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丽

作品数:10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免疫
  • 5篇病理
  • 4篇临床病理
  • 4篇脑膜
  • 4篇脑膜瘤
  • 4篇病理学
  • 3篇组织化学
  • 3篇细胞
  • 3篇临床病理学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脑室
  • 2篇神经细胞
  • 2篇神经细胞瘤
  • 2篇肿瘤
  • 2篇细胞瘤
  • 2篇临床病理特征
  • 2篇临床病理学特...
  • 2篇免疫组化
  • 2篇脑室外神经细...

机构

  • 10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山东省立医院
  • 1篇十堰市太和医...
  • 1篇江西师范高等...

作者

  • 10篇张丽
  • 6篇张声
  • 5篇陈余朋
  • 5篇王行富
  • 4篇刘雪咏
  • 3篇蔡珊珊
  • 1篇蔡素琴
  • 1篇吴春林
  • 1篇郑珂
  • 1篇吴喜跃
  • 1篇林琳
  • 1篇付伟伟
  • 1篇任彩虹
  • 1篇连芳
  • 1篇吴龙
  • 1篇翁丹枫
  • 1篇姚志刚
  • 1篇赵树超

传媒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国际病理科学...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实用妇科内分...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鞍区/鞍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病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张丽刘雪咏张声陈余朋翁丹枫王行富
NTRK重排甲状腺乳头状癌7例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NTRK重排甲状腺乳头状癌(NTRK-rearranged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NRPTC)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1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Optiview法检测pan-TRK的表达,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an-TRK阳性者的NTRK基因重排情况,获得7例NRPTC,回顾性分析7例NRPTC的临床病理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7例NRPTC中,男女比为3∶4,平均34.29岁。肿瘤最大径0.8~3.5 cm。7例NRPTC均呈多结节样生长,由滤泡、实性、伴或不伴乳头混杂生长,其中5例以滤泡为主,1例乳头为主,1例实性为主。7例中6例可见肾小球样结构,2例乳头水肿和(或)胶原变性;7例胞质均淡染,2例可见乳头核极性反转。4例可见脉管内癌栓,5例侵犯甲状腺外组织。肿瘤背景甲状腺大部分呈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改变,其余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无明显异常。7例NTRK重排阳性者pan-TRK免疫组化均为2+或3+,且BRAF V600E均未突变。荧光定量PCR示:6例为NTRK3重排,1例为NTRK1重排。7例NRPTC随访7~33个月,有4例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肺转移。结论NRPTC临床表现具有侵袭性,淋巴结转移率高,部分病例可发生远处转移。镜下大多呈浸润性、多结节状生长,以滤泡结构为主,胞质常淡染。常伴甲状腺内外淋巴管、血管播散。pan-TRK免疫组化结合BRAF V600E突变检测可以作为NRPTC的初筛方法。
张丽任彩虹陈余朋张声郑珂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免疫组织化学临床病理特征
EpCAM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被引量:5
2011年
上皮特异性黏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EpCAM)是一种单次跨膜蛋白,参与Wnt信号转导通路,调控靶基因转录,与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分化等有关。EpCAM的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及预后相关,可作为肿瘤靶向治疗的一个靶点。
张丽张声
关键词:WNT信号传导通路肿瘤
SMARCE1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中的诊断意义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SMARCE1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CCM)中的表达情况,并评估其在与CCM形态学相似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CCM共13份标本/11例,以及伴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脑膜瘤17例、其他类型脑膜瘤782例,和其他具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颅内肿瘤。将纳入病例石蜡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行SMARCE1、SSTR2、上皮细胞膜抗原(EMA)、Ki-67、p5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淀粉酶消化PAS(D-PA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CM肿瘤细胞呈片状生长,无特殊排列方式,未见典型旋涡状结构,细胞多角形,胞质透亮,富含糖原,间质及血管周见多少不等的红染的胶原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CM均显示SMARCE1表达缺失(13/13),其他类型脑膜瘤(782/782,100%)均显示SMARCE1细胞核不同程度阳性,其中7例为部分弱阳性。伴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脑膜瘤(17/17)均显示SMARCE1细胞核阳性。颅内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10/10)、血管母细胞瘤(10/10)、中枢神经细胞瘤(10/10)、少突胶质细胞瘤(10/10)、室管膜瘤(13/13)、胶质母细胞瘤(42/42,100%)、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35/35,100%)均无SMARCE1的丢失。CCM中SSTR2、EMA均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1%~5%,p53阳性率0~40%。PAS染色显示CCM(13/13)以及伴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脑膜瘤(17/17)均为胞质颗粒状阳性,D-PAS染色均阴性。结论SMARCE1可以作为CCM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志物。
张丽姚志刚连芳王代忠陈余朋蔡珊珊张声王行富
关键词:脑膜瘤免疫组织化学
