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晓斌

作品数:28 被引量:163H指数:8
供职机构: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篇内镜
  • 9篇胆管
  • 7篇胰腺
  • 6篇肿瘤
  • 6篇黏膜
  • 5篇内镜黏膜
  • 4篇胰腺炎
  • 4篇梗阻
  • 3篇胆管造影
  • 3篇导丝
  • 3篇血清
  • 3篇胰胆管
  • 3篇胰胆管造影
  • 3篇预切开
  • 3篇造影
  • 3篇逆行
  • 3篇逆行胰胆管
  • 3篇逆行胰胆管造...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机构

  • 20篇无锡市第二人...
  • 8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苏州大学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泰州市人民医...

作者

  • 28篇彭晓斌
  • 25篇龚镭
  • 15篇王小云
  • 11篇唐学军
  • 10篇胡臻
  • 9篇吴高珏
  • 8篇谈春晓
  • 4篇金燕
  • 4篇唐学军
  • 3篇陆健
  • 3篇金士毛
  • 3篇胥明
  • 2篇杨怡莎
  • 2篇冯军
  • 2篇孟淼
  • 1篇傅美丽
  • 1篇周平红
  • 1篇朱颖炜
  • 1篇时强
  • 1篇过计建

传媒

  • 5篇齐齐哈尔医学...
  • 4篇中华消化内镜...
  • 3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中华胰腺病杂...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海南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治疗性ERCP相关并发症与处理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治疗性ERCP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方法回顾总结我院自1995年开展ERCP术以来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性ERCP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种类及处理。结果431例治疗性ERCP,共发生并发症49例(11.4%),其中并发急性胰腺炎25例(5.8%),上消化道出血15例(3.5%),胆道感染6例(1.4%),取石时结石嵌顿3例(0.7%),所有病例经内科保守、内镜或手术治疗痊愈。结论治疗性ERCP并发症中以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最高,与插管困难、胰管反复显影、注射造影剂压力大速度快及量过多有关;出血次之,与操作技术、有无黄疸及年龄有关,出现并发症后只要处理得当均能痊愈。
龚镭彭晓斌傅美丽
关键词:并发症
胰腺分裂合并胆管副胰管内瘘一例
2013年
患者女,73岁。因“上腹痛3d伴皮肤黄染”入院。无畏寒发热,无寒战。有“高血压病、心房颤动、胆总管结石”病史,有反复发作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病史,曾行胆囊切除.
彭晓斌龚镭陆健谈春晓
关键词:急性胆管炎胰腺分裂内瘘皮肤黄染畏寒发热
12-脂氧合酶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检测胰腺癌组织和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和PANCl的12-脂氧合酶(12-lipooxygenase,12-LOX)表达,探讨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染色、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胰腺癌组织、癌旁正常胰腺组织及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和PANCl中12-LOXmRNA和蛋白的表达。分析胰腺癌组织12-LOX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30例胰腺癌组织12-LOX表达阴性8例,弱阳性7例,强阳性15例,总阳性率为73.3%。SW1990和PANCl细胞均表达12-LOX。阳性表达的胰腺癌组织及两株胰腺癌细胞株均表达12-LOXmRNA,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不表达12-LOXmRNA及蛋白。胰腺癌组织12-LOX强阳性表达与肿瘤TNM分期、肿瘤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结论12-LOX在胰腺癌中表达上调,与胰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龚镭胥明彭晓斌唐学军朱颖伟陆健
关键词:胰腺肿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牙线牵引辅助ESD技术在胃角早期胃癌中的应用
王小云唐学军谈春晓彭晓斌孟淼龚镭胡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在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衍生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治疗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采用ESE方法对23例消化道NET进行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疗效,随访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肿瘤直径0.4~3.0 cm,中位大小1.0 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ESE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20~75 min,中位手术时间30 min,1例出现迟发性出血,1例因肿瘤侵犯固有肌层主动穿孔全层切除。术后23例病理诊断为NET,其中G1级21例、G2级2例,3例胃NET中,1型2例,2型1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中位随访28个月,无1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ESE治疗消化道NET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周震宇王小云龚镭唐学军彭晓斌吴高珏胡臻
