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桂祥
- 作品数:37 被引量:121H指数:6
- 供职机构: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论行政协调被引量:6
- 1998年
- 行政协调是行政领导的一项基本职能,涉及到行政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各级领导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行政协调具有为其他领导手段和方法所不可替代的功能,主要是,它有利于化解行政活动中的各种矛盾,增强凝聚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施行政协调必须注意遵循有关的原则,具体有四:一是整体性原则;二是目标效能原则;三是逐级有序原则;四是动态性原则。行政协调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是会议协调法、信息协调法、沟通协调法、组织协调法、统一指挥法。
- 常桂祥
- 关键词:行政协调行政组织行政领导者行政活动协调法整体性原则
- 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意义、影响因素与对策被引量:2
- 2016年
- 大学生信仰教育是大学生发展成才的客观要求,是克服大学生信仰淡化的迫切要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大学教育体制、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限制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成效。实现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全面性、方法的人本性与务实性、队伍的高质性与先导性、平台的宽阔性与多元性、环境的优良性与时代性.是增强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 韩慧常桂祥梁栋张跃礗
- 关键词:大学生信仰大学生信仰教育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及未来走向被引量:5
- 2008年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也标志着法治建设揭开了新的序幕。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为了实现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未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应着力思考和解决以下问题:树立法律权威和法律至上的观念,实现权力运行的法治化,加强人权保障,建设法治文化,培育公民社会。
- 常桂祥
- 关键词:法治建设市场经济权力制约
- 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运作及其控制被引量:4
- 2004年
- 行政主体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客观需要 ,它有利于发挥行政主体的能动作用 ,提高行政效率 ,但也存在着使用不当甚至被滥用的可能性。所以 ,对行政主体既要有所授权 ,又要有所控权。为此 ,本文提出了完善行政立法、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注重监督制约等措施 ,以确保行政自由裁量权在一定的规则和框架之中合理、合法地正当行使。
- 常桂祥
- 关键词:行政自由裁量权行政主体
- 和谐社会的宪政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与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和谐社会与宪政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和谐社会构建与宪政发展”的笔谈。在笔谈中,常桂祥认为宪政的实质内容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施宪政是和谐社会形成的根本标志。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有益经验并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积极推进我国的宪政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姜元奎、王彩云认为宪政自身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前提,宪政制度既是和谐社会的核心构件,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平台,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宪政制度建设。董文芳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维护,不仅依赖于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固的宪政制度,而且依赖于先进的宪政文化。宪政文化是支撑民主政治有序稳定运转的基石,没有宪政文化的支持,宪政制度不可能实施、确立与巩固。
- 常桂祥
- 关键词:和谐社会和谐政治宪政制度宪政文化
- 论权力制约与依法治国
- 2000年
-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这是我们党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进步。而要实现依法治国 ,就必须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 ,这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因为作为一个法治国家 ,民主政治是其本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其基本原则 ,依法办事是其基本要求。这一切的实现无不依赖于对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为了达到对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 ,应重点抓好对权力主体产生方式的制约、对权力进行过程的制约、对权力运行后果的制约三个环节。
- 常桂祥
- 关键词:权力制约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治民主政治
- 强化人大监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被引量:1
- 2002年
- 强化人大监督,既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题中之义,也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人大监督具有全面性、权威性、至上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它在整个国家监督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人大监督还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了使人大监督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以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本文提出了思想观念更新、监督制度创新、重视人大自身建设、制定监督法等强化人大监督的途径。
- 常桂祥
- 关键词:人大监督法治国家
- 法治精神视野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探讨被引量:5
- 2013年
- 法治精神是社会结构整体变迁的产物,任何成熟的政党,必然选择法治化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致力于法治精神的培育。法治精神契合政党执政的需要:强调主权在民,是政党获取执政合法性的重要资源;要求权力制约,是执政党保持先进性的依靠力量;追求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是塑造执政党公正形象的强大推手。我国法治精神的培育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致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难以抵抗各种不当因素的干扰,弘扬和培育法治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
- 张恩韶常桂祥
- 关键词:法治精神执政党执政能力
- 走向和谐社会的宪政建构被引量:2
- 2008年
-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与目标,需要在治国理念上进行变革,在制度建设上进行创新。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发展宪政,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规则和制度。和谐社会的根基在于宪政,宪政所提供的制度,不断消解社会矛盾和冲突,使人们能够和谐相处。可以说,和谐社会的内蕴与宪政建设的旨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社会与宪政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良性互动关系,宪政的发展是和谐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的重要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可以为宪政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基础。因此,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充分开发宪政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功能,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我们组织了"宪政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笔谈,从宪政的内容、法治政治、宪政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宪政如何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以及怎样结合我国国情推进宪政发展等问题,期望有助于准确把握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定位,从而使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一个良好的起步。
- 常桂祥
-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宪政建设社会和谐社会存在秩序
- 宪政: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 2006年
- 从人类政治文明尤其是近代以来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政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主要是通过宪政的普及和进步来推动的,宪政的实质内容与政治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契合的,政治的文明化与宪政建设是一个内在的统一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制定宪法并切实实施宪政是一切国家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宪政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中,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宪政发展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发展之路,以此推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 常桂祥刘继泉
- 关键词:政治文明公共权力公民权利宪法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