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馥香

作品数:37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闽江学院历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历史地理
  • 6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1篇史学
  • 10篇编纂
  • 5篇编纂特点
  • 4篇叙事
  • 4篇史学批评
  • 4篇历史编纂
  • 3篇史观
  • 3篇史书
  • 3篇体例
  • 3篇历史观
  • 3篇北宋
  • 2篇新五代史
  • 2篇政治
  • 2篇旨趣
  • 2篇社会
  • 2篇史法
  • 2篇史学观
  • 2篇史学史
  • 2篇史学研究
  • 2篇司马迁

机构

  • 28篇闽江学院
  • 8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吉林师范大学
  • 2篇漳州师范学院
  • 1篇唐山师范学院
  • 1篇福建中医药大...

作者

  • 37篇宋馥香
  • 2篇王海燕
  • 2篇石晓明
  • 1篇龚书铎
  • 1篇张剑平
  • 1篇王海燕

传媒

  • 3篇郑州大学学报...
  • 3篇史学理论研究
  • 3篇通化师范学院...
  • 3篇闽江学院学报
  • 2篇南开学报(哲...
  • 2篇淮阴师范学院...
  • 2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漳州师范学院...
  • 1篇福建史志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红河学院学报
  • 1篇河北职业技术...
  • 1篇白城师范学院...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欧阳修《新五代史》的编纂特点被引量:9
2004年
 本文主旨是通过对《新五代史》编纂特点的考察,揭示历史编纂与史家、时代的关系。体现于通排纪、传和善恶必书中"不没其实"的义例原则,反映了欧阳修以功业、道德标准评价历史和人物,并把功业标准作为道德标准承载体的理论;人物传全部采用类传的形式,揭示出北宋中期史学在经学影响下以儒家思想为品评人臣标准的倾向;而欧阳修对旧史志的高度简化,则反映了他以拾遗纠谬的态度和朴素的唯物方式对待历史上天人关系的思想,开启了二十四史中以"著其灾异而削其事应"原则书写纪、志的先河。
宋馥香王海燕
关键词:《新五代史》编纂特点
范文澜在民族史理论上的贡献被引量:4
2002年
范文澜以通史研究为基础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出了 :历史上民族融合是自然趋势 ,但同时必然伴随着民族间的残酷斗争。汉民族是历史上很多民族的化合体 ,以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等一系列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民族史理论 ,不仅填补了我国民族史研究缺少科学理论指导的空白 ,也拓展了民族史研究的视野 。
宋馥香
关键词:历史贡献通史研究民族融合
论“史学经典”通识课内容的选择及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用汉字连续记载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由此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史籍,史学经典是其中的精华,是培养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一座宝库。为高校非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史学经典”核心通识课,就是要深挖这座宝库中的精华,向学生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和文字表述能力。但作为一门课程,首先应确立选择经典的标准,并思考其价值。
宋馥香
《新五代史》对“不没其实”原则的具体应用被引量:3
2005年
欧阳修把《春秋》“不没其实”的著史原则应用于编修《新五代史》的过程当中,不仅使得是非分明,也丰富了史书的编纂形式,扩大了史学的研究领域。
宋馥香王海燕
关键词:史书史学
浅论朱谦之的史学贡献
2013年
朱谦之的学术研究领域十分宽广,在历史学方面,他提出了"现代的历史"观,主张把握历史的现代性,运用综合方法研究社会史、经济史和科学史;在史学史领域,他借鉴西方史学理论,划分中国史学史为三个阶段,不仅丰富了其历史哲学,也为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宋馥香
关键词:历史观史学观
《舆地纪胜》编纂特点探析被引量:3
2008年
《舆地纪胜》是与传统地志有很大不同的地理志,由于它放弃了传统地志的州境、四至八道、户口、物产、贡赋等传统类目,而增加了大量的人文内容,特别是诗文俪语而被认定为类书。其实,重视人文内容正是该书的创新之处,由此亦开辟了以诗歌、四六以及人物小传反映地理内容的新的编纂形式。同时,在史料采撰方面注重考辩的特点,亦反映了其求真和经世务实的撰述旨趣。
宋馥香
关键词:求实
元坑宗族教育特色透视--以元坑古建筑、族谱和民俗为中心
元坑是历史文化古镇,这里宗族文化发达,古建筑遗存丰厚,仅宗祠就存留13座,现存族谱8部。在这些古建筑和族谱等遗存和文献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元坑宗族教育的内容。归纳其教育内容,大致可概括为:奖掖读书、礼仪教育和孝道伦理教育。...
岳莉莉宋馥香
关键词:古建筑宗族教育
承继与发展:司马迁与董仲舒的学术关联被引量:2
2006年
董仲舒和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多个方面有着相同或相通的认识,但认识获得的途径则完全不同。在政治观上,二者旨在构建一套维护封建皇权的“大一统”理论。董仲舒从经学入手,利用史学和天人感应思想创建了“大一统”理论;司马迁则是从汉初以前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出统一是大势所趋的认识。在历史观上,两人都承认历史是发展变化的。变易论成为董仲舒变革思想的历史根据;司马迁则通过对历史发展不同阶段之特点的分析,得出了这一规律性认识。在社会观方面,都积极主张安民、保民,目的是为了维护汉王朝的统治。董仲舒借用儒学的影响力,将儒学与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归纳来阐述自己的思想,并把它塞进了神学的外壳之中;司马迁则是通过对历史过程的考察,利用抽绎的方法来表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己对社会发展的独到见解,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思想体系,但其思想的一些内容则已以一种隐含的形式存在于董仲舒的学术思想体系中。
宋馥香石晓明
关键词:司马迁学术关联学术思想
论史学批评范畴研究的理论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是在史学批评史上逐步产生、不断发展和逐渐趋于稳定,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概念。它影响着史学批评的发展和学术规范,有助于明确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基本原则。研究这些范畴,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其内涵与结构、从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面貌、彰显中国史学的本土特点与风格有所裨益,而且也为当代史学理论的创新、中国史学与外国史学对话提供理论上的基础。
宋馥香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学史学研究
论《唐鉴》的编纂特点及其历史评论特色被引量:5
2004年
《唐鉴》的编纂特点是把传统的编年体记史格式与纪传体史书中的“论”、“赞”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以历史事实或人物为评论对象,阐发史家政治见解的历史评论体裁,并模仿《春秋》书法,表达其对于正统问题的看法。其内容特点为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展开历史批评,运用理论思维的方式提出一系列有关政权建设的见解。
宋馥香
关键词:《唐鉴》编纂特点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