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萍
- 作品数:13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夏棱消瘿汤联合黄药子膏药贴敷治疗甲状腺结节痰结血瘀证45例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自拟方夏棱消瘿方联合黄药子膏药贴敷治疗痰结血瘀型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甲状腺结节痰结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夏棱消瘿方联合黄药子膏药贴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主症评分、次症评分。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甲状腺峡部厚度、两叶前后径、结节最长直径、结节数目。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的水平。结果(1)研究组甲状腺结节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3)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峡部厚度、两叶前后径、结节最长直径、结节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治疗后的峡部厚度、两叶前后径、结节最长直径、结节数目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TGF-β1显著升高,IGF-1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TGF-β1高于对照组,IGF-1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夏棱消瘿方联合黄药子膏药贴敷治疗甲状腺结节痰结血瘀证的疗效确切,能有效减轻临床症状,缩小结节大小,可能与调节TGF-β1、IGF-1的表达有关。
- 王脉桃张亚萍宋卫红李俊霖
-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 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T2DM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影响及其抗炎机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通过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观察短期CSII强化治疗前、后T2DM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和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探讨CSII治疗的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抗炎机制。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新诊断的T2DM患者40例及体检健康者3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培养7d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鉴定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40例初诊T2DM患者接受为期2周的CSII强化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上述方法分别计数EPCs,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和CRP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初诊T2DM患者外周血EPCs明显减少(P<0.01),TNF-α、CRP明显增高(P均<0.05)。EPCs数量与TNF-α、CRP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1=-0.7435,P<0.01;r2=-0.7382,P<0.01)。经CSII强化治疗后T2DM患者EPCs明显增加,TNF-α、CRP明显减低(P均<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EPCs明显减少,其体内炎症反应增强可能是引起EPCs下降的机制之一,短期CSII强化治疗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EPCs数量的恢复,进而防止血管病变。
- 杨吉锋陶松桔张亚萍伍蔚凌
- 关键词:2型糖尿病循环内皮祖细胞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炎症因子
- 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影响及其抗·氧化机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短期胰岛素泵(CSII)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保护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方法选取初诊T2DM患者40例(T2DM组),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培养7d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采用半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活性氧活力(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2DM组外周血EPCs减少[(46±3)个比(23±4)个](P〈0.01),ROS、MDA增高[分别为(1125±687)U/ml比(2088±765)U/ml、(4.58±3.03)umol/L比(8.32±4.15)umol/L](P〈0.01),GSH、SOD减低[分别为(263±35)mg/L比(206±41)mg/L、(103±7)U/ml比(80±15)U/ml](P〈0.05)。EPCs与ROS、MDA呈负相关(r=-0.7352,P〈0.01;r=-0.8454,P〈0.01),与GSH、SOD呈正相关(r=0.5435,P〈0.05;r=0.6437,P〈0.05)。经短期CSII强化治疗后T2DM患者EPCs明显增加(P〈0.05),ROS、MDA明显降低(P〈0.05),GSH、SOD明显增加(P〈0.05)。结论短期CSII强化治疗可明显减轻T2DM患者体内氧化应激,促进EPCs数量的恢复,进而防止血管病变。
- 陶松桔张亚萍惠辉伍蔚凌
- 关键词:胰岛素输注系统氧化性应激内皮祖细胞
- 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影响及意义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短期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影响及CSII治疗保护血管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培养7天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和DiL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4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为期2周的CSII强化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上述方法分别计数EPCS,同时测空腹血糖(FBS),餐后2小时血糖(PB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循环EPCs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与HbAlC呈负相关,经CSII治疗后循环EPCS明显增加。【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EPCs数量减少,早期CSII强化治疗不仅能迅速纠正糖代谢紊乱,同时能增加外周血EPCs数量,预防和延缓血管病变的发生。
- 陶松桔宋卫红张亚萍惠辉
- 关键词:糖尿病
