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青
- 作品数:50 被引量:123H指数:5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的探索与反思被引量:10
- 2009年
- "新基础教育"研究以改变师生在校生存方式并创建21世纪新型学校为宗旨,自1994年启动以来,历经5年的初期探索之后进入推广与发展性研究阶段,并于2004年开始展开成型性研究。在这十余年间,华东师大课题组与基地学校及上海市闵行区和江苏省常州市区域推广学校密切合作,对学校组织、课程与教学以及学校文化等展开了深入的革新。"新基础教育"研究不仅使实验学校获得了整体发展,而且其所形成的丰富经验和基于实践的鲜活理念也为全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期集中呈现"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阶段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所取得的成果,并选取部分学校探索实践作为链接,以飨读者。
- 杨小微李伟胜徐冬青
- 关键词:管理变革基础教育华东师大学校文化
- 观察、参与、介入:教育学方法论的演变趋势被引量:5
- 2009年
- 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多种学科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借鉴,本文从中国语境中教育学学科多元化发展中所形成三种学科立场,即教育学研究的角色定位出发,系统探讨了学科立场下所形成的理性观、世界观、知识观、真理观、语言表述、方法技术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方法论谱系,以求为各类教育学研究者,提供一个系统反思研究立场的参照系,进而为建构更加科学的本土教育学知识,提供确立教育学学术信念的基础性准则。
- 徐冬青
- 关键词:观察者参与者教育学方法论
- 教育哲学主题之变换及其启示被引量:3
- 2009年
- 本文择取了教育哲学的四个主题,结合当今教育世界中所存在的问题,阐释人类已有的教育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从而重新审视这些经典命题的必要性。
- 徐冬青
- 关键词:内在性选择性
- 谁之质量? 何种质量?——关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思考被引量:2
- 2010年
- 本文对义务教育阶段推进质量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做了聚焦式的分析,从质量标准、质量类型、质量主体和质量动力等角度,对当前学校质量发展中的不同问题进行了探讨。全文以“谁之质量?何种质量?”问题为线索,提供了一个反思当前义务教育阶段乃至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质量问题的讨论性框架。
- 徐冬青
- 文化新建:初中学业质量改进新思路被引量:1
- 2018年
- 改进初中学业质量,需要树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主体质量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改进理念,保障初中教师的专业地位,建立科学有效的质量反馈机制,完善学业支持系统,让教师有更多自主空间,培育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积极的合作氛围。初中教育需要突破传统的质量文化瓶颈,树立质量改进的新文化追求。
- 徐冬青
- 关键词:初中教育学业质量
- 未来中国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
- 2013年
- 本文从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遇到的政策对象的主体分化、机制分化后的综合失灵、利益平衡中的钟摆现象等问题出发,提出未来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教育标准从单一走向多元、教育功能从选拔走向选择、资源配置机制从集中走向自由、组织运行从他组织状态走向自组织状态等四个基本转向,并且在四个转向的框架下,提出了弱者权利优先、尊重自由选择、重塑政府角色和走向共同治理等教育政策价值定位。
- 徐冬青
- 高质量育人:基础教育质量变革的目标与路径探寻被引量:1
- 2023年
-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基础教育质量变革是一项复杂工程。我国中小学在学业质量问题上需要走出认识误区,探索新的理念、目标和路径。基础教育质量变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学业质量为基础,以育人模式为核心,以专业活动有效性为保证,以师生在校生活的幸福感为终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文化、评价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去探寻以质量变革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 徐冬青
- 关键词:基础教育
- 谁之质量?何种质量?——关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思考
- 徐冬青
- 遭遇瓶颈的义务教育均衡化实践被引量:3
- 2013年
- 本文回顾了我国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两大发展战略即非均衡与均衡战略的利弊得失,梳理了目前义务教育均衡化政策实践中区域性推进的一些做法和举措,对于各种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工具展开利弊分析,对于均衡化政策实践中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展开聚焦分析,同时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前提和条件也进行了初步讨论,进而从公平教育的实现机制角度对均衡和非均衡政策或战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 徐冬青
-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化非均衡教育公平
- 自主招生与中国社会教育基础的变革被引量:2
- 2011年
- 社会的教育基础由教育标准、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教育资源等组成。不同社会形态下的教育基础的变化,会带来社会形态的变革,反之,社会形态的变化也会导致教育基础或快或慢的变化。社会与教育的关系随时代发展而变化。本文从自主招生与中国社会教育基础变革的关系角度,提出应推进五个方面的转变:从"单一标准"向"多元标准"、从"单向选拔"向"双向选择"、从"同质竞争"向"异质竞争"、从"纵向配置"向"横向配置"、从"各管一段"向"有机衔接"。并提出与之相关的基础教育与大学配套的制度环境建设的建议。
- 徐冬青
- 关键词:自主招生教育基础教育标准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