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立

作品数:62 被引量:619H指数:1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6篇牙周
  • 46篇牙周炎
  • 25篇侵袭性
  • 22篇侵袭性牙周炎
  • 15篇牙周炎患者
  • 12篇多态
  • 10篇多态性
  • 10篇细胞
  • 10篇基因多态性
  • 9篇基因
  • 6篇菌斑
  • 5篇易感性
  • 5篇受体
  • 5篇种植体
  • 5篇龈下
  • 5篇慢性
  • 4篇牙根
  • 4篇牙菌斑
  • 4篇球蛋白
  • 4篇龈沟液

机构

  • 46篇北京大学口腔...
  • 17篇北京大学口腔...
  • 7篇北京大学
  • 2篇中日友好医院
  • 2篇遵义医学院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2篇张立
  • 50篇孟焕新
  • 33篇徐莉
  • 31篇释栋
  • 29篇冯向辉
  • 27篇陈智滨
  • 14篇路瑞芳
  • 7篇赵红珊
  • 6篇李启艳
  • 6篇韩劼
  • 5篇田雨
  • 4篇王宪娥
  • 4篇唐晓琳
  • 3篇赵亦兵
  • 3篇任秀云
  • 3篇丁芳
  • 2篇朱小玲
  • 2篇马绪臣
  • 2篇刘凯宁
  • 2篇曹采方

