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江
- 作品数:32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吉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 以“仁”意“类”的中国哲学精神被引量:1
- 2006年
- 就“中西马”哲学存在相互理解、彼此融通的人性根基而言,中国哲学的“仁道”可作为会通西方哲学“类”理论的思考视角和阐扬当代“类哲学”的思想精神。在哲学观的意义上,本文认为殷承中国文化“天地人三极一如”的“和合”思想传统,体现的正是中国哲学个性的“类思维”;践履“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厚德载物的生命之道,蕴涵的乃为中国化的“类生命”;而“天地万物与吾一体”的“至仁”精神,则是一种葆有中国传统文化根脉的“类哲学”。
- 常江
- 关键词:中国哲学精神
- 追寻仁爱与正义之“中道”——基于当代中国社会伦理视角
- 2013年
- 在现代性伦理生活背景下,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危机和道德困境,结合当今社会伦理的世界性、民族性的双重价值取向和"互惠共生"的发展趋势,我们倡导仁爱与正义的"中和"之道。"中和"是人类两重伦理思路的圆融贯通。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的"中和"构建,就是要寻求伦理精神信仰的和合转化,伦理制度结构的和合建制,以及伦理实践品性的和合塑造,以实现个体人格的完善与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
- 邹广文常江
- 关键词:仁爱正义社会伦理
- “东洋伦理与文化”——第十八次韩中伦理学研讨会综述
- 2010年
- 第十八次韩中伦理学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对于"东洋伦理与思想"、"东洋社会与文化交流"、"道德伦理的实际与应用"、韩国多元文化社会的"道德恐慌"、现代社会与警务伦理、伦理的国际开发协力、"以人为本"的伦理意蕴以及大学统一教育等问题展开了展开了多维度、宽视域和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对于伦理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 常江付云雷
- 关键词:文化道德
- 道德实践的辩证意蕴
- 2014年
- 道德实践是人之为人独有的生命践履方式,是人类自我生成、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重要维度和内驱动力。人类道德践行的方式各有其异,与西方人多以对待自然之方法看待人事,故把"善、义、美"作为客观的求真对象,采取理性分析的态度而进行纯粹伦理规则之构建不同,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从始源处就奠定了"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美德伦理意向。如中国先贤从"性命天道相贯通"的生命觉悟而开出"践仁成圣"、"美善相乐"的道德实践进路。因此,需要从人类伦理实践辩证法的高度来重新理解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及其本然关系。
- 常江陈相
- 关键词:道德实践辩证意蕴
- 马克思历史观研究的古典经济学前提
- 2010年
- 在《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以及在莫泽斯.赫斯、青年恩格斯、蒲鲁东的影响下,已经论证了社会经济活动对国家和法的决定性作用,认识到"财产势力"与政治权力的矛盾,意识到财富之"上帝"即人对它顶礼膜拜的这种异化现象。但是,这种经济异化的深层根源和内在机制是什么?如何把真正的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这些问题对于青年马克思来说不能给予"科学"的说明。为了进一步解决现实的问题、关注"时代的呼声",马克思开始到"国民经济学"的事实中寻找解剖"市民社会"的锁钥。
- 常江宁文斌
- 关键词:马克思历史观古典经济学青年马克思国民经济学异化现象蒲鲁东
- 融通“经济”与“环境”的伦理话语——“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高端学术对话”综述被引量:1
- 2011年
- 2011年5月28—29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举办的“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高端学术对话”在清华紫光国际交流中心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道德资本问题、自然价值及新经济学的价值导向问题、市场经济与环保责任问题、污染权交易与环境权的冲突问题、循环经济与非物质经济、经济伦理与环境伦理的内在关系等议题进行了集中而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 常江
- 关键词:环境伦理经济伦理学术对话伦理话语国际交流中心
- 为人之本——孟子“恻隐之心”的理论内涵与地位
- 2016年
- 人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孟子的"四端"学说可谓是其性善论的理论基础,也以此为儒家的伦理道德主张奠定了一个内在的人性论依据。以往的诠释总是把孟子的"四端"说放在一起,忽略了它们各自的相对独立性,尤其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的根本性地位。通过"孟子告子之争"、"小孩入井"等事件的心理感受,孟子揭橥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的道理。盖在孟子看来,恻隐之心乃人之底线即为人之本。如今法治社会的法律底线屡遭触碰,希冀孟子的"恻隐之心"能够引发人们对道德底线的思考。
- 刘文佳常江
- 关键词:人性性善论恻隐之心
- 仁爱与正义:当代中国社会伦理的“中和之道”被引量:8
- 2014年
- 加缪曾说:没有正义的爱是脆弱的,没有爱的正义是虚幻的。这句名言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伦理意蕴,即作为人类两类基本德性、德行的(仁)爱与正义应当是互补相生的。斯密指出:“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虽然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
- 常江
- 关键词:社会伦理正义仁爱伦理意蕴社会存在仁慈
- 马克思历史观的人类性与中国化——毛泽东对唯物史观的创新发展被引量:1
- 2015年
- 马克思历史观的人类社会现实批判与哲学批判的品格赋予其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马克思始终站在历史辩证法的高度,将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运动的整体性统一起来,从而赋予唯物史观以人类性和开放性品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构成部分,毛泽东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历史观辩证法,开创了"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道路,证明和丰富了唯物史观的真理性及其价值。
- 单鹂娜常江
- 关键词:唯物史观人类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
- 论“文化自觉”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发展观被引量:2
- 2006年
- 当代中国人寻求解决人与社会发展问题,不仅要追求社会发展的经济指标和物质文明的创造,更须自觉尊重中国人以家庭为重心的伦理文化传统,发挥“和合”的人文精神,关注人生命本性的完善。因而,真正实现中国社会发展观的创造性转化,根本还在于人,在于秉承儒家文化传统底蕴的中国人自己,在于中国人的文化自觉。
- 常江胡海波
- 关键词:文化自觉当代中国人社会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