保忠徐绪国闫天堂杨保忠
- 关键词:银线定影PAT溴化银乳剂化学增感
- NMR技术在明胶研究中的应用
- 1993年
-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 NMR)技术是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很重要的手段之一(为此,NMR 发现与应用的研究已获4次诺贝尔奖).近二十多年来,该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化学的所有分支学科,以及生物、医学等领域.约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外有学者将该技术用于明胶的研究,但至今尚未见到国内明胶学者的有关研究报道.笔者认为,因为 NMR 原理与技术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交叉科学。
- 刘孝恒徐绪国阎天堂
- 关键词:明胶核磁共振
- 明胶中杂质铁的分布及补加铁(Ⅲ)的走向之研究
- 1997年
- 本文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杂质铁在溶胶和凝胶中的分布及补加铁(Ⅲ)的走向。结果表明:在不同明胶中,游离铁和络合铁的相对含量差异很大;外来的三价铁离子在明胶中主要以络合形态存在。
- 李劼徐绪国阎天堂
- 关键词:明胶铁光谱法
- 物理显影(无电沉积)机理的正电子寿命谱表征
- 电子湮没技术研究了无电沉积的机理,根据实验测得的正电子湮没第三寿命τ<,3>,及由此计算的自由体积空穴的平均半径R、体积Vc及自由体积份数的相对值,证明在辐照相明胶的物理显影(铜无电沉积)过程中,沉积的铜会填...
- 宫竹芳袁军华杨保忠张宜恒张广祥徐绪国
- 关键词:物理显影正电子寿命谱
- 立方体氯化银/溴碘化银外延乳剂的离子电导被引量:2
- 1992年
- 利用微机控制平衡双注法在不同pAg条件下,成功地制备了三种单分散十四面体AgBr(Ⅰ)主晶并随后在其(111)面上外延淀积AgCl而获得三种单分散AgCl,AgBr(Ⅰ)外延立方颗粒乳剂,外延颗粒介电频谱曲线出现明显分立的双峰,分别相应于其中AgBr(Ⅰ)和AgCl两相对离子电导的贡献,主晶及外延颗粒的离子电导均随制备时的pAg变化,但变化规律不同。
- 王延梅岳军陶淳徐绪国
- 关键词:外延乳剂氯化银溴碘化银
- 膜法处理制胶碱性废水被引量:15
- 2000年
- 在中型板式超滤/纳滤器上,采用自制的荷负电膜进行了制胶碱性废水的膜法处理工艺的研究,实验探讨了一些因素对废水中有机物脱除率的影响,确定了较合理的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用自制的膜处理制胶碱性废水是可行的,有望改变现行的明胶生产工艺,并建议采用截留分子量为5万的膜,操作压力为0.3~0.4MPa。
- 徐绪国徐铜文杨伟华瞿其曙
- 关键词:废水处理膜分离制胶碱性废水胶粘剂
- 外延乳剂的发展
- 1989年
- 一、乳剂制备技术的发展乳剂制备是卤化银感光材料的核心技术之一。自从1871年Maddox将明胶引入卤化银体系后,乳剂制备技术日臻成熟,多分散乳剂的制备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本世纪中叶,为了进一步提高卤化银体系的感光性能,通过大量基础理论研究。
- 王延梅陶淳徐绪国
- 关键词:乳剂晶形外延乳剂
- 明胶组分的分离被引量:2
- 1996年
- 本文综述了明胶组分分离的几类方法,并比较了它们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目的,可依据溶解度,分子形状、大小及电荷性质的差异,对明胶组分进行分离。最后,指出方法自身的改进及多种方法的联合运用将更有助于明胶组分的有效分离。
- 杨建红徐绪国阎天堂
- 关键词:明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