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盛

作品数:13 被引量:55H指数:3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常州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术后
  • 4篇切除
  • 4篇切除术
  • 4篇细胞
  • 3篇胆囊
  • 3篇基因
  • 3篇肝移植
  • 2篇胆囊癌
  • 2篇移植术
  • 2篇胰腺
  • 2篇胰腺癌
  • 2篇胰腺癌细胞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肝癌
  • 2篇增殖
  • 2篇手术
  • 2篇手术后并发症
  • 2篇术后并发
  • 2篇术后并发症
  • 2篇切除术后

机构

  • 13篇常州市第三人...
  • 2篇南通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常州市德安医...
  • 1篇江苏省麻醉医...

作者

  • 13篇张盛
  • 6篇蒋佳凯
  • 6篇朱亚青
  • 5篇许锁保
  • 4篇吴斌
  • 2篇陈玉泉
  • 2篇陈英杰
  • 2篇刘卫东
  • 2篇时常乐
  • 2篇陈澍周
  • 2篇沈飞
  • 1篇李煜森
  • 1篇苏工
  • 1篇许锁宝
  • 1篇张小春
  • 1篇曾因明
  • 1篇顾方明
  • 1篇姚爱华
  • 1篇张正林
  • 1篇王学浩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肝脏
  • 1篇新中医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当代医药论丛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4篇2017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3年生存率与BCLC Kinki分期的关系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根治术后3年生存率与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Kinki分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99例接受开放性肝癌切除术HC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3年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n=64)与死亡组(n=35)。对比两组基线资料信息(性别、年龄、居住地区、民族、肿瘤直径、肿瘤个数、肿瘤部位、肝炎病史、家族史、Child Pugh分级、TNM分期、分化程度、BCLC Kinki分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CC患者根治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比较不同BCLC Kinki分期HCC患者3年生存率。结果死亡组患者肿瘤直径>5 cm 30例(85.71%)、肿瘤直径≤5 cm 5例(14.29%),存活组患者肿瘤直径>5 cm 38例(59.38%)、肿瘤直径≤5 cm 26例(4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23,P<0.05);死亡组Child Pugh A级13例(37.14%)、Child Pugh B级22例(62.86%),存活组Child Pugh A级40例(62.50%)、Child Pugh B级24例(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9,P<0.05);死亡组TNM分期Ⅰ或Ⅱ期10例(28.57%)、TNM分期Ⅲ或Ⅳ期25例(71.43%),存活组TNM分期Ⅰ或Ⅱ期38例(59.38%),TNM分期Ⅲ或Ⅳ期26例(4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97,P<0.05);死亡组分化程度低分化24例(68.57%)、分化程度中-高分化11例(31.43%),存活组分化程度低分化14例(21.88%)、分化程度中-高分化50例(7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61,P<0.05);死亡组BCLC Kinki分期B1期9例(25.71%)、BCLC Kinki分期B2期26例(74.29%),存活组BCLC Kinki分期B1期39例(60.94%)、BCLC Kinki分期B2期25例(3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9,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肿瘤直径>5 cm、Child Pugh分级为B级、TNM分期为Ⅲ或Ⅳ期、分化程度为低分化、BCLC Kinki分期为B2期是影响HCC患者根治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HCC患者根治手术后的生存率受到肿瘤直径、Child Pugh分级、TNM分期、分化程度、BCLC Kinki分期的影响,其中BCLC Kinki分期B1
陈兴阳陈英杰陈雷张盛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预后生存率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时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2010年
研究显示,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涉及多个基因表达的改变[1],如何高效地筛选出这些特异性表达基因,对排斥反应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时的相关基因,以期能发现预测排斥反应的标志物.
朱亚青浦立勇姚爱华张盛吴斌王学浩
关键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基因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
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因其风险较大而临床开展较谨慎,相关研究较少。文中旨在总结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该治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手术治疗的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112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每组56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围手术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综合评价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开腹组[(54.28±15.34)min vs(91.63±20.09)min、(73.42±4.28)m L vs(98.54±7.16)m L,P=0.000];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亦明显优于开腹组(P=0.000)。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开腹组明显降低(7.14%vs 21.43%,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效果明显,在严格把握手术指征、合理评估手术风险的前提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肝硬化患者中安全可行。
