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斌
- 作品数:37 被引量:324H指数:11
-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北京都市转型的口述史研究--以大栅栏社区改造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旧城改造、商业开发、文化遗产保护和当地社区与居民的利益纠葛是中国城市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命题。文章以北京市前门外著名的商业街大栅栏的改造和修建为例,以实地考察和口述访谈为切入口,讨论大栅栏地方在时间、空间和当地居民认同感方面的建构问题。文章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与居民的主体性、归属感和参与性紧密结合起来,从情感、文化意义和权利角度认识当今的城市改造问题。
- 艾华(Harriet Evans)王田梁文静彭文斌
- 人类学者为何要研究灾难被引量:44
- 2011年
- 人类学家对灾难研究的兴趣甚早,但长期以来局限于个案的探索,缺乏理论和方法论的系统思考。安东尼·奥利弗-史密斯和苏珊娜·M·霍夫曼从人类学对灾难的定义以及相关学术动态开始讨论,涉及了与生态、物质和社会-文化联结的人类学灾难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并辅以相关的文章,对人类学灾难研究的贡献和对地方场景中救援与重建的潜在价值进行了描述。
- 安东尼·奥利弗-史密斯苏珊娜·M·霍夫曼彭文斌
- 人类学对危险与灾难的研究被引量:19
- 2014年
- 人类学新近的研究将灾难界定为一个涉及自然或技术环境的、有潜在损害力因子与某一社会和技术生产形成的脆弱条件下的人口复合而成的过程和事件。从这一基本的理解中形成了三个广泛的命题:(1)行为与机构应对范式;(2)社会变迁范式;(3)政治-经济/环境范式。文章聚焦于灾难的脆弱性的历史结构范畴,尤其是就发展中国家的情景,讨论了应用人类学对灾难管理的贡献以及灾难风险的观念与评估研究,还探讨了危害与灾难研究对人类学理论建构的潜在意义,侧重点在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和社会变迁的问题。
- 安东尼·奥利弗-斯密斯彭文斌
- 关键词:灾难脆弱性应用人类学灾难管理
- 传译民族文化与平等——吴泽霖先生的民族博物馆思想被引量:9
- 2011年
- 吴泽霖先生1950年代初任职于西南民族学院,为该院民族文物的搜集与博物馆建设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吴先生早年从社会学研究转向民族学研究,并专门致力于中国的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其博物馆学术活动具有双重的意旨,既有传译文化、教育民众、实现民族团结的现实考虑,又有创建民族学"实验室",将民族博物馆回归学科框架的学术诉求。纵观其学术发展脉络,可以说吴泽霖的民族博物馆思想是对其早期学术关怀——即种族平等问题的延续。
- 温士贤彭文斌
- 关键词:民族博物馆民族学文化传译种族平等
- 重新定义博物馆中的物品--中国遗产的井喷被引量:2
- 2014年
- 遗产在近年来成为一个热点,不仅政府层面在积极申遗,而且许多社会力量也加入遗产的申请、保护与重新定义之中,使得遗产在中国呈现出一种井喷状态。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理解分析,并对遗产概念进行一种基于中国经验的反思成为当下研究的关注点。文章以与遗产相关的博物馆中物品作为切入点,首先梳理物品在中国传统中的意义及其所激发的情感归属感,然后着眼于当代中国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遗产实践的分析,以期对遗产与博物馆概念进行反思。
- 罗兰汤芸彭文斌
- 关键词:遗产博物馆文物
- 中西之间的西南视野:西南民族志分类图示被引量:29
- 2007年
- 近年来海内外人类学界对中国族群问题的讨论,时间上大多以20世纪50年代中国民族识别的系统工程为起点,但这些讨论既表现出对清末和民国初年中西方的中国民族分类观缺乏相应的探讨,又表现出缺乏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中国民族分类话语的流变及其相关的政治语境等问题。本文以西南族群空间为例,探讨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方在西南民族分类中的两种视野,即"中国化的西南视野"与"帝国殖民化的东南亚视野"之间的抗争。同时兼论中国人类学界在建构西南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所遭遇的"西学"中国化的困境以及相关的地方能动性等问题。
- 彭文斌
- “跨越边界与范式——中国西南人类学的再思考”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被引量:6
- 2007年
- 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西南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会学者们围绕西南区域人类学发展史,边疆、民族与"他者"的文化历史构建,西南少数民族的社区、族群认同、文化传习和表达的政治,藏彝走廊研究和西南地区民主改革口述史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研讨会具有跨国、跨地区、跨族群、跨学科、跨学术史时段的特点。
- 王铭铭杨正文彭文斌
- 关键词:中国人类学研究范式学术合作
- 乡村人类学与地方研究——“第六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综述
- 2007年
- 崔瀚方张宇彭文斌
- 关键词:人类学高级论坛乡村
- “全球化”给中国人类学带来的机遇--2013“全球化与中国人类学”国际高级论坛综述
- 2013年
- 2013年6月26日-27日,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主办、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周永明教授主持的“全球化与中国人类学”国际高级论坛(AdvancedForumon“GlobalizationandChineseAnthropology”)在重庆大学文字斋召开。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德国马普学会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荷兰莱顿大学、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台湾中研院民族所、云南大学、台湾大学、云南中医学院的约二十名著名人类学家聚集一堂.
- 张楠何晴彭文斌
- 关键词:国际高级论坛人类学
- 本土化的中国民族识别--李绍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讲座(一)被引量:11
- 2009年
- 1999年3月29日至5月1日,李绍明先生应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郝瑞教授(Prof.Stevan Harrell)的邀请,到美国进行为期一月的讲学。访美期间,李绍明先生接受了彭文斌就西南研究和康区研究所作的专访,并在人类学系举办了有关中国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系列讲座。在中国民族识别的讲座中,李先生以参与者的身份回顾了民族识别的过程、缘由、标准以及地方性实践等问题,从经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民族识别在理论和地方实践方面的复杂性与灵活性,在相关专题领域里增进了中西方学术交流的深度。
- 李绍明彭文斌
- 关键词:本土化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