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强
- 作品数:21 被引量:108H指数:7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半髋置换与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颈骨折后的生活质量对比被引量:31
- 2017年
- 背景:股骨颈骨折仍然被认为是一种尚未解决的疾病,主要原因在于是采取内固定还是采用牺牲解剖结构的关节置换手术一直存在争议。这种争议来源于采用内固定治疗可能出现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坏死,从而带来远期功能恢复的不满意。是否能通过骨折良好复位,确切固定以及积极功能锻炼改善预期呢?如果可能,那将有益于老年股骨颈骨折,特别是本身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恢复。目的:比较植入物内固定与半髋置换修复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8例大于60岁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比较内固定和半髋置换分别在无移位型(GardenⅠ、GardenⅡ型)及移位型(GardenⅢ、Garden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死亡率、再手术率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差异,术后生活质量采用Harris评分及SF-36量表评估。结果与结论:(1)148例患者中137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2.6%;(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不论是无移位型,还是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均为内固定组明显优于半髋置换组(P<0.05);(3)两种修复方式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再手术率内固定组略高于半髋置换组;(4)两种修复方式术后的Harris评分及SF-36评分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升高,2组间的差距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接近,于术后2.5年即可达到相等(P>0.05),且内固定术修复无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比移位型可更早获得与半髋置换相同的生活质量;(5)结果表明,植入物内固定在修复老年股骨颈骨折上,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小等明显的优势,并且保留了自身股骨头,在术后2.5年即可达到与半髋关节置换相同的生活质量;尤其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成熟,当代内固定术完全可以满足患者术后早期下地的需求,使其优势更加
- 胡骏张德强汤欣
- 关键词:内固定器骨科植入物人工假体股骨颈骨折内固定
- 锁定跟骨钢板治疗老年跟骨骨折评价
- 目的:评价采用锁定跟骨钢板治疗老年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月一2008年6月间,手术治疗老年人跟骨骨折17例(18侧),男13例,女4例;年龄60~77岁,平均67.8岁。左足8例,右足9例;摔伤...
- 张德强黄辽江汤欣
- 文献传递
- 后正中入路胸椎管360°减压cage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 目的:探讨一期后正中入路经椎弓根胸椎管360°环形减压,椎间植骨cage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方法:2006年10月——2010年2月,共收治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T3——T10)11例.男7例...
- 杨群张德强吴春明马凯唐开刘阳王博
- 胫骨远端后侧锁定接骨板固定Pilon后柱骨折的力学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背景:Pilon后柱骨折行切开解剖复位内固定治疗已达成共识,但关于内固定方案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目的:探讨两种内固定方式修复Pilon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提供参考。方法:将20具右侧人工胫骨随机分成2组,根据Pilon后柱骨折特点及临床分型制造出Pilon后柱骨折模型。锁定接骨板组采用5孔胫骨远端后侧锁定接骨板系统固定,螺钉组采用2枚3.5 mm皮质骨螺钉由后向前双皮质固定。分别置于电子动静态万能材料试验系统中,垂直加载至内固定失效,记录出现不同台阶时的轴向加载负荷。结果与结论:(1)加载后2组标本均未发生螺钉弯曲或断裂;(2)出现0.5,1.0,1.5,2.0 mm台阶时,胫骨远端后侧锁定接骨板组的轴向加载负荷均大于螺钉组,随着后柱骨折块位移的增加,2组间的轴向加载力差值也越来越大,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生物力学检测分析表明,在治疗Pilon后柱骨折中,胫骨远端后侧锁定接骨板的固定效果优于螺钉。
- 高杨张德强汤欣
- 关键词:骨科植入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特性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其增殖的影响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性及表面标记,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其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2/2005-10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①骨髓组织均取自单纯性骨囊肿行自体骨髓注射治疗的患者,年龄10~16岁,全部在患者家属的同意下,于后方髂嵴骨髓穿刺,一次性采集骨髓20mL。Percoll梯度离心,附壁筛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原代培养。②原代接种后48h换液,待贴壁细胞即将铺满瓶底时用胰酶消化分离,按3×103/cm2密度接种于6孔培养板,记为P1;传代培养过程中贴壁细胞彼此融合,铺满整个培养板的底面时,再重复以上操作,记为P2,以此类推,传代培养直至细胞出现衰老征相。③取第2代间充质干细胞,消化后计数2×105细胞与抗CD34,CD44抗体室温反应30min,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④将生长良好的第2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500个/孔种植在96孔培养板中,加入完全培养液的同时,再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使其成为浓度分别为0,1,5,10,25,50,100μg/L的条件培养基,每个浓度重复5孔。培养2d后,于各小孔内加入5g/L噻唑蓝20μL,继续培养4h后每孔加入二甲基亚砜200μL,用酶标仪在492nm波长下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情况。⑤实验分组同上,各培养孔加入TritonX-100100μL,4℃过夜,每孔加入碱性磷酸酶底物液150μL,酶联免疫监测仪测定410nm波长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果:①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生长曲线分析:原代接种后5~9d为细胞生长潜伏期,11~16d为对数增殖期,18~20d为生长平台期。传代培养细胞生长潜伏期为12~24h,对数增殖期为7~10d,11~13d进入细胞生长平台期。②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一表达CD44,不表达CD45。③碱性成纤维细胞�
- 张德强王晓东
- 关键词:细胞分离扩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椎间盘镜下单枚与双枚B-Twin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 对比椎间盘镜下减压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B-Twin 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 年龄43~61岁,平均46.8岁.均为单一节段病变,其中L3-42例,L4-529例,L5~S1 14例,均行后路椎间盘镜下减压B-Twin cage椎间融合术.根据cage数目随机分为单枚组(24例)和双枚组(21例).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变化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 4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单枚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双枚组.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1.0±3.2)d和(10.9±3.3)d.两组术后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分值呈递减趋势,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ODI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椎间隙高度均维持良好,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获骨性融合.单枚组术后出现顽固性腰痛3例,双枚组2例.双枚组有1例侧翼断裂,但无移位及临床症状.结论 椎间盘镜下减压单枚与双枚B-Twin cage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疗效相近,单枚融合术创伤小,花费少,值得推广.
