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丽光

作品数:120 被引量:422H指数:13
供职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专利
  • 4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6篇农业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24篇玉米
  • 23篇谷子
  • 14篇播种
  • 12篇收割
  • 11篇大豆
  • 10篇收割机
  • 9篇性状
  • 9篇叶片
  • 9篇土壤
  • 9篇播种机
  • 9篇草甘膦
  • 8篇农艺
  • 8篇抗草甘膦
  • 8篇抗草甘膦大豆
  • 8篇交缠
  • 7篇农艺性
  • 7篇农艺性状
  • 7篇脱壳
  • 7篇脱壳机
  • 7篇除草

机构

  • 67篇山西农业大学
  • 44篇山西省农业科...
  • 6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山西腾达种业...
  • 3篇山西大学
  • 3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山西林业职业...
  • 1篇运城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廊坊市农业局
  • 1篇河北省农业厅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太原市星火技...
  • 1篇河北保定市农...
  • 1篇太原市科技局

作者

  • 109篇张丽光
  • 47篇原向阳
  • 42篇郭平毅
  • 38篇王创云
  • 38篇赵丽
  • 36篇郭虹霞
  • 33篇王陆军
  • 32篇邓妍
  • 29篇宋喜娥
  • 29篇王宏富
  • 28篇董淑琦
  • 27篇温银元
  • 27篇王美霞
  • 18篇邓妍
  • 18篇申洁
  • 13篇牛学谦
  • 12篇王晋
  • 11篇王鑫
  • 10篇赵娟
  • 10篇郭杰

传媒

  • 8篇山西农业科学
  • 5篇作物杂志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核农学报
  • 3篇山西农经
  • 2篇玉米科学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河北农业大学...
  • 2篇土壤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年份