-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内炎症状态及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对T2DM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初诊T2DM患者接受为期2周的CSII强化治疗,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同时测定T2DM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采用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选择基线资料匹配的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T2DM患者炎症因子IL-6(P<0.01)、TNF-α(P<0.05)、CRP(P<0.05)显著增高。(2)炎症因子IL-6、TNF-α、CRP与HOMA-IR呈正相关(r1=0.6071,P<0.05;r2=0.8033,P<0.01;r3=0.7435,P<0.01)。(3)CSII治疗2周后炎症因子IL-6、TNF-α、CRP明显降低(P均<0.05),HOMA-IR明显降低(P<0.01)。结论新诊断的T2DM患者处于慢性炎症状态,这种炎症状态与胰岛素抵抗形成有关,短期CSII治疗除降低血糖外,能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炎症,减轻胰岛素抵抗。
- 陶松桔尹支农宋卫红张亚萍伍蔚凌
- 关键词:炎症因子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胰岛素抵抗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16例糖尿病足患者。手术首先抽取自体骨髓200~300mL,从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悬浊液约40mL,行下肢缺血肌肉内局部注射。【结果】移植后大部分患者下肢疼痛、麻木、冷感、间歇性跛行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足部皮温、ABI、经皮氧分压较前升高,动脉造影显示有新生侧枝血管形成,足部溃疡面缩小、甚至愈合,减少了截肢或降低了截肢平面。【结论】对于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不能行血管搭桥术及介入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张亚萍陶松桔宋卫红
- 关键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 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状况及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改变及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对患者氧化应激状况的影响。[方法]60例初诊T2DM患者接受为期2周的CSII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活性氧活力(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时测定T2DM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采用稳态模型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结果】①T2DM患者ROS、MDA明显增高,GSH、SOD明显降低。②ROS、MDA与HOMA—β呈负相关,GSH、SOD与HOMA—β呈正相关。③CSII治疗2周后,ROS、MDA明显降低,GSH、SOD明显增高,同时HOMA-β亦明显增高。[结论]T2DM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明显增强。短期CSII除迅速降低血糖外,还具有降低T2DM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保护胰岛口细胞功能。
- 陶松桔尹支农宋卫红张亚萍伍蔚凌
- 关键词:糖尿病氧化性应激
-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状况及与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改变,分析氧化应激改变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和50名正常对照者血清活性氧活力(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时测定T2DM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采用稳态模型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B细胞功能(HOMA-β),比较氧化应激指标与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功能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与对照组相比,ROS显著增强,MDA明显增高,GSH、SOD明显降低。ROS、MDA与HOMA-IR呈正相关,与HOMA-β呈负相关。GSH、SOD与HoMA-IR呈负相关,与HOMA-β呈正相关。结论T2DM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明显增强.氧化应激增强.与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 杨吉锋陶松桔张亚萍惠辉伍蔚凌
- 关键词: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
-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艾塞那肽治疗的价值评估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剖析艾塞那肽用于肥胖2型糖尿病中的价值。方法择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接收的肥胖2型糖尿病者40例。利用抽签法,将40例患者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应用艾塞那肽,对照组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比较相关治疗指标。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者4例,对照组10例。研究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为(2.7±0.5),对照组为(4.4±0.6)。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空腹C肽(FC-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式治疗后,研究组体重指数(BMI)为(29.3±3.7)kg/m2,对照组为(34.3±4.4)kg/m2。研究组BMI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肥胖2型糖尿病的常规治疗中合理加用艾塞那肽,血糖控制效果明确,不良反应少且利于患者体重的减轻。
- 张亚萍
- 关键词:肥胖2型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
-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状况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
- 2009年
-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改变,分析氧化应激改变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和5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活性氧活力、丙二醛、谷胱甘肽、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同时测定T2DM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采用稳态模型测定胰岛素抵抗指数和胰岛β细胞功能,比较氧化应激指标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与对照组相比,ROS显著增强,MDA明显增高,GSH、SOD明显降低。ROS、MDA与HOMA-IR呈正相关,与HOMA-β呈负相关。GSH、SOD与HOMA-IR呈负相关,与HOMA-β呈正相关。结论:T2DM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明显增强,氧化应激增强与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 陶松桔张亚萍
- 关键词: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