- 张德强杨群姜长明吴春明马凯唐开刘阳王博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脊柱融合术
- 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疗效比较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比较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探讨内固定选择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998年3月~2004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骨科分别接受动力髖螺钉(DHS,A组),Gamm a钉(B组),股骨近端钉(PFN,C组)内固定手术治疗的3组,共56例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从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中并发症、术中X线暴露次数、术后引流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功能恢复程度、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各组的结果。[结果]与A组相比,B、C组切口小(8.6±2.6)、(8.9±1.9)cm,手术时间短(88±12)、(82±13)min,术中出血(356±250)、(340±213)mL及术后引流量少(53±15)、(50±14)mL,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缩短(10.5±1.8)、(10.4±2.5)周,术后并发症较少(4例,2例),术后功能恢复好(83.9%、83.8%),但术中X线暴露次数增加(9.9±1.9)、(9.2±1.6)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C组相比,A,B组的术中并发症较高(6例,8例,P<0.01)。[结论]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首选...
- 张德强汤欣张卫国
-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疗效
- 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腰骶结合部骨结核
- 目的:探讨腰骶结合部骨结核安全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选择.方法:2001年12月--2009年3月,共收治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19例,均为L4及L5椎体完全性骨破坏需行L4及L5椎体全部切除者.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
- 杨群张德强吴春明马凯唐开刘阳王博
- 椎间盘镜下单枚与双枚B-Twin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疗效分析
- 目的:对比椎间盘镜下减压单枚与双枚椎间融合器(B-Twin cage)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
- 杨群张德强吴春明马凯唐开刘阳王博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脊柱融合术
- 可吸收性珊瑚羟基磷灰石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骨细胞复合培养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成骨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的相容性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2/2005-10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心实验室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完成。实验材料:①可吸收性珊瑚羟基磷灰石。②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自单纯性骨囊肿行自体骨髓注射治疗的患者(年龄10~16岁,平均14.5岁),患者均知情同意。实验分组:使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抗坏血酸的条件培养基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与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培养,分为实验组(RPMI1640完全培养液+成骨细胞+可吸收性珊瑚羟基磷灰石),促增殖组(完全培养液+成骨细胞+可吸收性珊瑚羟基磷灰石+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正常培养组(完全培养液+同等数量的成骨细胞)。实验评估:①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成骨细胞与可吸收性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培养6h,1,3,7d时细胞形态。②成骨细胞附着于材料表面后生长增殖特性:于接种后24h,各组均取6孔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贴壁细胞,包括材料上贴附的细胞,计数孔内细胞数及平均细胞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③成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于接种后1,3,5,7d采用酶联免疫监测仪测410nm波长的吸光度值,计算每1000个细胞的吸光度值。结果:①成骨细胞与可吸收性珊瑚羟基磷灰石复合培养后细胞形态:复合培养6h,细胞多为单层结构,形态多样,有数个突起;复合培养1d,成骨细胞附着于可吸收性珊瑚羟基磷灰石表面并深入到材料的孔隙内,与材料牢固结合,并在材料表面伸展,细胞表面可见大量微绒毛;复合培养7d,细胞数量增多,可见少量胞体表面及细胞间有颗粒状钙盐结晶沉积,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②成骨细胞附着于材料表面后生长增殖特性:实验组细胞接种后,随时间延长数量逐渐增加,仍可保持正常的�
- 张德强汤欣张卫国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