传媒

  • 21篇北京大学学报...
  • 21篇中华口腔医学...
  • 4篇现代口腔医学...
  • 2篇中国口腔医学...
  • 2篇2011第九...
  • 1篇北京口腔医学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牙体牙髓牙周...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第十届全国牙...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6篇2010
  • 7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比较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和牙周健康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方法:56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和39例牙周健康者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血浆中IL-1β和TNF-α水平,比较两组的差异,并分析血浆IL-1β和TNF-α与各项牙周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AgP患者血浆IL-1β的水平为7.23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3.52ng/L,P=0.003)。血浆IL-1β水平与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重度位点百分比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及P值分别为0.170,0.038;0.175,0.033;0.168,0.040;0.236,0.004)。AgP患者血浆TNF-α的水平(1.07ng/L)与牙周健康者(1.06n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血浆TNF-α水平与各项牙周临床参数之间也均未发现相关关系(r=0.023,P=0.808;r=0.025,P=0.782;r=0.075,P=0.407;r=0.049,P=0.586)。结论:侵袭性牙周炎可能与血浆IL-1β水平的升高有关,未发现侵袭性牙周炎对血浆TNF-α水平的影响。
孙晓军孟焕新陈智滨徐莉张立释栋冯向辉
关键词:牙周炎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疱疹病毒与牙周致病菌被引量:18
2008年
目的:检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龈下菌斑中的人巨细胞病毒(humancyto megalovirus,HCMV)、EB病毒1型(Epstein-Barr virus-1,EBV-1),探讨疱疹病毒与牙周致病菌及牙周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89名AgP患者和31名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2种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HCMV)、EB病毒1型(EBV-1),同时应用16SrRNA为基础的PCR技术检测8种牙周可疑致病菌,包括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福赛类杆菌(Bacteroides forsythus,Bf;现已更名为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直形弯曲菌(Campylobacter rectus,Cr)、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牙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变黑普氏菌(Prevotella nigrescens,Pn)。结果:89名AgP患者的HCMV检出率为43.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gP组的EBV-1阳性率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6—8种牙周致病菌的AgP患者其HCMV和EBV-1检出率均明显高于仅检出3~5种细菌的AgP患者的病毒检出率(P〈0.05)。结论:HCMV、EBV-1在AgP患者龈下的检出率较健康对照高;且在检出牙周致病菌种类数较多的样本中,疱疹病毒的检出率高,提示牙周感染HCMV和EBV-1与侵袭性牙周炎相关,疱疹病毒与牙周致病菌在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丁芳冯向辉孟焕新赵亦兵张立路瑞芳陈智滨
关键词:牙周炎疱疹病毒4型
侵袭性牙周炎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被引量:45
2006年
目的检测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和牙周健康者龈下菌斑中的7种病原微生物,旨在寻找AgP的主要致病微生物。方法应用以16SrRNA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55例AgP患者和17名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7种牙周病原微生物: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福赛坦氏菌(Tf),牙密螺旋体(Td),直肠弯曲杆菌(Cr),中间普氏菌(Pi),变黑普氏菌(Pn)。结果55例AgP患者中仅有1例检测出Aa,而在健康对照者中未检出该菌。Pg、Tf、Td和Cr在AgP组的检出率分别为81.8%、83.6%、80.0%和81.8%,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17.6%、11.8%、5.9%、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g、Tf、Td和Cr4种微生物在AgP患者中有较高的检出率,提示它们的共同定植可能在AgP中起重要作用。
冯向辉张立孟焕新徐莉陈智滨释栋
关键词:牙周炎牙菌斑聚合酶链反应龈下微生物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及其亲属白细胞介素-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及其亲属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基因多态性与AgP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66个核心家系共180名成员,进行全口牙周检查、摄全口根尖片并拍摄口内彩色照片,AgP先证者的诊断参照1999年牙周病分类法,其亲属的诊断参照1999年牙周病分类法和现状与回顾性相结合的评分标准作出评估诊断。提取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分析IL-1A+4845,IL-1B-51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及IL-1RN第二内含子中的可变数目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s,VNTR)的多态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各组之间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的比较,同时还采用以家系为基础的关联检验的方法(family-based association test)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未发现,IL-1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基因型在AgP先证者与其亲属之间、以及亲属各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家系为基础的关联检验表明,IL-1B-511和,IL-1A+4845等位基因1在加性、显性及隐性3种遗传模型检验中,P值均大于0.05,即未发现见IL-1基因各位点的多态性与AgP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但是,当把所有AgP患者按照全口牙槽骨吸收特点进行亚型分型并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了年龄、性别和吸烟状况后发现,在IL-1B-511位点,以局限型破坏为主的AgP患者A1A1基因型的频率比非AgP患者显著升高(43.8%vs22.8%,OR=7.32,95%C/=1.84~29.11,P=0.005),等位基因A1的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71.9%vs41.2%,OR=3.64,95%C/=1.55~8.58,P=0.002);而广泛型AgP患者与非AgP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A1A1:P=0.88,等位基因A1:P=0.64)。结论:IL-1B-511位点的S
任秀云徐莉孟焕新路瑞芳陈智滨冯向辉释栋张立
关键词:牙周炎多态现象白细胞介素1系谱
口服哌力多辅助治疗牙周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研究口服哌力多辅助牙周基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71例中、重度成人牙周炎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 (口腔卫生宣教、龈上洁治、龈下刮治 )并口服哌力多 ,对照组患者只行牙周基础治疗。比较两组PD、AL、BI和松动度。结果 试验组PD、AL、BI和松动度的改善略好于对照组 ,但两组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哌力多在牙周炎治疗中可能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张立刘荣坤沙月琴曹采方
关键词:牙周病疗效观察
S100A8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的相关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筛选S10 0A8基因上游调控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研究其与侵袭性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提取 30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和 2 8名健康对照者的基因组DNA ,行聚合酶链(PCR)反应及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S10 0A8翻译起始位点上游 94bp处存在一个A→G的替换 ,该替换位于顺式作用元件———γ 干扰素反应元件。所有具有等位基因G的个体均为杂合子。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 3 2 %vs 35 7% ,11 7%vs 17 9% ,P >0 0 5 )。结论 初步研究显示 ,S10 0A8基因该位点的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的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 ,但有必要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李启艳赵红珊孟焕新张立徐莉陈智滨
关键词:侵袭性牙周炎基因多态性遗传易感性
八年制口腔医学生牙周实习中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被引量:5
2017年
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是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率为目的。我们在口腔医学八年制牙周实习教学中参照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采用指导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增加牙周疾病新进展和基本牙周手术模型的训练,通过患者和带教老师的评价不断改进方案,进一步提高了八年制学生的临床训练水平。
路瑞芳张立胡文杰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汉族人种中 VDR 基因多态性与牙周炎的关系。方法选取90名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和91名健康对照者,应用 Taq Ⅰ限制性内切酶,采用 PCR-RFLP 的方法检测研究对象 VDR 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Tt 基因型在...
张立孟焕新赵红珊李启艳徐莉陈智滨释栋冯向辉
文献传递
牙周炎患者唾液中伴放线放线杆菌的检出状况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检测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探讨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中Aa检出率的差异以及唾液中Aa的存在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48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fis,CP)患者和25例非牙周炎者的非刺激性全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两种样本中的Aa。结果Aa在AgP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32%)显著高于非牙周炎者(4%)和CP患者(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同时Aa在AgP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也显著高于集合龈下菌斑样本(16%),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30岁是唾液中存在Aa的危险指征(OR=3.23,P〈0.05);出血指数I〉3的位点超过70%与唾液中存在Aa有关(OR=19.21,P〈0.01)。结论AgP患者唾液样本中A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集合龈下菌斑样本,亦高于CP患者和非牙周炎者,提示Aa可能参与AgP的发生和发展。
冯向辉张立孟焕新徐莉陈智滨释栋
关键词:牙周炎唾液牙菌斑
骨化三醇对人牙周膜细胞维生素D受体、RANKL和骨保护因子表达的调节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又称1α,25-二羟维生素D3,以下简称VD3)对人牙周膜细胞(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hPDLC)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RANKL)和骨保护因子(osteoprotegerin,OPG)表达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原代培养12个供体来源的hPDLC群,传代培养至第3代,分别以10~moL/LVD,(VD,组)和0.1%无水乙醇处理(对照组),6d后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VDR、RANKL和OPG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12个细胞群RANKL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调控区DNA碱基序列。结果VD,组与对照组相比,VDR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03),为对照组的(3.04±1.06)倍;RANKL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为对照组的9.82(0.75~119.18)倍;OPGmRNA表达水平为对照组的(94.48±39.15)%,P=0.136;OPG/RANKL比值显著下调(P=0.003),为对照组的10.36%(1.01%-138.00%)。未发现RANKL基因上游调控区序列突变位点;-1832(rs7984870,C/G)多态性位点基因型与RANKLmRNA的表达和调节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hPDLC中,VD,可以促进VDRmRNA的表达;VD3可显著上调RANKLmRNA的表达从而降低OPG/RANKL比值,而对OPGmRNA的表达水平影响较小。在VD3作用下,细胞群间RANKLmRNA表达的差异性可能与RANKL基因上游调控区碱基序列无关。
唐晓琳孟焕新张立
关键词:骨化三醇人牙周膜细胞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