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背带式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妇产科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产妇48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采用常规治疗的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产妇4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输血量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背带式缝合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具有操作简单、止血迅速、安全可靠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沈宇芳 张小月关键词:剖宫产术 产后出血 宫腔镜下刮匙刮除术和电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宫腔镜下刮匙刮除术和电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5月本院77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8)和研究组(n=39)。对照组应用宫腔镜下刮匙刮除术治疗,研究组应用电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子宫动脉血流情况(RI、PI);比较两组复发情况、复发时间及妊娠情况。结果:术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及月经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月经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RI、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RI、P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宫颈粘连、颈管狭窄、低钠血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复发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息肉均可以应用宫腔镜电切除术治疗以及宫腔镜下刮匙刮除术治疗,但相较而言,电切除术效果更佳,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血流情况和月经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延长复发时间,值得推广和应用。 张翠兰 张晓梅 徐荣荣 崔晓明 张小月关键词:电切除术 子宫内膜息肉 血清S100B、BDNF和NPY水平与孕晚期抑郁患者症状的关系 2024年 目的 探究血清S100B蛋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水平与孕晚期(≥35周)抑郁症患者症状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正常建档的102例孕妇,其中诊断为孕晚期抑郁孕妇41例作为抑郁组,无孕晚期抑郁的孕妇6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建档(孕24周)、孕晚期(孕35周)时血清S100B蛋白、BDNF和NPY水平,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血清S100B蛋白、BDNF、NPY水平诊断孕晚期抑郁症的价值。结果 建档时两组孕妇S100B蛋白、BDNF、NPY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孕35周)时抑郁组孕妇S100B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BDNF、NPY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曲线分析,S100B蛋白诊断孕晚期抑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81,BDNF诊断疾病AUC为0.922、NPY诊断疾病AUC为0.927,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P<0.05)。结论 血清S100B蛋白、BDNF、NPY指标对孕晚期抑郁患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张小月 申晓娟 张晓梅 朱承露 刘耀婷关键词:S100B蛋白 53例子宫畸形患者妊娠结局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子宫畸形的妊娠结局及对围产儿的影响,为减轻子宫畸形对妊娠、分娩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对53例子宫畸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畸形患者流产率39.2%,早产率为11.9%,剖宫产率为77.8%。围产儿病死率为13.3%。结论妊娠合并子宫畸应尽早明确诊断,加强孕期管理及产程中的监护,以减少并发症。 张小月关键词:子宫畸形 妊娠 并发症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性传播病原体与HPV感染情况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性传播病原体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情况,为预防和治疗CIN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就诊的CIN患者88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细胞正常者8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性传播病原体、HPV感染率差异,同时分析观察组不同病变程度其性传播病原体、HPV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率为31.82%,高于对照组的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97,P<0.05),其中观察组微小脲原体(Ureaplasma parvum,UP)、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率分别为12.50%和10.23%,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PV总感染率、高危HPV(high risk-HPV,HR-HPV)感染率分别为88.64%和79.55%,高于对照组(12.50%、6.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HSIL)及以上患者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率为53.33%,高于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LSIL)及以下患者的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650,P<0.05),其中UP、UU感染率分别为20.00%和17.78%,高于LSIL及以下病变患者(4.65%、2.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SIL及以上病变患者HPV总感染率、HR-HPV感染率分别为100.00%和88.89%,高于LSIL及以下病变患者(76.74%、69.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N病变患者性传播病原体及HPV感染率较高,且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应加强对女性性传播病原体与HPV预防和治疗,尤其是CIN病变患者,防止进一步癌变。 沈亚琴 沈亚琴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 清湿热益肾解毒汤联合冷冻治疗对持续性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影响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清湿热益肾解毒汤联合冷冻治疗对持续性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CIN1)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00例持续性CIN1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行冷冻治疗,观察组给予清湿热益肾解毒汤联合冷冻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水平、人乳头瘤病毒(HPV)转阴率、细胞学检查(TCT)异常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86.00%。观察组TNF-α(44.67±5.26)ng/L、IL-6(9.57±1.89)ng/L、IL-8(7.75±1.63)ng/L低于对照组的(51.38±6.14)ng/L、(12.93±2.65)ng/L、(9.31±1.98)ng/L。治疗6、9、12个月后,观察组HPV阴性率为92.00%、100.00%、100.00%均高于对照组的76.00%、85.00%、92.00%,TCT异常率为0、0、0均低于对照组的18.00%、12.00%、8.00%。结论:清湿热益肾解毒汤联合冷冻治疗持续性CIN1疗效显著,改善了患者转归结局和炎症反应,提高了HPV转阴率,降低了TCT异常率,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邢海燕 徐丽霞 张小月 顾晴关键词:冷冻疗法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分别联合地屈孕酮与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分别联合地屈孕酮与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8年6月—2021年6月东台市中医院就诊的6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2组均予以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34例术后予以地屈孕酮治疗,设为A组,另34例术后予以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设为B组。评估2组患者用药后总有效率,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测定子宫内膜厚度,测定血红蛋白水平,并采用月经失血图(pictorial blood loss assessment chart,PBAC)评分评估月经量。记录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统计复发率。结果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高于A组的7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B组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薄于A组,B组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A组,B组PBAC评分均明显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88%,低于A组的2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B组复发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可减小子宫内膜厚度,减少月经量,改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 张小月 顾卫华关键词:子宫内膜息肉 地屈孕酮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 羊水过少77例临床分析 2006年 目的探讨羊水过少的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对77例羊水过少有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羊水过少的发生率为2.03%,以妊娠41周以上发生率高(5.34%),羊水过少合并妊高征、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FR)、过期妊娠、胎位异常,较对照组高(P<0.05),且羊水过少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病死率增高(P<0.05),结论提高产前检查质量,对有羊水过少相关合并症者加强治疗及监护,及早发现羊水过少,及时处理,选择适当分娩方式,改善围产儿预后。 张小月 崔晓明 朱承露关键词:羊水过少 围产儿 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用于无痛人流术前的效果观察 2011年 目的:评估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用于无痛人流术前的效果差别。方法:选择ASAI~II级要求行无痛人流术的无阴道分娩史孕妇150例,随机、双盲法分为A组(盐酸戊乙奎醚组)和B组(阿托品组),分别于术前30min给予盐酸戊乙奎醚、阿托品0.5mg肌注。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宫颈松弛度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宫颈松弛度优于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B组。结论:盐酸戊乙奎醚用于无痛人流术前临床效果优于阿托品。 张小月 凡连云关键词:盐酸戊乙奎醚 阿托品 无痛人流 介入治疗在子宫腺肌病中的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与价值。方法:对27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于术后6、12、24分别评估其外周血红蛋白含量、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大小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27例患者术后各种临床病理症状明显好转,彩超或MR证实子宫肌层及病灶内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微创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安全、显效、痛苦小的理想治疗方法,彻底改变因药物或子宫内膜切除术不确定疗效而常导致子宫切除缺憾。明显提高育龄期妇女的治疗信心和生活质量。 张小月 魏静梅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介入治疗 栓塞 明胶海绵 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