张盛许锁保沈飞时常乐蒋佳凯
关键词:肝硬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
规范化多模式镇痛在肝切除术后加速恢复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7
2017年
目的:评价规范化多模式镇痛治疗在肝切除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行开腹肝部分切除的患者60例,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静脉镇痛组各30例。多模式镇痛组采用胸段硬膜外布比卡因加吗啡持续泵入,切口注射罗哌卡因,术后使用针剂非甾体类抗炎药丙帕他莫,口服双氯芬酸钠序贯镇痛;静脉镇痛组采用舒芬太尼加羟考酮持续泵入。术后测定48 h内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后排气时间、口服半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恶心呕吐、感染、出血等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多模式镇痛组疼痛评分在术后12 h时低于静脉镇痛组[(4.2±1.2)vs.(5.1±1.6)],总体镇痛效果好于静脉镇痛组;与静脉镇痛组相比,多模式镇痛组术后排气时间[(35.7±8.9)h vs.(48.6±10.8)h],下床时间[(30.6±9.8)h vs.(36.0±10.4)h],饮食恢复时间[(3.7±0.6)d vs.(5.9±0.9)d]均优于静脉镇痛组(均P<0.05),且围手术期镇痛费用较静脉镇痛组更低[(520±35)元vs.(660±38)元,P<0.01]。两组患者在恶心呕吐、尿潴留、切口及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治疗能够更有效的控制肝切除术后疼痛,加快肠道功能恢复,减轻不良反应,促进快速康复。
张盛蒋佳凯许锁保吴斌刘卫东
关键词:肝切除术多模式镇痛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槲芪散治疗原发性肝癌作用机制
2024年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槲芪散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获取槲芪散的活性成分,利用GeneCards、OMIM及PharmGkb数据库筛选原发性肝癌相关基因,并采用R软件获取药物-疾病交叉靶点。采用Cytoscape3.7.2软件对药物-疾病交叉靶点与活性成分进行槲芪散活性成分-靶点-原发性肝癌网络构建,筛选出核心成分。采用STRING平台对于药物-疾病交叉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通过MCODE插件进行聚类分析以获得与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关键靶点,并通过TCGA数据库的原发性肝癌队列对关键靶点进行预后分析。采用R语言软件包对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生物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利用AutoDock Vina1.1.2软件对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筛选出槲芪散活性成分113个,作用靶点226个,1765个疾病靶点,预测得到116个抗原发性肝癌靶点。槲芪散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关键成分有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柚皮素、丹参酮ⅡA等。PPI网络显示,雌激素受体1(ESR1)、半胱氨酶蛋白酶3(CASP3)、肿瘤蛋白53(TP53)、B细胞淋巴瘤2(BCL2)、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MAPK3)、细胞周期蛋白D1(CCND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Fos原癌基因(FOS)、蛋白激酶B1(AKT1)和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成员1(HSP90AA1)为槲芪散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关键靶点。预后分析显示,ESR1、CASP3、MAPK3、AKT1以及HSP90AA1的表达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密切相关。富集分析揭示,槲芪散主要富集在化学应激的细胞反应、活性氧化物的反应、脂多糖的反应以及对异物刺激的反应等细胞过程中发挥作用,能够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
沈飞张盛陈英杰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槲芪散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附7例报告)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肝移植病人,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共19例次。腹腔出血3例,肺部感染5例,腹腔感染3例,胆道感染1例,肠道感染1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1例,胆漏1例,胆道狭窄3例,急性左心衰竭1例。术后随访4 ̄13个月,存活6例,其中最长1例存活期已超过1a。后期死亡1例,死因为胆道梗阻。结论积极预防,及时确诊,正确处理是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时常乐顾方明许锁保朱亚青李煜森张建青王程张正林张盛秦继华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阑尾残端不同处理方法效果比较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两种阑尾残端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急慢性阑尾炎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82例,根据术中阑尾残端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为Hem—Lock夹闭组(50例),B组为结扎+荷包缝合包埋组(32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费用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中转开腹,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荷包包埋组手术时间(65.8±8.2)min,明显长于Hem-Lock组(46.1±5.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934,P〈0.01);荷包包埋组手术费用(4563±176)元较Hem—Lock组(5524±282)元少(t=17.228,P〈0.01)。荷包包埋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总体低于Hem—Lock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534,P〉0.05)。结论两种阑尾残端的处理方式均是有效可行的,残端结扎加荷包包埋相对更安全。可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术者操作技巧熟练度及具体术中情况灵活应用。