  • 6篇2024
  • 7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11篇2019
  • 15篇2018
  • 10篇2017
  • 12篇2016
  • 14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1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基二磺隆在谷子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被引量:1
2018年
为研究甲基二磺隆在谷子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谷子及土壤中甲基二磺隆残留检测技术。样品经乙腈-三乙胺(0.02 mol/L)提取,石墨化炭黑(GCB)净化,以乙腈∶磷酸(0.01 mol/L)=50∶50为流动相,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最低检出量为0.2 ng,在植株和籽粒中的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0.02 mg/kg,土壤中为0.008 mg/kg;在0.008~0.500 mg/kg添加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91.99%~98.17%,相对标准偏差为2.28%~12.43%。利用该方法于2014年检测了晋谷21号及土壤中甲基二磺隆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甲基二磺隆在植株中的半衰期为6.4 d,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6.6~18.7 d;在收获期植株、籽粒及土壤中均未检出甲基二磺隆。由此可知,甲基二磺隆是一种易降解除草剂;在该试验检测条件下,其在小米、秸秆中残留量均低于我国和美国制定的相关MRL标准。
刘丹王斌强张丽光张丽光王吉祥宁娜宁娜郭平毅
关键词:谷子高效液相色谱消解动态
不同制剂草甘膦对抗草甘膦大豆的安全性影响
张丽光
关键词:除草剂
藜麦对低氮胁迫的响应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为探究藜麦对低氮环境的响应机制,筛选耐低氮藜麦种质资源,采用盆栽方式,测定了9个不同基因型藜麦在不同氮水平(正常供氮和低氮胁迫)下农艺性状、生理特性及植株氮素利用等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评价了各品系藜麦综合耐低氮能力。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氮相比,低氮胁迫下,藜麦地上部分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株高、茎粗和地上部分干重呈降低趋势,主根长和根冠比呈上升趋势,根系体积、根系表面积及根系平均直径均呈下降趋势;叶绿素含量、最大荧光参数(F_(m))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降低,而初始荧光参数(F_(o))升高;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所下降,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可溶性糖及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升高;植株全氮含量及氮积累量降低,但氮利用效率提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将26个单项指标转化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83.959%),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9个藜麦品系划分为耐低氮型、中间型和低氮敏感型,并筛选出1个耐低氮品系BL22。
郭红霞王创云邓妍赵丽张丽光郭虹霞秦丽霞高飞席瑞珍
关键词:低氮胁迫综合评价
油菜素内酯处理对谷子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为了明确不同油菜素内酯(BR)处理对谷子生长的影响,2014年采用浸种和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BR浸种对晋谷21号和张杂谷5号种子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及叶面喷施BR对谷子株高、生物重、POD活性、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POD和SOD活性均随BR浸种浓度的增加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分别在0.10和0.05mg/L的处理达最大值;晋谷21号的POD活性高于张杂谷5号,SOD活性无明显差别。两个品种的株高、生物重、叶绿素含量和POD活性均随BR喷施浓度的增大呈先增高后降低趋势;MDA含量却呈先降低后增高趋势。晋谷21号的株高明显高于张杂谷5号,但叶面积和生物重低于张杂谷5号。0.10和0.05mg/L的BR浸种明显提高晋谷21号和张杂谷5号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叶面喷施0.05∽0.20mg/L的BR可显著提高谷子叶片的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降低膜脂化产物,增强谷子的抗逆性,培育壮苗,但对BR处理的反应存在品种间差异。
钟妍婷原向阳刘哲徐家燕温芳英张美涛黄蕾温银元董淑琦张丽光郭平毅
关键词:油菜素内酯浸种叶面喷施谷子农艺性状生理特性
一种农田蓄水管道闸门自动关闭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农田蓄水管道闸门自动关闭装置,涉及闸门自动关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农田蓄水管道闸门自动关闭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一侧面贯穿有进水管,所述箱体的另一侧贯穿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顶部设置有电磁阀。...
赵丽王创云邓妍张丽光郭虹霞秦丽霞王美霞王陆军
文献传递
手推式耙地装置
手推式耙地装置,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包括行进轮、钉耙、主架以及与主架中部相交并固定连接的支架,钉耙设有一个连接在支架下端的套管,套管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挂耳和一个凸台,一个穿设在所述挂耳中的耙杆上固定连接有带有钉齿的...
原向阳张丽光温银元董淑琦陈晓栋郭平毅王宏富宋喜娥王鑫
文献传递
不同种植模式对春玉米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为了比较玉米不同种植模式的实施效果,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设置了3种不同种植模式:宽行双株、宽窄行双株和常规种植(CK),并对3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产量、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宽行双株种植模式连续2 a在整个生育期平均净光合速率均最高;叶绿素含量与叶片净光合速率保持一致;2 a平均产量分别较宽窄行双株和对照高15.38%和23.11%;产出投入比最高,为3.66,效益显著。因此,宽行双株为最优种植模式,可为今后山西省种植玉米选择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赵丽郭虹霞王创云邓妍王陆军张丽光李永平王美霞王晋李海燕杨慧珍
关键词:春玉米光合性能
一种谷子覆膜穴播机
一种谷子覆膜穴播机,包括机架、旋耕机构、镇压轮Ⅰ、覆膜器和播种箱、覆土轮、刮土板和镇压轮Ⅱ,播种箱为滚轮式结构,包括转轴、外轮和内轮,内轮的滚动周面上分布有若干鸭嘴开穴器和与鸭嘴开穴器匹配的下籽孔组,鸭嘴开穴器为一挖土尖...
原向阳温银元董淑琦郭平毅王宏富张海明宋喜娥张丽光赵娟申洁
文献传递
一种用于藜麦栽培的辅助装置
本发明涉及藜麦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藜麦栽培的辅助装置,包括放置箱,放置箱外壁底端连接有底框,底框顶部横向对称轴两端内壁均固定连接有动力模块,动力模块底部两端均连接有正反转电机,正反转电机相对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第...
邓妍王创云赵丽张丽光郭虹霞秦丽霞高飞陆靖英
一种玉米收割机
一种玉米收割机,属于农业机械,它包括行走机构、掰穗机构,其特征是行走机构连接掰穗机构;所述行走机构,包括中枢机构和两条结构相同的行走单元,行走单元对称设置并连接于中枢机构两侧;所述行走单元由驱动电机、第一杆、第二杆、第三...
王创云赵丽邓妍郭虹霞张丽光王陆军王美霞
文献传递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