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委
- 作品数:51 被引量:12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公共性与早期文本的作者问题被引量:9
- 2021年
- "作者"是古代文学研究赖以建基的重要概念之一,文本的权属和个体性是其核心义素。其单一性特点与早期文献复杂的成书状况存在矛盾。在中国早期文本的解释体系中,文本的公共性是更为重要的问题,个体性的作者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首先,作者是传统文道关系的中介,古人往往穿过作者而建立文和道的直接联系,作者在其中好像是透明的;其次,古典解释传统更偏重于文本的功能,并因此有了"情境取义"的解释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作者也是近乎透明的存在。文学史研究导源于18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思潮,与欧洲文化变革有密切关系,其方法更适用于国别文学史,而非古典文本研究。
- 徐建委
- 关键词:古代文学研究文学史研究浪漫主义思潮文道关系个体性
- 周秦汉文学研究中的《汉志》主义及其超越被引量:4
- 2017年
- 未央宫所藏西汉成帝之前的古文献,经过刘向校书在文本形态上发生巨变,谓之文本革命或不为过。这批古书又多是今传本之源,故此次文本变迁意义重大。简言之,经过刘向校书,那些原本开放性的文本被校雠写定为闭合性文本,那些以"类"的形式存在的流动的篇章变成了一部部固定形态的古书。《汉书·艺文志》记录的就是被刘向整理后的一部部被划归入固定学术系谱的图书,它实质上是刘向图书整理成果目录,而非皇家藏书目录或西汉文献基本目录。《汉志》及其文献图谱应如何认知,又如何以其为基础超越于它,展开一种新的问题方式,乃本文着力之处。
- 徐建委
- 关键词:《汉书·艺文志》开放性闭合性
- 李善《文选注》引书试探被引量:7
- 2009年
- 李善《文选注》引书众多,问题复杂,其中尤以古《汉书》注问题最为突出。清代学者汪师韩统计李善征引二十九家古《汉书》注,另外还有数十条不知名的"汉书音义"。但通过对《汉书》注释史及目录学的考察,可以发现李善注引用的古《汉书》注并非逐家征引,而是基本引自东晋蔡谟所作的《汉书》集注本,它是颜师古《汉书注》通行之前最主要的《汉书》注本。"汉书音义"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另外,从整体上看,李善《文选注》引书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喜引晋以前的注疏;二、多用集注本。
- 徐建委
- 关键词:集注
- 因书立传:《史记》先秦诸子列传的立意与取材被引量:2
- 2021年
- 战国秦汉时代,先秦人物故事存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一是《春秋》材料系统,特别是《左传》中的人物故事;二是后来结集为诸子书的人物故事。《史记》先秦人物列传主要取材于诸子书类型的人物故事,而非《左传》类型。这些列传在《史记》先秦人物列传中所占比例最高,以这些诸子冠名的文献又多见于《汉书·艺文志》,以此为线索细读《史记》列传文本,不难发现《史记》先秦诸子列传有为诸子书立传的意图。《史记》诸列传之所以为诸子立传,恰恰因为他们的名字附属在了那些有价值的文献身上。材料特点上,诸子列传大多不从各诸子书里采择诸子言论和事迹,形式上还具有辅翼诸子书的性质。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史记》中看出汉武帝时代诸子书籍的流传状况,发现齐地学术是西汉学术的重要上源。
- 徐建委
- 关键词:《史记》列传诸子司马迁
- 《春秋》“阍弒吴子余祭”条释证——续论《左传》的古本与今本被引量:4
- 2015年