关键词: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指征分析(含视频)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黏膜切除术(pre-cut-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pre-cut-EMR)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的临床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6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pre-cut-EMR治疗的结直肠LSTs患者临床资料,研究分析病灶临床特征与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关系。结果共132例结直肠LSTs病变纳入研究,LSTs内镜分型中颗粒均一型29例(22.0%),结节混合型43例(32.6%),扁平隆起型58例(43.9%),假凹陷型2例(1.5%)。LSTs病灶直径(2.3±1.5)cm(2.0~5.0 cm)。病灶位于直肠36例(27.3%),乙状结肠15例(11.4%),降结肠10例(7.6%),结肠脾曲17例(12.9%),横结肠21例(15.9%),结肠肝曲24例(18.2%),升结肠6例(4.5%),盲肠3例(2.3%)。LSTs病理结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例(43.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9例(52.3%),黏膜内癌2例(1.5%),癌变3例(2.3%)。132例LSTs病灶应用pre-cut-EMR治疗,手术时间(25.3±13.6)min(20~65 min),病灶整块切除率95.5%(126/132),完整切除率100.0%(132/132)。术中穿孔2例(1.5%),均位于乙状结肠,病灶直径分别为4.0 cm、4.5 cm。术中即刻出血12例(9.0%),术后迟发出血2例(1.5%)。术后随访6~24个月,术后创面愈合良好,随访期间病灶未见残留及复发。结论内镜下应用pre-cut-EMR治疗直径<4.0 cm的结直肠LSTs病变是安全有效的。
金燕龚镭王小云金士毛唐学军彭晓斌朱颖伟姚礼庆周平红李剑
关键词:内镜下粘膜切除术预切开侧向发育型肿瘤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溃疡性结肠炎中表达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是一种在真核生物细胞内广泛存在的非组核蛋白,近年研究发现其可释放至细胞外,介导炎症反应,参与了各种感染性及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的发病过程.有研究表明,HMGB1与UC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就HMGB1在UC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胡臻王小云龚镭吴高珏彭晓斌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B1溃疡性结肠炎
经皮肝穿导丝置入与十二指肠镜联合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胆道支架植入术是解除晚期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手段,可解除和预防胆道内压异常升高,改善肝功能及控制胆管炎,解除梗阻性黄疸造成的全身性影响,对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彭晓斌龚镭谈春晓冯军王小云吴高珏胡臻
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十二指肠镜胆道支架植入术置入导丝肝穿
诊断与治疗性ERCP术与发生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关系
2002年
目的 探讨诊断性逆行胰胆管造影与鼻胆管引流、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等治疗性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及胰腺炎的情况。方法  134例ERCP操作组分为 7组 :诊断性ERCP分为胆胰双管显影 (ERCP)组、单纯胆管显影 (ERC)组与单纯胰管显影 (ERP)组 ,治疗性ERCP分为ERCP +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取石组、ERC +EST取石组、ERCP +鼻胆管引流 (ENRD)组及ERC +ENBD组 ,观察各组术后并发症胰腺炎的情况。结果 术后 3h、2 4h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 11.1%及 5 .2 % ,并发急性胰腺炎发生率 3.7% ,各组之间ERP组胰腺炎发生率最高。结论 在ERCP操作中 ,反复胰管显影是术后并发胰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 ,EST。
金士毛胥明彭晓斌
关键词:ERCP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
经胰管胆胰管隔膜切开术及双导丝术在困难性插管ERCP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经胰管胆胰管隔膜切开术及双导丝术在困难性插管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ERCP插管时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患者158例,根据插管方法分为经胰管胆胰管隔膜切开法(A组)、双导丝法(B组)和单导丝法(C组)3组。比较三种方法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58例A组患者插管成功54例,成功率93.1%,56例B组患者插管成功50例,成功率89.3%,44例C组患者插管成功26例,成功率59.1%,A和B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与C组,B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胰腺炎4例,出血6例,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20.7%;B组并发术后胰腺炎5例,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16.1%;C组并发胰腺炎7例,出血2例,感染4例,并发症发生率29.5%,3组均无穿孔发生。B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A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A与C组,B与C组并发症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胆管插管困难而导丝进入胰管时,继续常规单导丝插管成功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经胰管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与双导丝法均可有效提高插管成功率,且并发症发生率均相对较低,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孙雄龚镭彭晓斌唐学军王小云谈春晓
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