蒋佳凯张盛
关键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阑尾残端
猪肝移植时ET-1、NO与血流动力学及肝功能损伤的关系
2009年
目的探讨猪肝移植术后早期血管调节基因血管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与血流动力学及移植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将38头猪随机等分为2组,分别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建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19个,监测受体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猪肝移植术前、后各时相肝功能及血清ET-1、NO的水平,分析ET-1、NO水平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肝功能损伤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血清ET-1和NO水平在再灌注后快速上升,再灌注30min时达高峰,ET-1/NO比值也在再灌注30min时达最高。再灌注30min时,平均动脉压(MAP)与ET-1水平和ET-1/NO比值呈正相关;再灌注5min时MAP、中心静脉压(CVP)与NO水平呈负相关;再灌注30min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与ET-1水平和ET-1/NO比值呈正相关,ET-1和NO与其他指标无相关性。结论血清ET-1/NO平衡紊乱是血流动力学紊乱和移植肝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ET-1可加重肝细胞的缺氧,导致肝细胞损伤;NO通过改善肝脏微循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肝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谢伟斌朱亚青刘卫东张小春许锁宝张盛苏工许琪曾因明
关键词:原位肝移植术ET-1NO血流动力学肝功能
人宫颈癌基因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稳定转染胰腺癌细胞株的建立
2011年
目的:构建针对人宫颈癌基因2(HCCR2)有效靶点的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鉴定获得干扰质粒稳定转染的人胰腺癌PANC1细胞株.方法:设计并合成多个针对HCCR2基因的RNA干扰序列,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慢病毒载体pGCsi-H1/Hygro/NEGative,通过测序和与HCCR过表达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后行Western blot检测,筛选出有效干扰质粒;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该有效干扰质粒pGCsi-HCCR2稳定转染至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抗生素G418筛选获得稳转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稳转细胞株中HCCR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CCR2干扰载体和过表达载体共转染293T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干扰质粒3具有最佳干扰效果,选其作为最终干扰质粒.将该质粒稳定转染至胰腺癌PANC1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干扰组的PANC1细胞株与空载体组比较,HCCR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表明获得HCCR2的RNA干扰质粒稳定转染的PANC1细胞株.结论:成功构建了HCCR2的RNA干扰真核表达载体及其稳定转染的人胰腺癌PANC1细胞株.
张盛朱亚青张国新蒋佳凯
关键词:RNA干扰人宫颈癌基因稳定转染
对门脉高压症患者实施脾切除术后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案探讨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究对门脉高压症患者实施脾切除术后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案。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脾切除术的51例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分为1组(n=15)、2组(n=23)和3组(n=13)。在术后早期,为1组患者应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血栓形成的治疗。在2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超过300×109/L时,为其应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血栓形成的治疗。在术后,不为3组患者应用抗凝药物。观察对比三组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接受溶栓治疗的效果,并分析导致接受脾切除术的门脉高压症患者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1)这三组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总发生率为41.18%(21/51);其中有16例患者(76.19%)合并有脾静脉血栓。1组患者、2组患者、3组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分别为26.67%(4/15)、43.48%(10/23)、53.85%(7/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21例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其血栓的完全消除率为19.05%(4/21),其血栓的部分消除率为57.14%(12/21),其血栓的未消除率为23.81%(5/21),其脾静脉血栓的消除率为25%(4/16),其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血栓的消除率为75%(12/16)。这21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后其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血栓的消除率高于其脾静脉血栓的消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术前的血小板计数较高、门静脉的直径较小是导致接受脾切除术的门脉高压症患者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导致接受脾切除术的门脉高压症患者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术前其血小板计数较高及其门静脉的直径较小等。使用抗凝药物对其进行预防血栓形成治
孙琦蒋佳凯张盛
关键词:门脉高压症脾切除门静脉系统血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