- 《春秋》鲁襄公二十九年经文"阍弒吴子余祭"一条,参之以《左传》所记吴越之事,知其为一枚错简,被误编于此年。然三传均有传,故为《春秋》原本之误。此外,《春秋》原本尚有三枚记录日食的错简,故其必为依据史官记录而二次编纂的文本。因之可断《春秋》确为孔子之作。《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于余祭四年亦录有余祭被杀内容,但余祭之纪年却延续至其十七年,且《吴世家》亦明确记载余祭在位十七年。故知《史记》所据吴国史料与今本《春秋》、《左传》有同有异。逐年排比《左传》与《年表》,可知《年表》记事所据确为《左传》,但与今本有异。考之《左传》之流传,知今本为刘歆、尹咸所校之本,与司马迁所据古本应有不同。知此,则刘逢禄以来《左传》真伪、成书之纷争可息矣。
- 徐建委
- 关键词:史料来源
- 蔡谟《汉书音义》考索被引量:10
- 2003年
- 本文通过对比裴骃《史记集解》和颜师古《汉书注》,认为裴骃《史记集解》所引《汉书音又》即蔡谟所著。这部著作是南朝至唐代以来《汉书》最为通行的注本,也即《隋书·经籍志》著录的《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本。在此基础上,又就《汉书音义》的成书、流传、价值等问题略作考索。
- 徐建委
- 关键词:注本
- 史料来源与周秦汉文学研究之关系被引量:2
- 2012年
- 周秦汉文学研究中,史料来源问题向来多被忽略。当时文本与今传文本因刘向校书的影响,大有不同。早期文献流传中的基本单位是章,篇的形态只是在刘向校书之后才得以基本稳定。《汉书.艺文志》就是刘向校书成果的呈现,它是一部图书整理目录,而非一般所理解的西汉藏书目录。但我们很容易忽视这部重要文献背后所潜藏着的文献流变大势:古书流传由异本并行过渡到定本为主。20世纪以来,周秦汉文学史的叙述仍依存于《汉志》奠定的传统学术史结构,而这种学术史结构遮蔽了文学文本史料来源的复杂性。周秦汉文学研究当首先对当时文献的基本单元"章"的构成有清晰的把握,然后合理使用那些长时段适用性文献。
- 徐建委
- 关键词:史料来源
- 试论战国秦汉文学研究中的惯例方法及其相关问题
- 2019年
- 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存在一些习惯性的做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惯例方法”,这些习惯做法渗透在很多论著之中,而不为研究者所自觉,对其适用性和有效性更是缺少清醒的反思。尤其是在战国秦汉文学研究领域,这些惯例方法极易造成许多整体性问题,甚至让整个研究领域陷入底层垮塌的泥潭。
- 徐建委
- 关键词:文学研究战国秦汉惯例中国文学史研究有效性
- 《说苑》研究——以战国秦汉之间的文献累积与学术史为中心
- 本文以刘向校书与古文献流传为背景,以战国秦汉间的文献累积与学术史为中心,主要对《说苑》一书的性质及其文献、学术、文学价值作了研究。
通过文献的排比分析,本文认为从一定的视角来说,《说苑》有“文献坑”的特点,有不同种...
- 徐建委
- 历史的起点:《史记》中的时间设置及其意义
- 2025年
- 《史记》里的宏观时间结构主要表现在三个秦朝以前的年表中。在年表里,司马迁将西周的历史以共和元年为界裁为两截:一截入《三代世表》,未予编年;一截入《十二诸侯年表》,开始纪年,并与汉元年建立了岁岁相接的年代关联。共和元年是他刻意选择的“历史起点”。这一年之前是周衰前的“古代史”,而之后则是周衰至汉兴的“近代史”。《史记》是以“汉兴”为题眼,以“近代史”为主的历史。其时间设置因此具有指示周汉相继的象征意义。《史记》中的象征性理解历史的方式源自《左传》,从《左传》历史的起点和终点的叙事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其事件的指示意义。清华简《系年》的出现说明此种类型的历史写作出现于公元前400年前后。与《春秋》和《左传》相比,《史记》赋予了时间以独特的叙事功能,让时间具有了展现历史演变的意义。
- 徐建委
- 关键词: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