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培君

作品数:36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细胞
  • 7篇免疫
  • 7篇活性
  • 6篇肝炎
  • 5篇抗体
  • 5篇肝炎病毒
  • 5篇病毒
  • 4篇肿瘤
  • 4篇小鼠
  • 4篇结核
  • 4篇丙型
  • 4篇丙型肝炎
  • 3篇血淋巴细胞
  • 3篇抑瘤
  • 3篇外周
  • 3篇外周血
  • 3篇外周血淋巴细...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活性变化

机构

  • 29篇苏州大学
  • 7篇常州市中心血...
  • 4篇苏州医学院
  • 4篇苏州市第五人...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苏州市第四人...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常州市第三人...
  • 1篇苏州第四人民...

作者

  • 36篇徐培君
  • 12篇顾冠彬
  • 10篇万海燕
  • 7篇闵志军
  • 7篇张力超
  • 7篇张建伟
  • 5篇杨珠英
  • 5篇何亚琴
  • 4篇房红莹
  • 4篇孙书方
  • 4篇王霞芳
  • 3篇吴妹英
  • 3篇曾刚
  • 3篇吴旭琴
  • 3篇韩黎
  • 2篇刘晓霞
  • 2篇纪蕾
  • 2篇邹志宏
  • 2篇曾刚
  • 2篇盛伟华