脑室内脑膜瘤临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脑室内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8年1月至2018年3月及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93例脑室内脑膜瘤,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组织病理学、治疗及预后等。结果脑室内脑膜瘤占脑膜瘤总数1.95%,男女比例为1.0∶2.6。发病年龄8~72岁,中位年龄47岁,发病高峰为41~60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40/66,60.6%)、头晕(20/66,30.3%)等,术前症状持续时间1 d^6年不等。主要发生在侧脑室(88/93,94.6%),以三角区居多(78/88,88.6%)。大部分(53/73,72.6%)出现不同程度的肿瘤周围脑水肿。肿瘤最大径0.2~11.0 cm,中位值4.5 cm。肿瘤周围脑水肿与肿瘤最大径及WHO分级有关。组织病理学类型包括:纤维型、过渡型、脑膜上皮细胞型、血管瘤样型、沙砾体型、富于淋巴浆细胞型、不典型、横纹肌样型以及间变性脑膜瘤等,大部分为WHOⅠ级,以纤维型最多(38/93,40.9%)。治疗首选手术切除,总体预后较好,但高级别肿瘤预后较差。结论脑室内脑膜与其他部位脑膜瘤临床病理特征大致相似,但发病高峰略低。发生瘤周水肿的比例较高。肿瘤预后与组织学分级相关。
张丽付伟伟林琳吴喜跃吴龙赵树超付海洋许丹榕蔡珊珊张声刘雪咏王行富
关键词:脑室内脑膜瘤临床病理学特征肿瘤预后组织病理学临床病理特征发病年龄
肝细胞癌骨转移中APEX1和JAG1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骨转移(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one metastasis,HCC-BM)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检测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1,APEX1)和JAG1基因在HCC-BM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探讨两者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HCC-BM患者的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检测79例HCC及HCC-BM中APEX1、JAG1的表达,分析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第二医院2012—2019年间肝细胞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为17.02%(79/464)。患者男女比例8.9︰1;中位年龄53岁。脊柱(72.0%)为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其次为下肢骨11.0%。免疫组化结果显示79例HCC-BM中APEX1胞质、JAG1的阳性率分别为63.3%、62.0%;H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6.8%、41.8%。APEX1、JAG1在HCC-BM中的表达高于HCC;APEX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原发灶的数目有关(P<0.05);JAG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是否合并骨外转移有关(P<0.05)。在HCC-BM中APEX1和JAG1蛋白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P=0.035)。结论HCC-BM的发生率为17.02%,好发于中老年男性,脊柱为最常见的骨转移部位。APEX1及JAG1在HCCBM中的表达高于HCC,提示两者可能参与肝细胞癌的骨转移,而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方雪婷张丽蔡素琴王声耀吴春林
关键词:肝细胞癌骨转移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
鞍区和鞍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发生于鞍区和鞍上的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鞍区和鞍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女性患者,27岁,临床表现为反复头痛伴双眼视物模糊5个月。头部MRI显示鞍区和鞍上占位性病变,T_1WI呈等或低信号,T_2WI呈高或低混杂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界限清晰,正常垂体结构显示不清。临床诊断为垂体腺瘤,行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脑脊液鼻漏修补术+视神经减压术,手术全切除肿瘤。组织学形态可见肿瘤细胞呈弥漫浸润性生长,部分区域可见神经毡背景;肿瘤细胞大小和形态相对一致,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腻深染,未见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肿瘤细胞胞核表达神经元核抗原和甲状腺转录因子-1,胞核和胞质表达钙视网膜蛋白,胞质表达突触素、嗜铬素A、上皮钙黏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胞核局灶性表达S-100蛋白,胞质局灶性表达神经微丝蛋白、细胞角蛋白8和波形蛋白;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为3%。网织纤维染色呈阴性。基因检测可见肿瘤细胞无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无1p/19q-共缺失。最终病理诊断为脑室外神经细胞瘤(WHOⅡ级)。结论鞍区和鞍上脑室外神经细胞瘤临床极为罕见,组织学形态与发生于脑室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相似,表现为肿瘤弥漫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形态较一致,胞核圆形,可见神经毡背景和"树枝"状薄壁毛细血管。应注意与垂体腺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透明细胞型室管膜瘤等相鉴别。
张丽刘雪咏张声陈余朋王行富
关键词:神经细胞瘤蝶鞍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SMARCE1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分析SMARCE1 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中的表达情况,并评估其在与形态学相似原发性和继发性颅内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2018 年间存档病例脑膜瘤794 例,以及部分可能具有透...
张丽蔡珊珊刘雪咏陈余朋王行富
关键词:脑膜瘤免疫组化
脑实质浸润在脑膜瘤生物学行为中的影响
张丽王行富张声刘雪咏吴龙钱茹张钰黄茜
子宫肌瘤育龄期患者子宫内膜炎症因子与性激素水平、纤维化的相关性分析
2023年
目的 分析子宫肌瘤育龄期患者子宫内膜炎症因子和性激素水平与纤维化的关联。方法 选取150例子宫肌瘤育龄期患者,根据患者子宫内膜组织白细胞介素-17(IL-17)mRNA相对表达值,将其分为高表达组(IL-17 mRNA≥0.250)与低表达组(IL-17 mRNA<0.250),每组75例。比较患者子宫肌瘤组织、周围组织中炎症因子IL-17、性激素水平以及纤维化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转化生长因子-β_(3)(TGF-β_(3))mRNA相对表达值;比较高表达组、低表达组性激素水平以及纤维化因子MMP9、TGF-β_(3) mRNA相对情况。结果 子宫肌瘤组织中的雌二醇(E_(2))、IL-17、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MMP9、TGF-β_(3) mRNA相对值显著高于周围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性激素、MMP9、TGF-β_(3) mR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_(2)、FSH、LH、MMP9、TGF-β_(3)表达水平与炎症因子IL-17表达水平成正相关(r=0.682、0.672、0.577、0.763、0.793,P<0.05)。结论 子宫肌瘤育龄期患者的子宫内膜炎症因子和性激素水平与纤维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王峰张丽
关键词:子宫肌瘤纤维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