传媒

  • 9篇中国血液流变...
  • 4篇苏州大学学报...
  • 3篇苏州医学院学...
  • 2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华西医学
  • 2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医药导报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抗感染药学
  • 1篇国际输血及血...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防痨协会临床委员会学术征文γ-干扰素对小鼠结核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评价γ-干扰素(IFN-γ)对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小鼠的疗效与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制成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IFN-γ、左旋氧氟沙星(LVFX)、IFN-γ+LVFX及PBS治疗。检...
徐培君王霞芳吴妹英叶志坚黄政兴
关键词:肺组织病理IFN结核病Γ-干扰素
文献传递
IFN—γ增强BALB/C小鼠对结核分支杆菌感染抵抗力
目的:观察、评价IFN—γ对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小鼠细胞因子的影响和疗效。方法:将BALB/c小鼠制成结核分支杆菌感染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IFNY—γ、LVFX、IFN—γ+LVFX及PBS治疗。检测重要脏器菌落数,观...
王霞芳吴妹英徐培君
关键词:结核分支杆菌IFNBALB/C抵抗力
文献传递
超声波破碎法在原生质体诱变中的运用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改良螺旋霉素的生产菌株 -生二素链霉菌 ,提高其产量。方法 以超声破碎法破坏出发菌株的细胞壁 ,获得该菌的原生质体 ,在再生培养基上培养后获得的诱变菌 ,其产螺旋霉素的效价上实现了大面积的提高。结果 在参与初筛的菌落中 ,摇瓶发酵后有 38.3 %的菌株效价获得提高 ,范围为 1.6 2 %~ 11.92 % ,取效价较高的初筛菌株进行复筛 ,其效价依旧稳定在较高水平 ,提高范围为 5 .48%~ 11.92 % (平均提高率为 8.73 % )。结论 本文采用的超声波破碎法制备的原生质体 ,操作简便 ,成本低廉 ,影响因素少等诸多优势。
陆明祁汝峰徐培君杨勤
关键词:原生质体螺旋霉素
沙培林增强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抗瘤效应的探讨
2003年
为了研究沙培林对人 PBL杀瘤活性的影响 ,探讨沙培林增强人 PBL 杀瘤产应的最适浓度和时间 ,使用不同浓度沙培林分别诱导正常人和肺癌患者 PBL于不同时间杀伤 K56 2和 Raji细胞 ,并以 MTT法测定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结果显示 ,不同浓度的沙培林增强 PBL杀瘤作用的效应不同 ,在 0 .0 2 KE/ml、72小时时杀瘤率最高 。
曾刚徐培君邹志宏
关键词:外周血淋巴细胞抗瘤效应PBLMTT法
丙型肝炎感染途径与肝损害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丙肝)感染途径及其对肝脏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和自动生化速率法分别检测90例输血后丙肝患者(PTHC组)和33例献血查体发现的丙肝患者(DHC组)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抗-HCV及ALT水平。结果PTHC组HCV-RNA阳性率和ALT异常率均显著高于DHC组(P均<0.0 l);HCV-RNA阳性患者中,PTHC组HCV-RNA水平均显著高于DHC组(P<0.01);ALT异常患者中,PTHC组ALT水平均显著高于DHC组(P<0.01)。HCV-RNA水平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797,P<0.01)。结论丙肝患者肝损害程度与感染途径有关,输血后丙肝患者肝损害程度重于其他途径感染的丙肝患者,原因为输血后丙肝感染HCV量大。
闵志军张力超张建伟徐培君何亚琴王永忠
关键词:肝炎丙型输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常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的调查及丙型肝炎病毒-RNA含量的临床研究
2010年
目的调查常州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的阳性率,探讨单试剂检测和双试剂检测对抗HCV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清中的抗HCV抗体,对抗HCV抗体的阳性献血者,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其血清HCV-RNA含量。结果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抗HCV抗体阳性率低于外来人员(χ2=23.59,P<0.01)。单试剂检测抗HCV抗体阳性献血者的HCV-RNA阳性率低于双试剂检测组(χ2=14.09,P<0.01),单试剂检测组的HCV-RNA含量也低于双试剂检测组(t=5.29,P<0.01)。结论在没有核酸检测的条件下,对血小板献血者抗HCV抗体进行双试剂检测很有必要。
闵志军张力超张建伟何亚琴徐培君王永忠
关键词:肝炎抗体丙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医疗产品细胞毒性3种评价方法的比较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比较评价医疗产品细胞毒性的3种方法,即MTT法、活细胞计数法及形态观察法。方法用MTT法、活细胞计数法及形态观察法对19种医疗产品进行细胞毒性测试,并对样品毒性分级及作出合格与否的判断,比较这些方法之间的符合程度及在检测细胞毒性方面各自的优缺点。结果MTT法与活细胞计数法的毒性级别判断符合率为73.7%(14/19),判断样品合格与否,两者符合率为94.7%(18/19),15号样品MTT法毒性级别判为4级,但细胞形态观察法发现细胞形态正常,贴壁生长良好,结果与活细胞计数法一致。重复3次检测,仍出现这种现象。结论MTT法操作简便,人为误差小,更适于多种医疗产品的同时检测,但对于MTT检测不合格产品要结合活细胞计数法及形态观察法,作出综合判断。
房红莹顾冠彬杨珠英徐培君万海燕
关键词:MTT法细胞毒性
斑点酶联免疫法在伤寒沙门菌外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研制中的应用
2006年
目的评价斑点酶联免疫法在伤寒沙门菌外膜蛋白单克隆抗体研制中的应用。方法将伤寒沙门菌_(62)(ST_(62))抗原提取物以微最加样器点于预处理过的硝酸纤维素膜上,待干后,以含10%小牛血清的0.05M Tris-HCl缓冲液进行封闭,用于筛选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同时应用免疫印迹法鉴定其所分泌的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采用斑点酶联免疫法筛选,获得5株抗伤寒沙门菌外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A_3、C_1、D_4、E_6、F_5),其中A_3株经免疫印迹试验证实,仅在52KDa蛋白处出现一条清晰的条带。结论实验结果证实该法简便、快速、经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操作性强,适合于在单克隆抗体研制中的应用。
徐培君顾冠彬万海燕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免疫印迹法
IFN-γ对小鼠结核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γ-干扰素(IFN-γ)对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小鼠的疗效与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制成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模型,随机分为4组,分别以IFN-γ、左旋氧氟沙星(LVFX)、IFN-γ+LVFX及PBS治疗。检测重要...
王霞芳吴妹英徐培君叶志坚
关键词:结核病Γ-干扰素抗结核分枝杆菌免疫治疗
文献传递
链球菌制剂SM对不同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链球菌制剂SM对不同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链球菌制剂SM分别与7种肿瘤细胞和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同孵育不同时间后,以MTT法检测其对7种肿瘤细胞的直接抑瘤作用及经诱导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K562和Raji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结果链球菌制剂SM浓度在1~2KE·mL-1时,对7种肿瘤细胞均有直接的增殖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对SHG-44细胞和S180细胞的GI50为1~2KE·mL-1, Hela,Raji和H22细胞大于2KE·mL-1,其余细胞介于两者之间.经诱导后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对K562和Raji细胞均有明显的细胞毒效应.尤其浓度为0.125~0.031 KE·mL-1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链球菌制剂SM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抑瘤效应,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且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徐培君顾冠彬万海燕孙书方
关键词:肿瘤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抑瘤效应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